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系仲景为“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而设的专方。该方由二十一味中药组成,看似庞杂,但组方补中有疏,静中有动,药物用量比例明晰,配伍精当,主辅分明,其中薯蓣和炙甘草的总量约占全方的三分之一,辅助用药极为轻灵,只及薯蓣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虚损性疾病及虚弱体质调理,疗效显著。笔者近日随安徽中医学院顾植山老师出诊,亲眼目睹了薯蓣丸的神奇疗效,并深刻体会到,经方的药物剂量和服用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非常明显,不容忽视。现分享二则跟师医案以进一步阐释。
病案1
郭某某,女,1953年11月生,2014年10月17日初诊。
患者诉眩晕反复发作数月,伴乏力,腰酸腿软,视物昏花,心悸,自汗,晨起恶心,近期发作频繁来诊,饮食正常,大便不成形,日行2~3次,血压正常。舌边尖红,有齿痕,苔白,脉沉。辨其病机属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而致眩晕,顾植山处方薯蓣丸改汤剂,去白蔹加黄芪、远志、附子,方药如下:
怀山药30克,炙甘草28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熟地15克,赤芍药8克,当归10克,桂枝10克,北柴胡6克,防风8克,光杏仁6克,桔梗6克,大豆黄卷10克,焦神曲10克,麦冬15克,阿胶(烊化)8克,淡干姜3克,黄芪15克,炙远志10克,熟附子(先煎)10克,川芎8克,大红枣20克,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4年10月31日):述服上方后眩晕、恶心、心悸、汗出等症全消,乏力腰酸症状明显减轻,大便转为日行一次,但仍未成形,给予原方剂量稍作调整,继服14剂。
按 从该患的处方可以看出,顾植山基本按照仲景原方的比例配方,尤其重视其中两味主药的用量,怀山药一般用30克,炙甘草常用25~28克,才能取得如此快捷疗效。临床应用薯蓣丸时,怀山药30克为常用量,当无顾忌,炙甘草用量则常被忽略,从而影响该方的疗效。
甘草入药历史悠久,历代医药书籍中均有详细记载,最早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称其“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纲目》载甘草“能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血脉,益精养气,壮筋骨”。《伤寒论》中配伍炙甘草的方剂如炙甘草汤、甘草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均用其补益之性。从薯蓣丸中炙甘草的用量不难看出,在此方中炙甘草与山药同为君药,起协同作用,切中虚劳病病机。如果把炙甘草仅当成调和诸药使药,或因担心水钠潴留而随意减量或舍弃,该方疗效则会大打折扣。据同时侍诊的一位医生讲,他曾用薯蓣丸方治疗一位肿瘤患者,按经方比例炙甘草用28克,疗效非常明显,后来病房另一位医生畏甘草量过大减为3克,疗效就明显不如第一次方,恢复原量则疗效又显。可见使用该方时配伍用量比例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山药、炙甘草等主药用量尤为重要。薯蓣丸补益作用及起效时间与炙甘草的剂量相关,临床上有些关于薯蓣丸应用的报道,甘草用量较小者也有效,但起效时间要慢得多;而顾植山按原方比例配伍的薯蓣丸常一次服用即见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