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儿科>小儿疾病>正文

弘扬中医药文化 为少儿心理健康护航

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提出应关注重视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笔者认为,在少儿心理健康方面,中医也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9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该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年底,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中医健康养生文化所倡导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观点,对于构建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古籍里呈现出的中医心理健康观,从个体的整体性、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关联的整体性中把握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与方案中倡导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相吻合。结合行动方案的六个方面的具体行动,笔者认为弘扬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对保障少儿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做好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开展心理健康宣教行动。方案指出,媒体、学校、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中医自古以来重视人的心理健康,比如中医的“情志”概念,以情绪为主体而又包含了情感、意识以及认知等活动的复杂心理现象,既是代表着内在的情绪体验,情感经历,更是包含着认知,乃至外在行为等过程。中医药健康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天然的宣传优势,但是中医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做得还不够深入,需要中医医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联合媒体、学校等进一步努力做好。
 
结合中医药健康文化“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开展心理健康环境营造行动。方案指出,实施“心理滋养1000天”行动,营造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的社会环境。营造这样的社会环境,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用文化滋养心灵,对于孩子们从小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医工作者可以结合中医药健康文化“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环境营造行动。提升儿童青少年的道德涵养,传承民族元素,感受到祖国中医药文化的深邃意境和丰富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健全独立的人格承担家庭、社会、祖国授予的人生使命。
 
发挥中医健康文化的德育优势,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方案指出,学校实施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的“两个一”行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配合中医药健康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学校可以邀请中医工作者走进校园向学生们讲解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授中医健身运动,把“两个一”行动有机结合起来。此外,中医药健康文化还可以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在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修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医药文化既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又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融合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中医文化中的“仁心仁术”“精勤不倦”“慎独自律”“诚以待人”等精髓,还有很多医案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充分发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必定对增强中医药院校德育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发挥中医情志疗法及治未病优势,开展心理健康关爱行动。方案指出,学校要对贫困、留守、单亲、遭遇校园欺凌等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这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承担着比一般学生更大的思想压力,乃至负担。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心理隐患不但会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会诱发各种疾病。比如在《素问·举痛论》中已有“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的记载。思虑过度则耗伤心脾,脾主运化,气机运转失常则郁结于中焦,出现气滞或者由气滞而导致的痰凝、血瘀等症状。开展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医情志疗法及治未病优势,提前干预,防患未然,及时给予关爱及必要的中医干预,谨防“情”淤积于内导致抑郁症等的出现,及时引导由“志”向外的进一步的发泄,进一步缓解心理障碍,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做好中医心理健康文化知识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方案中指出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对教师、家长、精神科医师、心理热线工作人员等开展培训,提升服务能力。中医心理学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目前部分高校已经组织开设了中医心理学课程,培养兼具中医与心理学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但是,中医心理学的培训范围和力度,相较于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师还有不小的差距。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众多经典古籍中,心理学思想相当丰富,其中的诸多理论直至今天仍能用来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并指导某些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的治疗。因此,做好中医心理健康文化知识培训,能够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也是对现有常规培训体系的一种有力且有益的重要补充。
 
搭建中医药健康文化服务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行动。方案中指出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搭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拓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体系。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应该至少覆盖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社会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四个基本层面。其中,学校应建立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三支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保驾护航。中医心理领域的工作者可以依托学校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与业务指导,做好心理工作的专业培训和团队辅导,发挥中医药健康心理文化优势,努力提升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扎实推进心理育人工作,积极营造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成长氛围。(杨璞)

上一篇:麻杏石甘汤辨治小儿发热

下一篇:孩子“挤眉弄眼” 可能是抽动症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