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胃肠病>腹泻>正文

地黄补肾填精 重用生地止泻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新鲜者称为鲜地黄,干燥或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者称为干地黄,二者统称生地黄,均有清热凉血养阴的功效。但鲜地黄其气大寒,清热凉血作用较为突出,而干地黄较鲜地黄苦寒之性有所减轻,以甘寒为主,益阴养血清热功效较佳。生地黄味甘苦,性凉;功效:清热生津,滋阴养血。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补肾填精
 
  《内经》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仲景以肾气丸补肾之阳,钱乙以六味地黄丸补肾之阴。张景岳基于临床,提出千古名句: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欲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创制左、右归丸,大行补肾之道,临床疗效卓著,从而得“张熟地”之美名。临床中多种肾病常见气阴两虚。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临床伴或不伴有口干喜饮、五心烦热、腰酸疼痛等肾阴虚症状,但见舌质红即为肾阴虚的表现。无论何种肾病,无论使用激素与否,但见舌质红,即可使用。临床之际,经常还见到一些病人,初期舌质并不红,但在使用激素后舌质渐渐变红,有些病人会出现烦躁失眠、颜面发红等阴虚阳亢、阴虚生热的表现,均为生地使用指征。使用生地,必当重用,一般30克以上。如此使用,不仅能够明显改善症状,而且对尿蛋白的消除有非常明显效果。常配伍黄芪培土利水,芡实补肾固精,生地养阴填精。三味者相伍培补脾肾,标本兼治,治疗肾病蛋白尿,疗效甚佳。
 
  舌质红是生地的使用指征,然而,兼夹证亦不少。有在阴虚基础上有兼虚寒者,有兼水湿者,有兼脾虚者,有兼肝郁者。兼虚寒者当佐以补虚散寒,兼水湿者当佐以行水利湿;兼脾虚者当佐以健脾益气,兼肝郁者当佐以疏肝解郁。否则会变生他证,误以为生地副作用而轻言生地不能用。其实,生地副作用很少,偶有便溏,减生地用量,酌加山药、葛根即可。
 
  活血通痹
 
  把生地理解为一味养阴补肾药是不够的。肾病中常川乌和生地配伍,养血蠲痹除顽疾。川乌辛温燥烈而散寒止痛效佳,生地养血通脉而除痹性良。两者相伍可用于各种痹症,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等。生地一味不仅仅热痹可用,寒痹亦可用。《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明确指出生地可“逐血痹”,并且指出“除痹。生者尤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地黄能滋阴养血,大剂服之,使阴血充足。”
 
  重用生地止泻案
 
  潘某某,男,56岁。2013年10月6日初诊。诉血糖高30年,胰头癌术后久泻2年。患者30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增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先后服用二甲双胍、达美康、拜糖平等药,病情平稳。近5年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不理想,空服血糖在12~28毫摩尔/升之间。2年前因慢性胰腺炎癌变倾向行胰腺切除术并胃肠、胰肠、胆肠吻合术,术后逐渐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严重时常常每日7~8次,开始成形,近一年呈溏便,甚则呈水样便,有时呈油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日见消瘦。西医考虑胰头癌术后并发脂肪泻。刻下:口干,神疲乏力,耳鸣,手足心热,腰酸腰痛。大便频,日7~8次,严重时达近20次,质溏或稀水样便。夜眠差。患者慢性胰腺炎病史10余年。形体偏瘦,精神欠佳,舌质红暗而干,苔薄腻,脉细滑。
 
  诊断:1.消渴(气阴两虚);2.泄泻(湿热中阻)。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燥湿。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黄芪,用药:生地3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苍术30克,玄参30克,生黄芪30克,丹参15克,葛根15克,早晚温服。7服。日1服。复诊:上药效佳,诸症皆减。苔腻有减,舌质仍红。上方生地、生黄芪改为60克继服。
 
  三诊:病情平稳,近日测血糖空腹7~12毫摩尔/升,餐后12~20毫摩尔/升。大便亦较前好转,次数减少,仍溏泄,偶成形,未再出现稀水样便。嘱其守方继服。四诊:测血糖空腹4~5.5毫摩尔/升,餐后6~8毫摩尔/升。病情平稳,该水丸长期服用。
 
  本例患者本以血糖增高,控制不理想,形体渐瘦来诊。大便频多且遗,难以启齿。等到三诊时发现大便有大的改善,非常高兴。一般来讲生地性凉而滋腻,大便溏泄者宜忌。然本例患者重剂生地不但久泻得以改善,而身体并无大碍,实属出于意外。细考陈士铎《本草新编》言生地凉中有补之说,张锡纯重剂生地治暴吐下泻治验,实属经验之谈。
 
  肾病蛋白尿案
 
  习某某,男,57岁。诉发现尿中泡沫增多2年余,在当地医院就诊,诊为慢性肾炎。曾在多家医院治疗,但一直未用激素类药物。两年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2.7~3.2克之间,定性在(++~+++),红细胞(-)。现双下肢无力,身痒,尿中泡沫较多,夜间起夜2~3次。无水肿,无手足心烦热,饮食无明显寒热喜恶。舌淡红质暗,苔白薄,脉弦滑。
 
  诊断:肾虚血瘀肾病(西医称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
 
  治则:补肾行瘀。
 
  方药:六味地黄丸和四物汤:生地、益母草、乌梢蛇30克,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川芎、泽泻各10克,当归、白芍各15克,首乌、刺蒺藜、白花蛇蛇舌草、土茯苓各20克。水煎服,日1剂。上方服用1月。尿中泡沫减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54克。病情平稳,无明显不适,微觉久立则感双膝无力,左上肢疼痛。身已不痒。舌质红,苔薄白,边有齿痕及瘀斑,脉弦。前方生地加至40克,加生黄芪60克,地龙15党参、炒白术、陈皮各10克以增健脾益气之功,去首乌、刺蒺藜。后多次检查均正常。
 
  本例患者西医诊断明确为非典型膜性肾病,中医诊断为肾病(肾虚血瘀)。此型肾病部分病人对皮质激素敏感。本例患者因畏用而未用,治疗效果不理想,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直徘徊在2.7~3.2克之间,定性在(++~+++)。就诊时证属肾虚血瘀,宜补肾活血法,佐以祛风通络(因其身痒),以六味地黄汤和四物汤,重用生地,尿蛋白快速下降以致正常。于前方案中加用中药,凸显中药的疗效。(雷根平)

上一篇:气化生五味 五脏五味苦欲补泻的阐释

下一篇:补中益气汤对腹泻辨证为脾虚为主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