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儿科>小儿疾病>正文

小儿磨牙症预防调护 中医辨证论治验案

常克运用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磨牙症经验
 
小儿磨牙症是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儿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下颌肌肉规律性伸缩咀嚼的副功能活动[1]。该病多见于夜间,故又称夜磨牙,其病因多为精神过度紧张、牙齿咬合关系不协调、神经异常等[2]。现代医学以心理与行为学疗法、药物疗法、咬合干预疗法等对症治疗为主,但个体疗效差异较大[1]。
 
常克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临床经验丰富,致力于儿科疾病的诊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见常克教授善用清热泻脾散加减治疗脾胃积热型小儿磨牙症,现将其治疗思想及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磨牙症,古称齿、咬牙、切牙等[3]。《诸病源候论》言:“齿者,是睡眠而相磨切也。”首次对齿进行了具体解释。《幼幼集成·齿牙证治》言:“梦中咬牙,风热也。由手足阳明二经积热生风,故令相击而有声也。”《望诊遵经》言:“诸书谓杂病咬牙者,胃实也……咬牙为邪入于胃。”《杂病源流犀烛·唇舌病源流》曰:“又如齿,乃睡中上下齿相摩有声,由胃热故也。”刘芳教授认为磨牙的发生与脾胃炽热、胃阴虚有密切关系[4]。盛灿若教授在运用针刺治疗小儿磨牙症时,认为该病基本病机为胃热神扰,属本虚标实之证[5]。张洪敏[6]对300例夜间磨牙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发现130例磨牙症患儿属胃热证。可见,该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常克教授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脾升则健,胃降为和,脾胃各司其职,则小儿生长健壮,若脾不升清,胃失降浊,升降失司,则发为磨牙、口疮、呕吐、厌食、积滞等相关脾胃疾病。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能力相对较弱。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当下,小儿普遍嗜食油炸、甜品等肥甘厚味之品,或暴饮暴食,饮食不节,导致食物停滞于胃,脾胃负担过重,日久则脾失健运;小儿阳常有余,食积最易化热,火伏脾胃,困阻气机,脾胃积热,火热之邪循经上蒸于口,则发为磨牙。火热熏蒸口咽,患儿易伴随口疮、扁桃体反复肿大、口咽部不适等症状;火热之邪下移肠道,易致便秘。
 
2 脾胃积热型小儿磨牙症的临床表现
脾胃积热型小儿磨牙症的主要表现为睡中磨牙声响,连续不断,音调较高,喜翻身,多汗,面赤唇红,入睡困难或多梦,消谷善饥,贪凉饮冷,口中异味大,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味臭秽,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 辨证论治
常克教授临床注重辨证论治,因人予方,其常用清热泻脾散治疗脾胃积热型小儿磨牙症,收效显著。常克教授认为,实邪犯脾较多,或因饮食不洁,秽毒入里;或因嗜食肥甘,食积化热;或因外感六淫,化热化火,皆可致火伏脾胃,疾病丛生[7]。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胃气机不调,运转失司,不仅会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还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在祛除脾胃火热实邪的同时应注重清脾,但注意不要攻伐太过,更不要滋补太过而致伏火羁留脾胃。常克教授言“清热运脾”,即清散脾胃伏火。清,祛除中焦脾胃火热之邪,灭其势;散,使邪从上或从下而祛,使其出。清热泻脾散出自《医宗金鉴》,由焦栀子、煅石膏、姜黄连、生地黄、黄芩、赤茯苓、灯心草7味药组成。方中黄芩清上焦之火、焦栀子通泄三焦之热,姜黄连散脾胃伏火,煅石膏解脾胃郁热,生地黄清热凉血,灯心草清热降火、导热下行;黄芩配伍黄连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脾泄热、清胃降火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黄连具有抗炎、抗菌的等作用,两药配伍使用可提高抗菌作用[8,9,10];栀子可抗炎解热,发挥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11];生地黄具有抗炎、减轻心肌损伤、提高免疫力等药理作用[12];茯苓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物活性[13];灯心草具有抗菌、镇静、抗氧化作用,导热从小便出[14]。张锡纯认为,生石膏“性凉而能散,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且“服后其寒凉之力俱随发表之力外出,而毫无汁浆留中以伤脾胃”。黎崇裕[15]认为生石膏非大寒之品,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可用于治疗胃火亢盛之咽痛、牙龈肿痛、口疮等小儿常见疾病。在辨证加减用药方面,若见腹胀、纳差,加鸡矢藤、鸡内金消食和胃;伴有盗汗、汗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黄芪收敛止汗;口腔溃疡者,加野菊花、甘草梢、川木通清心泻火;睡眠不佳、少寐者,加钩藤、僵蚕平肝息风,镇静安神;大便干结者,加酒大黄、槟榔通腑泄热。
 
