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感冒>正文

临证积累了治疗发热的经验方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许多疾病均可引起发热,其病因病机复杂,常寒热虚实相互夹杂,症状表现各异,因此治疗必须针对不同病机辨证施治,对症用药,方可获效。笔者通过多年临证积累了一些治疗发热的经验,现将常用治疗发热八法拟定分述如下: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法

  外感发热,汗出不解,病邪传里,初始在肺,为持续发热,若进一步影响到胃,形成肝胃蕴热,则午后热甚,伴咳嗽、吐白黏痰或黄痰,口干舌燥,舌苔薄黄而腻,脉滑数。

  治以清热化痰,润肺止咳。自拟清热化痰润肺汤(桑叶、杏仁、黄芩、百部、知母、川贝母、桔梗、全瓜蒌、金银花、连翘、生石膏、甘草)。此方对咳嗽、低热,亦可应用。

  寒温并用、和解少阳法

  发热中常出现忽寒忽热,上午或下午,或一日内数次发作,称“寒热往来”。系由表传里,介于半表半里的少阳经,故《伤寒论》称为少阳病。少阳证系正气不足,腠理不密,邪气乘虚侵袭直入少阳,与正气相搏,正邪交争,正不胜邪既无力祛邪外出,邪不胜正又不能入里而留于半表半里。此证系有阳郁化热表现,也有津液受阻的湿浊停滞,故治疗需邪正兼顾,寒温并用。

  其代表方剂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之。其功效为和解少阳枢机。对于长期低热者,余常合并秦艽鳖甲散加减应用,颇获良效。久病气虚者加太子参、黄精、生白术;阴虚者加玉竹、麦冬、生地、龟板胶等。若发有定时,或间日发作,或不明原因发作的症状,常以小柴胡汤合达原饮加减治疗,常获殊效。亦可用柴胡达原饮(《通俗伤寒论》方:柴胡、黄芩、厚朴、槟榔、桔梗、青皮、草果、荷叶、枳壳、炙甘草)。其治间日疟效果尤好。若太阳、少阳合病者,发热微恶寒,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脘腹不适,可选用柴胡桂枝汤亦可收效。

  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法

  一切大热火盛之证,症见突然高热,神昏狂躁,渴饮,干呕,剧烈头痛,抽搐惊厥,舌绛唇焦,脉细数。需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法。

  代表方剂: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方用:石膏30克,生地10克,玄参9克,黄芩9克,黄连6克,水牛角粉3克,栀子9克,桔梗9克,知母9克,赤芍9克,连翘15克,竹叶9克,丹皮9克,甘草3克。

  如热盛发斑而色泽紫暗者,加大青叶、紫草;惊厥抽搐加僵蚕、蝉蜕、石菖蒲;热郁发黄(黄疸)加龙胆草、茵陈、黄柏。近代用于各种传染病,如流脑、乙脑、败血症等,可加减应用。

  清热解毒、疏散风邪法

  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证(多为头面部丹毒),症见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薄黄而腻,脉浮数。治宜清热解毒、疏散风邪法。

  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方用:黄芩、黄连各15克,陈皮、甘草、玄参各9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9克,僵蚕、升麻各3克,柴胡、桔梗各6克。如有气虚加党参;便秘加大黄;腮腺炎合并睾丸炎加川楝子、龙胆草、夏枯草。近代多用于头面丹毒、腮腺炎、扁桃体炎、急性中耳炎、牙龈肿痛等。

  凉肝息风、清热解痉法

  症见高热不退,神昏目眩,烦躁不安,手足抽搐,或出现痉厥,舌质干绛,脉弦数。多为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治以凉肝息风、清热解痉法。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方用:羚羊角粉3克(冲服),桑叶6克,川贝母12克,生地、竹茹各15克,钩藤、菊花、白芍、茯神各9克,甘草3克。

  本方常用于急性传染病中高热痉厥、高血压、头痛、子痫等具有热极生风的证候。

  若热邪内扰,神志昏迷者,可配紫雪丹、安宫牛黄丸;高热不退,耗伤津液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石斛、阿胶;高血压头昏目眩者,加怀牛膝、白蒺藜、夏枯草等。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法

  外感热病,热入营血。症见高热烦躁、时有谵语、不眠、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而干,脉细数等。治以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法。

  代表方剂:清营汤(《温病条辨》),方用:水牛角粉5克,生地、金银花各15克,玄参、连翘、丹参、麦冬各9克,竹叶、黄连各6克。

  若气分热重,而营分热轻时,重用金银花、连翘、竹叶心,减少水牛角粉、玄参、生地用量;高热烦渴、抽搐,舌红绛而干,本方送服紫雪丹。

  近代常用于治疗流感、脑膜炎、乙脑、败血症等。

  调理肝脾、升阳散火法

  有些长期低热、反复发热治疗无效的情况,笔者曾沿用蒲辅周先生治低热的经验。《内经》曰:“肝为罢极之本”,“阳气者,烦劳则张”,此理论指导着临床实践,他认为过于疲劳,中气损伤,脾气下陷,脾气不敛,虚热内生;肝主条达,而易寒易热,精神过度紧张而致肝脾不和,亦能引起低热。“烦劳则张”,实为阳虚,这个阳指中焦脾胃之阳。亦谓之中气、中阳。虚不内敛而外越则导致低热。近年来,笔者遇到这种低热,本“火郁发之”之理,常用升阳散火汤(葛根、升麻、羌活、独活、党参、白芍、柴胡、生甘草、炙甘草、防风)加减治之,颇获良效。该方具有升阳解郁、清热散火之功,有升有散,升的是脾气,散的是郁热。适用于阳经火郁。若见汗多者,笔者常加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以敛阴固表止汗,且有益气除热之效。

  健脾益气、甘温除热法

  久患内伤低热者多气虚、阳虚。此阳是中焦脾胃之阳,亦谓之中气、中阳。这种低热,为阳不内敛而外越而致低热。其症状,一般是下午高,劳累之后往往发热明显。

  治疗上一般轻者用补中益气汤,重则用当归补血汤加党参,即当归、黄芪、党参。若汗多加浮小麦。若脉弦细数,脾胃虚弱,疲乏嗜睡,形胖体重,关节疼痛,口苦,纳差,大便不调,宜升阳益胃汤(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白芍、法半夏、防风、泽泻、柴胡、陈皮、羌活、独活、炙甘草、黄连、生姜、大枣)。

  低热病人,尤其是气虚发热的病人,苦寒药不宜多用,不仅伤脾败胃,而且苦寒太过则化燥伤阴。

  另外,慢性病尤其要重视胃气,内伤低热,脾胃已弱,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

上一篇:茶疗方治疗感冒 满意的疗效

下一篇:治风寒感冒 治虚寒型咳嗽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