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正文

老中医药唐蜀华 钻研心血管病的理论

原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唐蜀华,是全国第四、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传承博士后流动站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习古文、诵汤头,又师从于国医大师周仲瑛,苦学三载,益见精进。

唐蜀华中西互参,悉心钻研心血管病的理论与实践,努力发扬中医的优势特色,是业内有鲜明个性的专家之一。笔者现将其主要学术观点概述如下。

中西合璧互补短长

传统中医望闻问切,仅凭医者感官直觉辨证易于受限,唐蜀华认为:超声、心电、同位素,皆应纳入中医范畴,窥镜、CT等皆为四诊之延伸,现代中医应力排“西化”之嫌,坚信辨病可以帮助辨证,发扬中医治疗之长。

如唐蜀华曾治一“喘证”患者,其前按“哮喘”治疗3个月,历经宣肺化痰、补肺纳肾等治疗,病情不减。他仔细听诊发现心脏有杂音,进一步检查诊为“心衰”,改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方药治疗,效如桴鼓。临证类似病例,并非鲜见。

唐蜀华强调,在治疗上,中医要努力寻找西医的不足,发扬自己的长处,并实事求是地根据循证医学的结果评估自己的不足,借鉴西医之长,为患者制订最佳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优势特色。

如论治高血压病,既要发挥中医改善症状,调节血糖血脂代谢,血液黏稠度,保护重要器官等整体优势,又要看到中医在稳定降压方面仍是薄弱环节,不妨应用“西药”之长,以减少心、脑、肾、大血管的进一步损伤。

他主张发挥中医多靶点、多环节、双向平衡等整体调整作用,着重恢复自身抗病能力,并吸取西医治疗针对性强等长处,将传统理论与中药现代药理相结合,重视药物的量效关系、配合意义以及中西药同用的利弊。强调要发展中医理论就必须积极推进中医现代化,评价中医疗效必须从个人经验上升到现代科学的水平。

形成“心系疾病”治论

唐蜀华从事临床、科研50载,悉心钻研心血管病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自己“心系疾病”的学术经验。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唐蜀华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虚、瘀、热、毒密切相关。阴虚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而脉络瘀阻后壅瘀生热化毒为害,为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的关键环节。阴虚之体,易生内热;阴虚血脉失于濡润,血行稽迟而为瘀。且诸多复杂的病因作用于阴虚之体,正衰积损,滞而成瘀,积瘀成毒。瘀久不除,可郁而化热;反之,血得热又煎熬成瘀。而热又可蓄热成毒,助长毒势。

如此,多种病理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至瘀血热毒渐损伤血脉,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唐蜀华据此总结了具有养阴活血、清热解毒作用的芦黄颗粒(由何首乌、黄精、姜黄、红花、虎杖、漏芦组成),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

他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之气阳亏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本虚(心阳气亏虚)是心衰的病理基础,贯穿整个病理过程的始终。治疗应注重审机论治,标本兼顾,故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其重要治则。唐蜀华并强调应病证结合,把握病情发展;重视循证,结合药理。

在心衰的治疗中,补益心气乃其主法,且不忘运脾理气。温阳首推化气通阳之桂枝。滋阴须分深浅,常于麦冬、天冬、北沙参、玉竹、石斛中选择。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常可选用活血兼益气或通阳的三七、桂枝。利水以淡渗之品为主,如茯苓、猪苓、车前子、泽泻、防己、玉米须等。此外,益气利水(黄芪、白术)、温阳利水(桂枝)、活血利水(水红花子、泽兰)亦常用。

另,心衰与肺、肾密切相关,应注意固本清源,或泻肺利饮,或补益肺肾。关于立法遣药的体会,唐蜀华总结为:益气贵运脾,温阳须斟酌,滋阴不可过,活血不宜凉,利水需常流,肺肾须兼顾。

高血压病

唐蜀华认为要把握好中医干预高血压的目标定位。中医发挥整体平衡和辨证论治的优势,不仅能够改善高血压的临床症状,调节机体紊乱的代谢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够降低血压。

中药降压涉及清热类、泻下类、活血化瘀类等,包含多种化学成分,其降压机制也是多途径的。不仅是复方,单味中药的降压也可能是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但中药对多数2、3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并不理想。

故中医的相对优势在于整体调节,以辨证施治为主。应在以下五方面把握其目标:辅助降压、改善症状、保护靶器官、纠治代谢障碍、减缓西药副作用。

舒张性心衰

舒张性心衰与收缩性心衰,在中医辨证论治上是不同的。舒张性心衰多在心衰的早、中期,以心肺为主,本虚以气虚为主(阳虚不突出),标实为血瘀水停较轻。收缩性心衰则常见于心衰的中、晚期,以心肾为主,阳气不足,每致阳虚,血瘀水停较重。舒张性心衰的病机为心气不足,肺气郁滞,血瘀水停程度较轻。

唐蜀华提出了心肺同治的治疗大法,研制了具有益气宣肺、活血利水作用的益气舒心颗粒,全方由黄芪、三七、丹参、前胡、防己、泽泻等组成。

心律失常

唐蜀华认为本病多虚实夹杂,临证当详辨。虚者不外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者多由寒凝、痰火、水饮、血瘀,气血运行不畅。缓慢性心律失常多属气虚、阳虚或兼寒凝、痰饮;快速性心律失常多属血虚、阴虚或兼虚火、痰火、气火。心悸多伴有脉律失常,当结合病史及症状推断脉症从舍,以防谬误。

本病病因各异,辨证分型尚欠统一,但病机总属气血(阴阳)失调,心神失养与心神不宁。治宜调和气血(阴阳),宁心安神。一方面,根据基础病并结合心悸、怔忡之病机要点,辨证施治,灵活处置。另一方面,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可结合辨病和现代药理研究,加用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力求做到整体调节与强化针对性的最大统一。

凡临床症状多、证候典型者,当以整体调节为主,酌情参考中药抗心律失常药理研究选择用药。无症状或证候不典型者,可以经验治疗为主,探索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

上一篇:治化疗性静脉炎 六神丸治静脉炎

下一篇:下肢静脉炎 冠心病心绞痛 用活络效灵丹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