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糖尿病>正文

裴瑞霞治消渴病常用对(角)药浅析

裴瑞霞主任是西安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市首届名中医、陕西省第三届名中医,师承于全国名中医高上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医、教、研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辨病、辨证双辨思维辨治消渴病等内科杂病。裴瑞霞主任临床选方用药,灵巧机动,阴阳合和,动静相配,升降互动,寒热相宜,尤其是对药、角药的使用很有特色。
 
所谓对药,亦称药对、对子,始见于《内经》,成熟于《伤寒杂病论》,是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配伍形式。角药属于对药的范畴,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本身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及配伍法则,形成的一种配伍技巧,将三味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协同增效,紧扣病机,可起到普通药对和简单药物拼凑难以达到的临床效果,很好地诠释了中药“合群妙用”的特点。笔者有幸跟随裴师学习,每多获益,现将裴老师常用于治疗消渴病的角药浅析如下。
 
柴胡 半夏 黄芩
 
本组角药具有清肺胃郁热的作用,是裴老师治疗消渴病早、中期应用频率较高的一组对药,适用于消渴病初期肺胃郁热之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能食善饥,渴饮,日加瘪瘦,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本组药物配伍精当,直入病机。其中柴胡治疗伤寒邪热,如叶天士所言“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邪气也。”柴胡与黄芩同用,泻肺胃实火,调肝胆气机;柴胡合半夏,疏肝和胃,散痞除湿;黄芩合半夏能苦寒清热,和胃降逆,辛苦相合,调和肠胃。三药合用,便能清肺胃郁热,调肝胃气机,宣通上焦、和畅中焦、下行津液,消渴自除。常用量:柴胡6~10g,半夏10g,黄芩6~10g。
 
黄芪 天花粉 黄连
 
本组角药具有益气养阴清热的作用,是裴老师治疗消渴病早、中期应用频率较高的一组角药。适用于消渴病初中期燥热内盛、气阴两虚之证。
 
刘完素《三消论》云:“三消者,燥热一也。”本组药物简洁明确,直入病机。其中黄芪补气健脾、固摄津液;天花粉清热养阴、生津止渴,是治消渴之要药;黄连功善泻火、燥湿、解毒,在此清中焦胃热。《素问·阴阳别论篇》云:“二阳结,谓之消。”胃与大肠俱热结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黄芪的降血糖效果较好。三药合用,具有清热益气养阴之功,是治疗肺胃郁热久而耗气伤阴,致燥热内盛、气阴两虚型消渴病的经典组合。常用量:黄芪30g,天花粉30g,黄连10g。
 
北沙参 麦冬 五味子
 
本组角药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的作用,是裴老师治疗早、中期消渴病常用的一组角药。适用于消渴病中期气阴两虚、燥热伤津之证。
 
本组药物从生脉散化裁而来,生脉散出自张元素《医学启源》,本为暑热汗多,耗伤气阴而设。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为君药。麦门冬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为臣药。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裴老师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可致气阴两虚,病位在肺、胃、肾,故将人参换为北沙参,一则针对消渴病的主要病因,增强养阴生津的功效;二则人参无清虚热的消渴病患者以阴虚为本,故用北沙参可滋阴清虚热,标本同治。正如《本草从新》言:“北沙参,专补肺阴,清肺火。”三药合用,具有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止渴之功。常用量:北沙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
 
苍术 薏苡仁 大黄
 
本组角药具有健脾燥湿、清热泄浊的作用,是裴老师治疗消渴病痰湿中阻、体型肥胖患者最常用的一组角药。
 
中医认为脾虚湿盛,久则湿郁生痰化热,病位多在中焦。治以健脾燥湿、清热泄浊。本组角药中苍术辛、苦、性温,辛温升散,苦温燥湿,芳香化浊,醒脾运胃,升阳散郁,燥湿而不伤阴,湿去脾自健,脾运湿自化;薏苡仁健脾、清热、利湿,与苍术合用,适宜治疗脾虚湿困所致的形体肥胖、倦怠懒言等;大黄苦寒降泻,能泻热通肠,使邪热湿浊有出路。三药合用,能健脾燥湿、清热泻浊,减轻体重,调节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常用量:苍术10~15g,薏苡仁15~30g,大黄3~6g。
 
熟地黄 山萸肉 山药
 
本组角药具有滋补阴精、固摄津液的作用,是裴老师治疗中、晚期消渴病最常用的一组角药。适用于消渴病肝肾亏虚,肾失固摄之证。
 
此三味药来源于《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主治肾消。其中熟地,甘温质润,归肝肾经,性情和缓,守而不走,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张景岳称其“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专补肾中元气。”用山萸肉之色赤入心,味酸入肝者,以纳于肾。山药之色白入肺,味甘入脾者,从右以纳于肾。三药合同,既能五脏兼入,不致偏倚,又能将诸脏之气,尽行纳入肾脏,以为统摄藏阴之主,而不致两歧。三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阴精、秘摄下元之功效。常用量:熟地黄10~15g,山萸肉15g,山药30g。
 
川芎 丹参 川牛膝
 
本组角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是裴老师治疗消渴病各种血管神经并发症应用频率最高的一组角药。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是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在临床上“活血化瘀”法应贯穿于消渴病治疗的始终,常用川芎、丹参、川牛膝相互配伍。其中川芎辛香行散,中开郁结,下调经水,活血化瘀;丹参既能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又可养血安神,所谓“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川牛膝苦酸平,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可引血下行,走而能补,性善下行。三药合用,具有活血养血、祛瘀不伤正、通络止痛之功。常用量:川芎10g,丹参20g,川牛膝15g。(何丹)

上一篇:己亥年司天方治疗I型糖尿病案

下一篇:五运六气理论指导I型糖尿病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