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高血压>正文

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药在高血压前期防治中的应用

高血压前期是处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间的一种亚健康状态,高血压前期的概念在2003年美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会议中被首次提出,即对无高血压病史或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成年人在不同时间监测超过两次的血压结果均为(120~139)/(80~89)mm Hg (1 mm Hg≈0.133 kPa)[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提出的“正常高值血压”的定义与JNC7会议命名的“高血压前期”含义相同[2]。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27.5%,而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为50.9%[3]。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心脏病的发生风险率是血压正常者的3倍多,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率是其两倍,且随血压升高而升高[4]。高血压前期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高血压前期的患者患糖尿病风险较高,二者合病也会致使心血管发病率升高[5]。可见,高血压前期患者是高血压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的高危人群。若不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高血压前期势必会发展为高血压病,且伴随其他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为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现代医学对高血压前期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尚存争议[6]。治未病作为中医的预防思想,在降低高血压前期的发病率及预防其向高血压病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主要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角度进行阐述。
 
1 高血压前期的中医学认识
高血压前期、高血压病可归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灵枢·海论》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疾病的记载,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1.1 病因病机
先天禀赋不足、劳逸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与体质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是高血压前期的主要病因。目前,对高血压前期的病机认识,中医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有关其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金匮要略》认为“痰饮致眩”;《景岳全书》提出“因虚致眩”;《诸病源候论》指出眩晕病通常与患者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这些论述为后世医家探究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手段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论点。清·刘默提出眩晕病的发生发展与体质因素有关。现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完善有关高血压前期病因病机方面的认识。刘巍等[7]认为“六郁”是高血压前期的重要病机,其中以“气郁”为先。陆继芹[8]认为血瘀质与高血压前期关系密切。杨鹤丹等[9]认为脾失健运是高血压前期的重要病机,且认为脾失健运与免疫失衡产生的免疫炎性反应导致高血压前期发病原因的概念相似。总的来说,高血压前期的病机因素主要为虚、火、风、痰、气、瘀,属于气血阴阳失和、上实下虚、本虚标实之证[10]。
 
1.2 辨证分型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将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4种证型[11]。也有一些学者自拟分型,如张世君[12]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将高血压前期分为肝火炽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肾阳虚4类证型。田颖等[13]用调查表询问法得出高血压前期主要证型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湿壅盛、阴虚阳亢。于悦等[14]通过脉象特点和临床表现将该病分为脾虚湿盛、肝郁气滞、肝肾阴亏、肾阴阳两虚4类证型。刘振岳[15,16]采用德尔菲法研究出高血压前期的常见证型,包括肝肾不足、阴阳两虚、瘀血阻滞等,还探究血清核因子κB(NF-κB)及热休克蛋白与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发现NF-κB炎症信号通路可作为高血压前期的分型标准,证实痰湿壅盛型高血压前期与此通路关系密切。
 
2 治未病思想的起源与内涵
治未病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亦晚乎?”后世医家经过不断创新和探究,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论。《素问·刺热》云:“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充分体现出“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未病阶段,通过各种养生保健等手段(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重视身体锻炼,劳逸结合,修身养性,遵循自然规律)以增强体内正气,防患于未然。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思想,是对“既病防变”内涵的高度概括。在疾病初期,要争取做到早期诊治,防止疾病传变。瘥后防复指在疾病治愈初期,采取一些综合调理措施以防疾病复发。《素问·热论》言:“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伤寒九十论》言:“神之所舍,未复其初,而又劳伤其神,营卫失度。”这两句话体现了“瘥后防复”的重要性。
 
现代医家丰富和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内涵。郝世艳[17]应用“未病先防”理论指导健康人群,发现在对治未病知识的了解、降低疾病发生率方面,采用该法指导的效果要优于传统健康指导。既病防变的主要内涵是在疾病的急性期要做到强力祛邪、防邪伤正,不仅要做到早期治疗,还要防止传变。在治疗外感疾病时要注意辨明兼夹之邪,以防影响疗效。对于内伤杂病要掌握气血、脏腑、阴阳等传变规律,如心、脑、肾是高血压前期的靶器官,治疗时要阻止靶器官的损害,这与中医脏腑相传理论相似[18]。以目前的医疗手段来说,有些疾病是无法治愈的,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等,治疗此类疾病主要是使其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瘥后防复”的思想作为指导,做好康复养护工作[19]。总之,治未病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在各类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前期防治中的应用
3.1 未病先防,预防血压升高
(1)对易感人群早期干预
中医体质学说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将人分成9种不同体质,这一分类理念有利于医家对于高血压前期人群体质类型的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早期管理。及时调节体质偏颇,“医之于无事之前”,防病于萌芽之中,这充分体现了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医生可以借助中医体质量表加以诊断,根据不同体质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如对于气虚者,可用黄芪、党参泡水服用;阳虚者,可食用枸杞子、山药等;痰湿体质者,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李明等[20]在高血压前期治未病健康管理中运用中医体质辨识及干预,发现该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善患者的头晕、头痛等症状。
 
