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神经疾病>正文

孤独症中医辨析证机 从心脾论治孤独症验案

汪受传辨治孤独症心脾两虚证的经验
 
孤独症, 自1943年被首次描述以来, 70余年间人们对于本病的认识与研究成果丰硕, 但也充满争议与挑战[1,2]。本病是以社会交往与语言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的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综合征, 临床多3岁前起病。过去孤独症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 但自1980年来, 其发病率一直在持续上升。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孤独症可能远比想象中更为普遍[3,4]。
 
中医古籍无此病名, 但有诸如“童昏、语迟、清狂、无慧、胎弱、视无情、目无情”等相似描述, 表明古人对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语言发展、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障碍已有所观察。孤独症患儿常不能独立生活, 有些甚至需要终身照顾,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5], 因其病因和基因表达、生化改变的复杂性, 至今仍未阐明, 目前多采用特殊教育训练为主, 也有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等进行生物医学干预[6]。
 
汪受传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已47载, 融汇古今、勤于临证、敢治难症, 对儿科各疾病的诊治善于提炼总结, 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笔者有幸跟师临证期间, 见汪老师辨治多例孤独症心脾两虚证患儿, 证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以飨同行。
 
谨查病因, 辨析证机
人们长期认为孤独症的形成与父母教养冷漠有关, 从而在社会心理学上提出“冰箱母亲”理论, 然而当前研究已否定相关理论[7], 证实孤独症可发生在任何社会阶层家庭, 与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等无关[8]。汪受传教授认为, 孤独症的形成虽然不是社会心理学因素造成, 但是现代人由院落搬进高楼的居住方式, 减少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群居生活, 与孤独症的发病和社会交往障碍存在联系。
 
汪受传教授认为本病多为先天胎禀不足, 后天失于调养, 以致精髓不充, 《医方集解》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 肾精不足则志气衰, 不能上通于心, 故迷惑善忘也”。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肾中先天之精需脾胃的后天之精培补充实, 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全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与气血以供给[9]。《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 皆属于脑”。脑为髓海, 脑髓失充, 精明之府失养, 则神志失常, 智能迟缓。
 
此外, 《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心主神明, 藏神, 肝主疏泄, 调气机, 畅情志, 小儿“心肝有余”, 易致火亢木旺, 热扰心神, 发为躁扰狂越, 不易管教。肝失疏泄, 气机不得调达, 见情绪不宁, 行为孤僻, 肝藏血不足, 筋骨失养则动作刻板, 行动笨拙。小儿脾胃虚弱, 运化无力, 四肢肌肉不得充实, 则行走萎软无力, 水液代谢失调, 致使痰浊内生, 形成宿痰内伏, 伏痰内阻, 蒙蔽心窍, 则见表情淡漠, 言语不清, 喃喃自语, 目不视人。故本病病位在脑, 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从心脾论治孤独症
目前新一轮《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孤独症谱系障碍》制订将本病辨证分型为心肝火旺证、痰蒙心窍证、心脾两虚证、肾精不足证。心脾两虚证是孤独症临床常见证候, 表现为少语或不语, 语言重复, 行为孤僻, 刻板动作, 伴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 胆怯易惊, 夜寐易醒, 肢冷或有自汗, 面色少华, 纳差, 舌淡, 苔薄白, 脉细弱, 指纹色淡。汪受传教授认为本证病机总属心脾不足、神失所养, 故治疗上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为基本大法。方选归脾汤 (《正体类要》) 合养心汤 (《古今医统》) 加减, 常用药:生晒参、太子参、茯苓、炒白术、远志、炙黄芪、全当归、益智仁、酸枣仁。孤独症患儿往往虚实并存, 多有不同程度的智能迟缓, 表现为心神欠聪, 脑失精明, 应与痰蒙心窍有关, 因而常加用石菖蒲、郁金、浙贝母、远志、橘红等药物豁痰开窍。食欲不振者, 加焦山楂、六神曲、怀山药、陈皮;食少苔腻者, 加苍术、橘红;性情急躁, 大便干结者, 加决明子、夏枯草、火麻仁、槟榔;多动易怒, 肢体抽动者, 加夏枯草、连翘、钩藤、牡丹皮;夜寐欠安, 惊醒哭闹者, 加煅龙骨、灵磁石、珍珠母。
 
