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脑血管病的认识 < 脑血管病防治专题 < 疾病防治丛书 < 中医中药秘方网  
 中医对脑血管病的认识  

 
  脑血管病病势急、病候多变、病死率高、后遗症重,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且有诸多论述。早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第一部医书《内经》中就载有中风的病名,并有“仆击偏枯”的记载,意思是说突然发生了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时病论》中也指出:“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也。”犹如“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名中风,是比喻其发病急,变化快。此外,《内经》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萎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这些论述验之于临床,基本是正确的。以后诸多医学名家又就其病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在唐宋以前多数医家认为,中风的病因为“外风”所为。如《内经》载:“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以其能统诸风;诸眩晕皆属于风,即无风不作眩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也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金、元时代,祖国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关于中风的病因,认为多因阴阳平衡失调,阴虚而致肝阳上亢,火盛化风,气血上逆,痰湿阻窍而成。因此,唐宋以后则产生“内风”之说,并有较多论述,如刘河间主张“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而朱丹溪则认为“湿痰生热”所致。

  关于中风的治疗,历代医家也有较多论述。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提出了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益气养血、滋养肝肾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各自提出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了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两大特点。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提出的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症的理论,以及他所制订的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等,效果良好,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沿用。

  对于中风的预防,祖国医学也很重视,如《乾坤生气论》中指出:“中风预防之理,当节饮,戒七情,远房事,此至要者也。”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很有参考价值。




    忠告:本站脑血管病防治专题丛书未必最新版,有关“中医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内容请不要作为治病的唯一参考! 【关闭窗口】
【返回目录】
  · 中医对脑血管病的认识
· 脑血栓形成
·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脑栓塞
· 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的区别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