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受机体严格的调控,在病理状态下、细胞因子会出现异常性表达,表现为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细胞因子表达过高,以及可溶性细胞因受体的水平增加等。
(一)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
包括先天性缺陷和继发性缺陷两种病理情况,例如先天性的性联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人(XSCID),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双重缺陷,出生后必须在无菌罩中生活,往往在幼儿期因感染而夭折。现已发现这种患者的IL-2受体γ链缺陷,由此导致IL-2、IL-4和IL-7的功能障碍,使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细胞因子的继发性缺陷往往发生在感染、肿瘤等疾病以后,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破坏TH后,可导致TH细胞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缺陷,免疫功能全面下降,从而表现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一系列症状。
(二)细胞因子表达过高
在炎症、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休克等疾病时,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可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例如为风湿关节炎的滑膜液中可发现IL-1、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这些细胞因子均可促进炎症过程,使病情加重。应用细胞因子的抑制剂有可能治疗这为类症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疾病。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水平升高
细胞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可脱落下来,成为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存在于体液和血清中,在某些疾病条件下,可出现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的水平升高。这类分子可能结合细胞因子,使其不再与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因而封闭了细胞因子的功能。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RM)治疗肿瘤、造血障碍、感染等已收到良好的疗效,成为新一代的药物。重组细胞因子做为药物具有很多优越之处。例如细胞因子为人体自身成分,可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和提高免疫功能,很低剂量即可发挥作用,因而疗效显着,副作用小,是一种全新的生物制剂,已成为某些疑难病症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目前已批准生产的细胞因子药物包括干扰素α、β、γ,Epo,GM-CSF,G-CSF,IL-2,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包括IL-1、3、4、6、11,M-CSF,SCF,TGF-β等(表4-3、4-4。)这些细胞因子的主要适应症包括肿瘤、感染(如肝炎、AIDS)、造血功能障碍、创伤、炎症等。
表4-3 已批准生产的细胞因子多肽药物
药物名称 | 适应症 |
IFNα | 白血病、Kaposi肉瘤、肝炎、恶性肿、AIDS |
IFNV | 慢性肉芽、生殖器疣、恶性肿瘤、过敏性皮炎、感染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 |
G-CSF | 自身骨髓移植、化疗导致的粒细胞减少症、AIDS、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
GM-CSF | 自身骨髓移植、化疗导致的血细胞减少症、AIDS、再生障碍性贫血、MDS |
Epo | 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恶性肿瘤或化疗导致的贫血、失血后贫血 |
IFNβ | 多发性硬化症 |
表4-4 已批准临床试验的细胞因子多肽药物
IL-Iα | 放疗、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恶性肿瘤 |
IL-1β | 放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癌症、促进伤口愈合 |
IL-3 | 骨髓衰竭、血小板缺乏、自身骨髓移植、化疗佐剂、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IL-4 | 免疫缺陷、恶习性肿瘤、疫苗佐剂 |
IL-6 | 放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小、恶习性肿瘤、疫苗佐剂 |
M-CSF | 恶性肿瘤、白血病、骨髓移植、降胆固醇 |
TNF | 恶性肿瘤 |
干细胞因子(SCF) | 骨髓衰竭 |
TGF-β | 炎症 |
IL-11 | 血小板减少症 |
IL-1受体拮抗剂 | 败血性休克,类风湿关节炎 |
PLXY321 | 骨髓衰竭 |
细胞因子疗法(cytokine therapy)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即细胞因子补充和添加疗法及细胞因子阻断和拮抗疗法。
(一)细胞因子补充和添加疗法
通过各种途径使患者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增加,充分发挥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从而抗御和治疗疾病。目前已有多种细胞因子(多为基因重组产品)试用于临床治疗,经大量临床资料验证,以下几种细胞因子的临床适应症比较明确,临床疗效比较肯定。
1.IFN 不同型别的IFN各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生物学活性,其临床应用适应症和疗效有所不同。IFN-α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和肿瘤。IFN-α对于病毒性肝炎(主要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慢性宫颈炎等有较好疗效。IFN-α对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如毛细胞白血病(有效率达80%以上)等疗效较显著,但对实体肿瘤的疗效较差。虽然IFN-γ的免疫调节作用强于IFN-α,但其治疗肿瘤的效果弱于IFN-α,目前有人应用IFN-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肉芽肿取得了一定疗效。
2.IL-2 目前多将IL-2与LAD/TIL合用治疗实体肿瘤,对肾细胞癌、黑色素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结肠直肠癌有较显著的疗效,应用IL-2(或与IFN合用)治疗感染疾病亦取得了一定疗效。
3.TNf 由于其全身应用副作用严重且疗效差,目前多倾向将其局部应用如瘤灶内注射治疗某些肿瘤和直肠癌,其确切疗效尚待进一步评价。
4.CSF 目前主要应用GM-CSF和G-CSF治疗各种粒细胞低下患者。例如与化疗药物合用治疗肿瘤可以降低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程度,使粒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能尽快回升并能提高机体对化疗药物的耐受剂量,从而提高治疗肿瘤的效果。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和AIDS亦有肯定疗效。用于骨髓移植后可使中性粒细胞尽快恢复,降低感染率。此外,应用EPO治疗肾性贫血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
(二)细胞因子阻断和拮抗疗法
其基本原理是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阻断细胞因子与其相应受体的结合及受体后信号传导过程,使细胞因子的病理性作用难以发挥。该疗法适用于自身免疫性病、移植排序反应、感染性休克等的治疗。例如抗TNF单克隆抗体可以减轻甚至阻断感染性休克的发生,IL-1受体拮抗剂对于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细胞因子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具有重要的实验室研究价值,同时还可能在临床上有诸多实用价值、包括许多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疗效判断及细胞因子治疗监测等。但是,由于细胞因子在体内的含量甚微,给细胞因子的检测带来困维。目前细胞因子的主要检测方法包括:
(一)依赖性细胞株
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如DTLL细胞株依赖IL-2;FDC-PL细胞株依赖于小鼠IL-3;TF-1细胞株依赖于人IL-3和人GM-CSF,因而可利用这些依赖细胞株检测相应的细胞因子。这种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也不错,但可异的是并非所有细胞因都能找到相应的细胞株,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二)功能检测
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特性,可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如干扰素的抑制病毒感染效应,肿瘤坏死因子对L929细胞的杀伤作用等。这样的方法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不够,容易受一些扰因素的影响。
(三)免疫测定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制备出抗细胞因子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可进行细胞因子的免疫检测。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缺点是灵敏度不够,且不能代表活性测定的结果。从目前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已研制出了高灵敏度、特异性高、高度配套的细胞检测试剂盒,其应用范围正在扩大,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功能测定与抗体抑制
为解决功能定特异性不够,免疫测定灵敏度不够的问题,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利用各自的长处,有可能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在这一方法中,所用的抗细胞因子抗体必须是具有中和活性的抗体。
(五)分子杂交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出细胞因子的基因探针,可通过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这是一种高度敏感和高度特异的检测技术,目前在实验室研究中使用较广,其缺点是操作较为繁琐,测定结果只能代表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而不能代表活性细胞因子的水平。
(六)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
PCR(polymerasechain reation)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基因体外扩增技术,目前PCR技术已用于细胞因子的检测中,首先将细胞因子产生细胞的RNA提取出来,再经逆转录合成cDNA,以cDNA为模板,在细胞因子引物的引导下,即可进行PCR扩增。这种技术是迄今最敏感的细胞因子检测技术,操作也较简便,缺点与分子杂交技术类似,并且不容易对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进行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