验案举隅
患儿某, 男, 2岁7个月, 2012年11月3日初诊。主诉:无主动语言交流, 缺乏目光对视1年。患儿自幼不善交流, 1岁半时突然不与人交流, 好动, 不识人与物, 与之交流无反应, 双下肢行走无力, 双手不能有力握拳及手指不能伸直, 经脑科医院培训后能识物, 但不识人, 不与人交流, 回避他人目光, 触觉迟钝, 知饥饿不知大小便。脑科医院评估:语言理解能力同10月大小儿童, 交往能力1岁以下, 发育能力正常, 头颅MRI结构正常。入睡时汗多, 大便时干时稀, 次数不定, 小便正常, 纳食尚可, 夜寐不安, 喜翻身, 舌苔薄白, 指纹色淡。西医诊断:孤独症谱系障碍, 证属心脾不足、痰蒙心窍。治以益气养心、豁痰开窍。处方:生晒参6g, 太子参、茯苓、炒白术、石菖蒲、远志、益智仁、广郁金、柏子仁各10g, 橘红4g, 珍珠母 (先煎) 20g, 炙甘草3g。10剂, 熬糖浆900m L, 每服15m L, 每日3次。
 
2012年11月24日二诊:与人交流轻微改善, 四肢活动能力如前, 纳食好转, 大便不成形, 常揉鼻。证候如前, 治以前方出入。原方去橘红、珍珠母、柏子仁, 加灵磁石 (先煎) 20g、牡丹皮、酸枣仁各10g以安神智;焦山楂、六神曲各15g以运脾开胃。10剂, 熬糖浆900m L, 每服15m L, 每日3次。
 
2012年12月15日三诊:认知力尚可, 稍有交流, 双下肢乏力, 走楼梯、跳起不利, 冬季流涎较多, 喜揉鼻, 纳寐可, 齘齿, 二便调, 舌苔薄白。证治如前。原方去太子参、牡丹皮、酸枣仁、焦山楂、六神曲, 易白术为6g, 加苍术6g、怀山药12g以燥湿运脾;辛夷6g、钩藤10g消风宣窍。10剂, 熬糖浆900m L, 每服15m L, 每日3次。
 
患儿以上方加减, 坚持服药9个月后2013年8月12日再诊:与人交流较前好转, 性格较前活泼, 能与家人简单交流, 但与同龄儿童交流障碍, 走路时无明显异常, 但跳跃2次后即出现双下肢不协调, 食量增进, 解大小便时能自己说明要求, 舌苔薄白。患儿证候有好转, 治疗宗前法。处方:党参、茯苓、炒白术、益智仁、石菖蒲、广郁金、柏子仁、生地黄、牡丹皮各10g, 远志6g, 灵磁石 (先煎) 20g, 焦山楂、六神曲各12g。15剂, 熬糖浆1 350m L, 每服15m L, 每日3次。
 
患儿服药1年于2013年12月23日复诊:患儿正常生活能与人简单交流, 老师提问能主动求答, 与同学玩耍, 交流欠协调, 最近1个月性情较急躁, 纳食欠佳, 偶有咳嗽, 夜寐安, 二便调。查体:咽稍红, 舌苔薄白, 心肺听诊 (-) 。患儿近来应人能力有增强, 患病减少, 小病能自愈。治以前法出入, 增清肝镇静之功。处方:党参、茯苓、炒白术、益智仁、决明子、石菖蒲、广郁金、夏枯草、焦山楂、六神曲各10g, 灵磁石 (先煎) 20g, 陈皮3g, 远志6g。15剂, 熬糖浆1 350m L, 每服15m L, 每日3次。
 
服药近3年, 2015年6月25日复诊:平时语言、活动较多, 能与成人对话, 向家长提出问题, 近来早餐进食少, 其余情况好, 舌苔薄腻。证候如前, 继予益气养心、化痰开窍治疗。处方:炙黄芪15g, 生晒参、远志6g, 全当归、茯苓、石菖蒲、广郁金、益智仁、大麦冬、酸枣仁、炒白术、焦山楂、六神曲各10g, 橘红、炙甘草3g。15剂, 熬糖浆1 350m L, 每服15m L, 每日3次。
 