由于高血压前期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及血压升高的隐匿性,多数人对此病的知晓率及控制率不高。定期开展中医健康知识宣讲、义诊和利用媒体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高血压前期的相关知识和危害,告知人们定期监测血压是能够早期发现和控制血压升高的有效手段之一。若对高血压前期不加以重视,患者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使正常血压逐渐发展为高血压前期,进一步发展为高血压病。
 
(2)改变生活方式
研究发现,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对于控制血压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减少钠盐摄入,每日摄入量小于6 g, 不吸烟,不饮酒或限制饮酒,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坚果、鱼类等,加强锻炼[21]。黄祖坚[22]在观察生活方式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血压的影响中发现,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降低该人群收缩压与舒张压,提高血压控制率。贺小芳[23]研究发现,太极拳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不仅能降低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还能降低其已经存在的血压变异性。张敏[24]采用社区生活行为方式干预200例高血压前期患者两年,发现该法在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方面有积极效果。
 
3.2 既病防变,防止向高血压转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发生后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素问·八正神明论》有“上工救其萌芽”之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这两句话体现“治其未盛”“治其未传”的“既病防变”思想内涵。既病防变与近些年西医提出的“二级预防”内容相似,“二级预防”指针对已患病人群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靶器官的损害及并发症的发生[25]。对于已经患高血压前期的人群,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防病情进一步发展。在高血压前期的治疗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耳穴贴压、针刺等疗法有标本兼治、毒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且持久的独特优势[26,27]。
 
(1)针刺
针刺作为临床上一种常用的降压方法,在治疗高血压前期方面已有相关应用。李会娟等[28]观察发现“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法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有所改善,在延缓患者病情恶化、保护靶器官方面有明显效果。王洋等[29]观察电针刺激人迎、太冲穴对高血压前期大鼠血压及血管RORγt及Foxp3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法能够通过调节RORγt及Foxp3 蛋白表达水平以调控血压,进而延缓高血压前期发展。
 
(2)艾灸
艾灸疗法有温通经脉、扶正祛邪之功,可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王敏等[30]观察三才逆灸法对痰湿质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及时降压效应,依次灸百会、神阙、涌泉穴15~20 min后发现,艾灸除有降压效果明显外,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管内膜厚度减分率方面有优势。研究表明,对患者的热敏点采取热敏灸治疗,对防治高血压前期有着显著的效果[31]。徐素娥等[32]观察艾灸疗法治疗高血压前期的效果,发现每周艾灸曲池、悬钟、足三里(双侧)、关元穴3次的降压效果优于每周两次,提示艾灸可以降低患者血压,且治疗效果受不同治疗频次的影响。
 
(3)耳穴贴压
中医认为,耳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黄帝内经》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类经》也有“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于耳中”的论述。当人体内阴阳失衡时,耳部穴位的阳性反应可反映相应五脏六腑病变,刺激相应耳穴可达到调节一身阴阳气血平衡的作用。孔德娇[33]用耳穴压丸结合生活方式干预高血压前期人群,发现该法在降低收缩压、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及纠正患者痰湿体质方面均有积极作用。赵鑫等[34]用耳穴贴压配合生活方式干预痰湿质高血压前期患者,认为该法在恢复正常血压和减轻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干预生活方式。
 
(4)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对穴位有长效刺激作用。李玲[35]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穴位埋线(选用曲池、太冲、风池、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位)、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体质患者,结果发现采用穴位埋线干预在降低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和减少腰围方面均优于半夏白术天麻汤。杨丽[36]选用曲池、太冲、风池、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位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发现该法在降压疗效方面优于半夏白术天麻汤。刘颖[37]在对高血压前期患者治疗中发现,穴位埋线加健康宣教的降压效果要优于单纯健康宣教,能改善血管收缩因子和炎症因子等指标,且未出现不良反应。
 
(5)中药复方
范少玮[38]用调肝降压方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前期患者,结果发现该法在改善患者眩晕、急躁易怒等临床症状及降低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方面有较好疗效。曲怡等[39]在探讨补阳还五汤对高血压前期大鼠血管炎症保护机制研究中发现补阳还五汤能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人IκB激酶-β(IKKβ)等的释放,缓解炎性反应,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孙海平[40]研究发现,香天麻汤不仅降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压、血压变异性,还能改善临床症状。
 
3.3 瘥后防复
在疾病治愈初期,应当注重饮食搭配,忌食肥腻辛辣、生冷硬食,否则会损伤脾胃,导致食复。另外,患者在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以后,不宜劳累过度或过于安逸,运动、劳作都要适度。只有动静有度、精神愉悦,方能使元气渐复,防病复发。
 
4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学习压力逐渐增大,高血压前期发病率升高[41]。高血压前期的病情进展是可逆的,但若不加以防治,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进展为高血压病及其他并发症。因此,积极控制血压节点前移,避免其向高血压进展势在必行。首先,要做到未病先防,通过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调控来预防高血压前期的发生;其次,做到既病防变,可以通过中药、针刺、艾灸、穴位埋线等治疗手段调节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使之恢复到正常血压水平;再次,做好瘥后防复,患者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之后,仍要注重保持正确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逸,以防病复发。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运用到防治高血压前期的各个过程中,不但能够降低高血压前期的发病率,还能降低其向高血压病的转化率,减少心脏、血管、肾脏等靶器官受到的损伤,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于慧 张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丁书文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验案二则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