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一证,古无是名,其在《内经》本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人以呃逆名之。观《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然历考呃逆之证,其因不一。有胃中虚冷,阴凝阳滞而为呃者;有胃虚虚阳上逆,病深声哕者;有中焦脾胃虚寒,气逆为呃者;有下焦虚寒,阳气竭而为呃者,正以元阳无力,易为抑遏,不能畅达而然;有食滞而呃者;等等。此诸法不一,随证治之。
陈宝贵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呃逆之声低怯或时郑声的均少见,但见呃逆常见于呃声连连,声高响亮者,以肝郁气滞者为多。脾胃主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者,皆由于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故《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况五行之生克,木动则必犯土,胃病治肝,不过隔一之治。”
如治一女性,41岁。患者呃逆,呃声连连,时有恶心、反酸,嗳腐酸臭或未消化食物,纳食减少,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食滞胃脘证。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消食导滞为主。药用半夏10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川连10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沉香10克,连翘15克,莱菔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服7剂而愈。
又治一男性患者,30岁,呃逆腹胀,时有胃脘疼痛,手足心热,按手足心、肘、肩时即呃逆,纳可,寐差,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胃气上逆证。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呃为主。药用半夏1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川连10克,砂仁10克,茯苓15克,郁金10克,沉香10克,元胡10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服7剂而愈。
再治一男性患者,43岁,呃逆、胃脘痞满反复发作1年,时有恶心,纳食正常,平素易急躁,舌暗红,舌苔腻,脉弦滑。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胃气上逆证。治以和胃降逆止呃为主。处方:半夏15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旋覆花(包煎)15克,代赭石15克,茯苓15克,藿香10克,赤芍10克,川连10克,荷叶15克,甘草10克。每日1剂,分3次温服,连服7天后复诊,仍有呃逆,胃痛减轻,舌淡红,苔腻。原方加沉香10克,郁金10克,莱菔子10克,继以理气降逆,继服7剂。服7剂后,仍有胃痛,呃逆稍有减轻,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原方去旋覆花、代赭石,加连翘15克,延胡索10克,连服14剂而愈。
古人治呃逆多以旋覆代赭汤为代表方,以降气为主,喜用旋覆花、代赭石、丁香等药降气止呃,以上3例有2例未用以上药物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且7剂而愈。其中1例用旋覆花及代赭石而疗效并不佳,反而去之后加用疏肝理气之药效果更好。由此可见,半夏为治呃逆之主药,其次为砂仁、陈皮等。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治疗肝郁为主或兼有肝郁症状之呃逆效果很好,不一定要用旋覆花、代赭石等降逆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