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中医药能抗疫缘于7种学术基因

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历史悠久,学术特点明显。从两千多年前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到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医药抗疫学术理论不断创新,形成较为系统的防治疫病的理论体系和赖以传承发展的学术基因。在近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充分显示其独特疗效。这缘于中医药独特的适宜抗疫的学术基因,简要来说,主要有七种凸显中医药学科特色的学术基因。
 
哲学思维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重大社会自然研究实践通常先由哲学点题,再由科学破题。中医学具有哲学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其思维特征以哲学为主导。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均以哲学的方式阐述社会、心理、生物、自然四维医学模式,以人体生理的功能性界定与人体解剖的实体性定位的有机结合,力求达到人体阴阳五行的协调平衡。这种擅长于发挥宏观、整体机能的哲学思维,适合重大突发性流行病在未明致病微生物、未有精准性靶向治疗化学药品情形下的应急和应对。
 
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学科特色特别重视整体,认为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相一体,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季节更替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人体是个有机整体,表里上下、脏腑内外通过经络相连而不宜分割,疫病的病情演变所具有的个体差异、病变急骤、多脏损害、气候影响、心理改变等特性,均需要从整体分析应对。特别是新冠肺炎危重阶段的“炎症风暴”,从呼吸系统疾病猝然演变成多系统器官损伤,更体现中医整体观防治战略的极端重要。
 
辨证论治
 
中医药的学科精华是辨证论治。在疫病防治中,将具有传染性、季节性发病的外感病定义为“疠疫”,其共性的病因是“疫气”,个性的表达尚有风寒暑湿燥火等病邪的不同。中医的特点是轻病重证、轻因重药,这特别适宜于急性传染病病毒种类未明、治疗药物不清的应急防治。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在不苛求共性标准中求疗效,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生态药性
 
中药以植物药为主,起源于“神农尝百草”,历经几千年的试验传承,将中药区分为上品、中品、下品,基本明确了内含物及毒性。并通过炮制、配伍等方法去其毒性。故中药的安全性比抗病毒类的化学药品高,能最大限度避免其毒副反应和修复化学药品的毒性损伤。并且中药能就地取材、快速选药,形成一组生态性、疗效性俱优的协定处方,即时即用、灵活快捷。中药的生态性和快捷性源于历史的积累、当代的智慧,已成为中医药学术体系中延伸传承的标配基因,是适宜当代抗疫的重要因素。
 
大医人文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特别重视对人的厚爱。中医诊疗不但治病,更要治人。唐代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之训,成为“医者仁心”践行者。这种对病抗击、对人仁爱的大医人文感动着整个中华民族,不断提升患者对中医药的亲和性、认同感,形成了难以削弱的中医药文化自信,进而产生的对中医药的信仰和信心是患者极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患者勇于治疗、善于康复。并且精神状态可能发挥信心比药物更重要的作用,能动地调节自身免疫机制,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这也是中医药的学术特性和赖以生存发展的优良基因,适宜于疫病猖獗时的精神慰抚。
 
民族独创
 
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源于中华大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属民族医学,为民族独创。这种独创,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具有基础性、源头性、引领性的地位,是独特的卫生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也是中医学术得以传承发展的基因片段。这种独创的传统医学,为中西医结合抗疫开创新模式,为中西药配合抗疫提供新方法,形成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是提高抗疫效益的有效途径。
 
内外兼治
 
中医药治疗手段众多,主张针药并用、养疗结合、防治并进,是具有汤药、丸散、香包、针灸、气功、运动操、穴位按压、汗蒸、药浴等多种方法,能多途径防治疫病。这种内外兼治、针药并用的传统方法,丰富了疫病的防治手段,也是一种中医药学术基因。以本次新冠肺炎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来看,运用这些传统手段,具有切实的疗效,深受病人欢迎。中医药的药理特征是调节为主,对抗为辅。其中的调节主要是调动人体的阴阳平衡和免疫机制,这是抗病毒化学药品所缺乏的功能,而各种内外兼治形式的中医疗法能弥补这种缺陷,起到较好的“协和”“同济”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具有多种独特的学术基因,这些基因传承着中医药学术再生和发展,与当今的抗疫要求高度契合。我们必须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方针,把这些学术基因保护好、复制好,为抗击疫情发挥独特的作用。(王建康)

上一篇:谷雨养生:少酸增甘 健脾祛湿

下一篇:中医防疫从自我做起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