按:《灵枢·邪客》曰:“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心主神明, 心神失养, 患儿初诊时表现为表情淡漠、不愿言语, 脾主四肢, 水谷精微生化乏源, 不能布散濡养四肢肌肉, 则见生长迟缓, 下肢行走萎软乏力。孤独症患儿先天禀赋异常, 宿痰内伏, 心脾虚弱, 气机升降失调, 津液输布障碍, 伏痰易蒙蔽心窍, 导致智能迟缓, 不能识人, 交往能力差。故治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化痰开窍后, 脾胃气机升降恢复, 心神得以充养, 患儿从二诊开始四肢活动渐能轻快有力, 活泼好动, 语言发育, 能与周围人交流, 社会交往逐步改善。痰蒙心窍渐清, 心主神志功能正常, 如云雾散却, 阳光普照, 智能发育逐渐改善, 对周围渐生兴趣。患儿坚持中药调理近3年, 语言发育, 社会交流, 兴趣活动均明显改善, 卫表充实御邪能力增强, 效果显著。
 
总结
孤独症是儿科难治性疾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和预防措施, 中医药近年来在辨治孤独症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10,11], 但因古代文献未见系统记载, 当代中医药人的探索时间尚短, 经验缺少, 对本病的认知与治疗方法亟待完善, 缺少丰富的治疗方案与高质量的文献报道, 不利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制订及推广应用。因此, 总结名老中医药专家及对本病有深入研究专家的经验, 探讨和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开展循证性的临床研究, 从而为本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订提供高级别的文献依据, 为孤独症患儿的预防和调护夯实基础, 显得尤为重要。
 
汪受传教授认为孤独症来自先天禀赋, 加之后天调护、社会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触发, 现代医学也证实遗传因素是孤独症的重要致病因素, 很可能是一组具有多态性的特殊基因决定了其易感性[3,12], 因而意图将之根治便显得极为困难, 对于本病的治疗应谋求及早治疗, 改善预后。汪受传教授治疗本病心脾两虚证常用生晒参、茯苓、益智仁等药, 认为有较好的益智效果, 但生晒参久用有性早熟之虞, 因而常与党参交替使用。同时注意消除其痰蒙心窍之证候, 改善语言、智能发育和社会交往能力, 即祛邪而改善神智, 又健运脾胃、调畅气机, 改善行为活动和身体素质, 即扶正而提高机体功能, 以期经长期调理后, 接近或达到同龄儿水平。对于诸如孤独症、反复呼吸道感染缓解期等需长期中药调理的患儿, 汪受传教授采用熬制中药糖浆剂的方法, 发挥了中医“简便验廉”的优点。
 
参考文献
[1]Kanner L.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Nervous Child, 1943, 2:217-250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Inc, 2013
[3]寇聪, 柯晓殷, 张英, 等.孤独症流行病学和病因学探讨.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 42 (2) :132-135
[4]韦臻, 任路忠, 翁丽芬, 等.深圳市18~24月龄婴幼儿孤独症谱系障碍筛查及3年随访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 (4) :354-357
[5]谭晶晶, 高雪屏, 苏林雁.儿童孤独症病因学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3, 28 (2) :143-146
[6]邹小兵.孤独症的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23 (3) :170-172
[7]苏林雁.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25 (23) :1765-1767
[8]张静, 赵桂兰, 徐翠青, 等.家庭因素与儿童孤独症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6) :777-779
[9]汪受传.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026-1032
[10]傅小燕, 曲丽芳.儿童自闭症的中医研究进展.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4) :108-110
[11]郝贵峰, 唐茂芹, 庄惠娟, 等.针灸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4) :1666-1668
[12]Bailey A.Autism as a strongly genetic disorder:evidence from a British twin study.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95, 25 (1) :63-78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王雷 丁玉蓉 汪受传

上一篇:“痰迷心窍”对后世癫狂病,重性精神病辨治之影响

下一篇:神经科疾病伴发病症《伤寒论》诊治思路方药应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