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8个月,2016年3月10日初诊。主诉:口眼歪斜10余天。患儿10天前由其母携抱外出购物,适值天冷风大,于回家后次日发现患儿面部向左歪斜,哭笑时症状加重,遂到医院儿科就诊,确诊为面神经炎。给予营养神经、抗病毒等治疗10天,无明显效果,经人介绍前来针灸治疗。患儿发育正常,面部向左侧歪斜,右眼闭合不全,伴见流泪,上看时右侧额肌纹消失,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润,指纹浮现于风关,色泽鲜红。
诊断:小儿面瘫。
辨证:风寒外袭,闭阻脉络。
治则:解表散寒,温经通络。
处方:瞳子髎、阳白、攒竹、巨髎、地仓、颊车、足三里、合谷。
操作:足三里、合谷取双侧,余穴取患侧,均采用轻柔浅刺法,不留针。巨髎、地仓、颊车、足三里加艾条温和灸,每穴灸3分钟,每日1次。
患儿治疗3次后口眼歪斜开始好转,治疗6次时右眼可闭合,流泪好转,额肌已能活动,哭笑时口角少见歪斜。1个疗程结束,患儿已完全恢复,右眼流泪消失,额肌上抬自如,哭笑时未见口角歪斜,巩固3次,停止治疗。
随访至今未见有后遗症。
按小儿面瘫发病机制与成人无异,但小儿面瘫不易被发现,常在哭闹时发现口眼歪斜,或在进食、饮水时发现口角流水等症状时才被发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病情变化较速,治疗又往往难以配合,针灸治疗时不适宜留针是其特点。
根据小儿气血未充、脏腑未平的特点,治疗该病选用轻柔浅刺疾出法,采用双手进针,要求进针快、出针快,刺入皮下1~2分左右,旋即出针并以左手按压针孔。通过浅刺、疾出,振奋经络之气,调畅血脉,通经活络。
此法是专门针对婴幼儿所设的常用针法,正如《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状。”均说明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待充,筋脉待长,故在治疗中取穴应采用少而精的原则,在针刺手法上应采用轻柔、浅刺、疾出为法则。其中手法要轻柔,针刺要浅,如刺激量过重或针刺手法不当,不仅会损伤患儿正气,并且患儿还会因针刺痛苦而哭闹不止,难以配合而影响疗效。
该案所选腧穴多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原则,如胆经取瞳子髎、阳白,膀胱经取攒竹,胃经取巨髎、地仓、颊车,加足三里扶正,加合谷祛邪。组方并无新意,之所以取得疗效,主要在于针刺手法的运用,故每每得心应手。(李利军 河北省邯郸华仁中医院 齐建兴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