在中国人眼里,“食”是生活,是技术,是艺术,甚至为一门哲学。提到中国人对饮食的看法,或许首先联想到的一句话是“食色,性也”。
食、色是人的天性
“食色,性也”,其中隐含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性”。“性”字在先秦,很多时候可以和“生”字相通,比如“莫保其性”(《左传·昭公八年》)、“民乐其性,而无寇雠”(《左传·昭公十九年》)、“为炮烙以伤民性”(《韩非子·难势》)、“性命寿长,终其天年而不夭伤”(《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韩诗外传·卷一》)。
那么,生命(“性”,告子说“生之谓性”),尤其是人类生命,是不是仅仅只是“食”“色”二字呢?显然不是。
孟子就曾教他的弟子屋庐子如何回答“礼与食比,哪个更重要”这样的问题,说:“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意思是,扭折兄长的胳膊,抢夺食物,就能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会去扭断吗?翻过人家的院墙,去搂抱别人家的女孩,就可以得到妻子;不去搂抱,便得不到妻子,会去搂抱吗?
由此可见,孟子一方面承认了人的生命离不开食物的物质性一面,另一方面则更强调人性体现在人对待食物、色欲的独有态度和尊严之中,即人性的超越物质性的一面。
“吃”中的养生学问
饮食之于养生,其实也既离不开物质性的一面,又有超越物质性的精神性一面。吃,在中国人看来,不只是吃的东西本身,也是一种感觉,是在享受生活。
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养生方法包含4个方面:一是饮食;二是起居;三是运动;四是精神,也叫情志。
食,只是一个部分,饮食也只是养生中最基础的一环。相比来说,最重要却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是精神方面的养生。在饮食行为中,同样重要也容易被忽略的恰恰也是饮食之中的精神养生。
比如孔子在《论语·乡党》一篇里细致地谈了“吃”的问题,其主旨是守正和精气神“涵三为一”。孔子说有多种情况要“不食”: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物质地“不正”,变质了,不能食。前三句都在讲这个内容,鱼、肉腐败或食物颜色异常、发出怪味都不能吃。味道不正、颜色不正、气味不正常提示食物已经变质了,一方面是食物变质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另一方面是导致食物变质的霉菌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所以不能吃了。某些食物本来就腐味、怪味,比如说臭豆腐、臭鱼等,能不能吃呢?这应从两点来考虑,第一是“不正”不能吃,即使是臭豆腐也有它自己“正宗”的臭味,臭味不正的肯定不能吃;第二,这些怪味儿东西偶尔吃一点没关系,谁也不能顿顿吃、餐餐吃,一饱口福就可以,不要长期、大量吃。
食物制备“不正”,即不按“正道”做的食物,不吃。比如没有合适调味的食物不能吃,孔子说“不得其酱”“不撒姜”不吃,因为调味不仅关系食物是否好吃,也能影响到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没有合理调味的食物不能吃。街边小摊儿上卖的食物也不食,孔子说“沽酒市脯”,意思是说从外面市集上买来的酒和食物他是不吃的,这条原则现在仍然适用,街边小摊的卫生条件不能保证,尽量不要吃。再比如说“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都是讲的食物制备时没遵循“操作规范”,偷工减料或者工艺不到位,都有可能给食物的质量造成隐患,所以孔子也不吃。其实这里还包括了祭祀祖先的要求,祭祖是一个很庄重的事情,歪歪斜斜、半生不熟、违背常理肯定不行的。
饮食习惯要守“中正”之道,没有遵守“中正”之道的食物,不吃。比如食物放太久了,不能吃,孔子说的是祭肉(指祭品)放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现代生活虽然有冰箱,但是冰箱不是食物的保险箱,食物仍不能放太久,一般主张每次做的菜都最好吃完,不要吃剩菜。又如对吃多、吃少的问题,孔子的主张是“不多食”,即节制饮食,这与现代主张“只吃七分饱”养生原则是一致的。
孔子之所以这么重视“食”,是因为在孔子的年代,“吃”很多时候和祭祀(礼)有关,孔子所以不吃或者有选择的吃,都与敬天法祖的“礼”有关,而客观来说,这种选择又是有益健康的。所以,“吃”,绝对不仅仅是满足口舌之欲这么简单,还包含了气质培养、精神调适,其中有守正的道理,有精气神“涵三为一”的旨趣。
总之,就饮食而言,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各有不同,一些大的规则可供参考,归纳起来,就是五个字:杂、少、慢、淡、温。
杂:对于正常人来说日常一定要吃得杂。《黄帝内经》上讲:“五畜五菜五谷。”这个“五”实际上指的就是全部,因为中医将所有东西都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类,所以平常什么都要吃,吃得要杂。
少:日常吃饭要注意分寸,一般七八分饱就可以了,吃得过多会给肠胃增加负担。
慢:吃饭一定要细嚼慢咽,细嚼慢咽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量,且有助于其与食物的充分混合,增进消化吸收。
淡:吃东西要清淡,做到三“少”:少盐,少油,少糖。
温:饮食不宜太烫,也不要太凉,减少食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张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