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养生>正文

易经养生:中华传统养生的源头

《易经》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易经养生内容流存至今,尽管语言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深奥难懂,但其思想、方法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中医养生遵奉“阴阳中和”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千万年来,中国人独特的养生学依托国学精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健康生活方式。
 
易经养生的一源四支
 
中华文化的结构可概括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一源”为易,“三流”为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两支为国医和国艺,五经为《易经》《内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
 
中华养生学的第一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即以极大的篇幅结合人体生命的规律谈养生,鼓励世人效法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能够健康地享有上天给予人体的自然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这是易经养生中以《黄帝内经》为外易,从医家的角度阐释养生。
 
此外,“国学养生”具体落实到一个个养生个体时,其基本知识结构里常常包含有这样一些要素:比如少习儒业、习举子业、幼承庭训、章黄一脉等,这是儒家学问一脉的承传有序;又比如冲龄慕道、雅好神仙、好谈老庄等,这是道家一脉的统绪;再比如说兼好释典,这表示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还有易医并进、佛道并修等,这些都是表明在学术渊源上有“易家”“医家”的根砥。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易经养生的学术渊源是一个源头——易学,还综合吸纳了四个支流的思想——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尤其是以医家的诊疗实践为基础的养生学更是被中国老百姓所信服、采用。笔者综合前贤论述结合个人研究和实践,提出“国学养生”概念,创编“易道养生功”,创立“易道主干,三教合易”学说,主张“易魂佛心,儒风道骨,医易并用,五经归元”,奉行以内求实修打通生命觉悟之路,这本质上也是易经养生“一源四支”的精神主旨、核心价值和实践经验的精华。
 
易经养生的核心思路
 
易经养生的“生命哲学”是打通修心并养生的必由之路,是先祖从易经六十四卦养生的角度总结出来的,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悉人事而总结提炼出来的,是老祖宗经历过的呵护人类身心健康的心得体会。这些智慧和方法能教会现在的我们一些“比吃更重要的养生方法”。
 
比如东晋葛洪有一句名言“我命在我不在天”。意思是,生命在于自己的选择,而非由外在的因素所决定,这种“内求”的、自由做主的思想,是易经养生的核心精神之一。内求是中国人独有的智慧,其实人的一生很简单,就是从零到一,再从一到零。所以,人生要有归零心态,有的人会问:现代人对金钱和财富有高度依赖。其实,如果思路没变,这种对物质条件的依赖状况就很难改变。依赖物质条件,说到底还是一种“外求”的思路,依仗外部条件去实现目标,这个方法很辛苦、不可控、不自由。
 
中国人智慧高明之处就在于很早就推崇一种“内求”的思路。养生以“内求”,就是内求自身具足的精、气、神。从道家看,人体健康的根基是元精、元气、元神。元精与人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内求的养护元精就要节欲保精,减少消耗。而元气、元神,则需要经过元精的长久养育,才能相应的圆满。元精好比是土壤,元气好比是养分,元神则好比是植物,所以,内求的养元精是重中之重。
 
具体的内求养元精的方法可以是经络按摩,重点穴位有两个:第一个穴位是下丹田,中医叫“关元穴”,第二个穴位是“命门穴”。用掌心“劳宫穴”位置来按摩这两个穴位能起到保养元精的效果,因为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穴位,心藏神,按摩保养肾中元精的穴位,心肾相交而精生神满。
 
易经养生的六大主要方法
 
易经养生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家之长,而具体落实方面尤以医家见长,因此易经养生的主要具体方法与中医学相通。《黄帝内经》在《异法方宜篇》里确立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六大医术:砭石(刮痧)、针、灸、中药、导引、按跷(功法),这些方法同时也是易经养生的具体方法。此外还有道家的存神、辟谷、服食等方法,儒家的养气、静坐等,禅宗的禅修、思维修等,都是易经养生的具体方法,可以因人而异选用。
 
其中导引术能广泛应用于各类人群的养生,其源于上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流行。导引的“引”是要引动肢体,还要以意念引导气在体内经络的运行。“引”所作的俯仰、屈伸,“导”所作的呼吸、行气、按摩等,两者相配合,既能锻炼形体,又修养精神,人体通过导引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疏经通络,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陆游:诗意里的养生法

下一篇:重温石家庄乙脑疫情 定位中医治疫新角色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