4 预防调护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磨牙症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在平时的预防调护中应注意:(1)白天避免玩耍过度导致过于兴奋。(2)睡前2h勿让小儿看电视、玩手机等,以防大脑神经过度兴奋,不易入睡。(3)平素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含有咖啡因等饮料或事物,勿多食油炸、甜腻、烧烤等肥甘厚味之品。(4)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心身健康,当孩子出现磨牙症状时不要一味责骂,以免加重患儿心理及精神负担,应尽早干预,积极治疗。
 
5 验案举隅
患儿,女,4岁,2020年7月20日初诊。家长代诉患儿夜间磨牙3个月余,每晚磨牙声响频作,睡时喜翻身踢被,口臭,近1周流鼻血2次,色鲜红。刻诊:纳可,睡眠一般,大便干燥,2~3d行1次,小便黄赤,味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予清热泻脾散加减。方药组成:焦栀子7g,黄芩片8g,黄连片2g,灯心草3g,茯苓8g,生石膏12g,白茅根10g,酒大黄2g,生地黄8g,赤芍8g,小蓟8g。中药免煎颗粒,6剂,每日3次,每次1格,温水冲服。嘱患儿家长注意调整患儿饮食结构,少食辛辣、油腻食品,勿食零食。睡前勿看电子产品,放松心情,尽早入睡。
 
2020年7月27日二诊:磨牙较前好转,声音变小,服药期间未流鼻血,纳眠可,睡时翻身减少,口臭减轻,大便正常,小便黄,臭味减轻,舌红,苔薄黄,脉略滑数。原方去白茅根、小蓟、赤芍、酒大黄,加白术7g,砂仁5g(后下),助脾运化,继服7剂,服法同前。
 
2020年9月5日因感冒复诊,询问患儿母亲磨牙情况,其母述其服上方后磨牙症状基本消失,其余诸症好转,睡时安静,未再复发。
 
按语:患儿初诊时症见磨牙声响频作,口臭,便秘,小便黄赤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脾胃积热,故予以清热泻脾散加减以清泻脾胃伏火。方以生石膏清胃泻火,为君药;黄芩、栀子清心泻脾,黄连清泄胃热,共为臣药;生地黄清热凉血,茯苓健脾助运,共为佐药;灯心草利水通淋,导热下行,为使药。因患儿近1周流鼻血2次,加白茅根、赤芍、小蓟凉血止血;大便干结,加酒大黄通腑泄热。全方共奏清脾泄热、清胃降火之功。二诊时患儿鼻血已止,故减去白茅根、小蓟、赤芍;大便正常,减去酒大黄;脾胃积热已去大半,加白术、砂仁助脾运化,以复脾胃运化之机。复诊时,其母述患儿磨牙情况基本消失,未再复发,宣告治愈。
 
6小结
小儿磨牙症属儿科临床常见疾病,轻者可导致颞下颌关节和肌肉的劳损,重者严重影响患儿睡眠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16]。对患儿的精神、学习,以及家长的工作、生活均造成一定影响。常克教授从“脾胃伏火”的角度认识小儿磨牙症,并用清热运脾法治疗,以清热泻脾散为代表方,临证加减,可取得较好疗效。此外,常克教授指出,清热泻脾散不仅可以用于小儿脾胃积热型磨牙症,同时也可用于治疗证属脾胃积热的小儿鹅口疮、口腔溃疡、手足口病等。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志莉 俞竟一 杨珂娜 常克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上一篇:中医辨治小儿五迟 五软案一例

下一篇:主治小儿脑性瘫痪 补肾健脑方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