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正文

从肺肾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案 从大肠治疗高血压脑病案

五脏之间,脏腑之间,六腑之间以及脏腑与人体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之间,均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路志正指出:“辨治疾病不能仅限于生病之脏,还应着眼于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连的脏腑;不能只注重疾病的结果,还应追溯产生疾病的根源,分析疾病发生发展之机制,只有清除病起之因,截断病传之势,纠正失衡之态,使已生者得除,未生者不起,使脏腑气血阴阳功能恢复平衡状态,才能谓之治病之道。”在临证当中,遇有疑难杂症用常规方法治疗无效时,运用“脏腑相关”理论进行辨证施治,可望获得佳效,此举数则案例,借以说明之。
 
从肺肾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案
 
黄某某,女,51岁,于2004年12月16日初诊。诉水肿15年,喘咳5年,近1个月病情加重。患者15年前因双下肢轻度水肿、乏力,在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Ⅱ°心力衰竭”,给予西药治疗,病情好转。近五年来病情日渐加重,每遇冬季寒冷天气犯病,渐至全身水肿,咳喘气促,不能平卧,动则喘甚。一个月前因受寒而病情加重,高度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咳吐多量泡沫样稀痰,在某医院住院治疗一个月,病情未能控制。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重度难治性心力衰竭,心房纤颤,瘀血性肝硬化,肾功能不全。刻诊见患者全身高度水肿,下肢水肿至大腿,腹大如鼓,两颧紫红晦滞(二尖瓣面容),唇甲紫绀,呼吸极度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吐多量泡沫样清稀痰,语声低微、断断续续,畏寒肢冷,额上汗出,大便3日未行,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欲绝、至数难明,手足凉至肘膝。
 
诊毕,路志正沉思片刻,曰:“此乃肾阳虚衰,寒水射肺之征,恐有阴阳离绝之兆,急宜温肾利水、泻肺平喘,以求挽救于万一。”方用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之:制附子(先煎)8g,茯苓20g,生白术15g,白芍12g,干姜10g,炒葶苈子(包)15g,杏仁10g,人参15g,桂枝10g,五味子3g,炙甘草10g,大枣5枚。3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嘱其宜清淡易消化饮食。
 
2004年12月20日二诊:药后小便量增多,水肿稍减,手足较前温暖,额上已无汗出。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指下至数分明。既见效机,仍宗上法,原方去干姜,加麦冬10g,益母草20g,生姜10g,再进5剂。药后诸症悉减,休息时,咳喘基本消失,动则仍喘,小便量多,大便日1行。守方略有进退,共服30余剂。水肿大减,腹水已消,下肢水肿(+),已能平卧,带上方药2~3日1剂,出院回家调养。一年后其丈夫告知,回家后遵医嘱基本服上方中药,稍有加减,病情一直稳定,现患者已能做轻微家务劳动。
 
按 《素问·水热穴论》在论述水肿病的病机时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本例患者因感受寒邪而病,日积月累,久病及肾。肾主水液,肾阳衰微,不能蒸腾气化,水液泛滥则为水肿,寒水射肺则为喘咳。阳虚水阻,四肢失于温养,故四末寒凉至肘膝。寒水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故面唇甲紫绀。肾阳衰微,恐有阴阳离绝、欲脱之势,故额上汗出。
 
路志正从肺肾入手,标本兼顾,方用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温阳利水、泻肺平喘,加干姜、桂枝、人参以回阳固脱。由于恰中病机,故效若桴鼓。
 
从大肠治疗高血压脑病案
 
沈某,男,66岁,于2004年5月13日初诊。诉眩晕、头痛、呕吐月余。患眩晕病(高血压病)20余年,常服降压片等药,血压维持在150~170/90~100mmHg。于今年4月6日因应酬烦劳,又喝酒较多,而致突然头痛加剧,伴眩晕、呕吐,随之意识不清、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当时血压240/120mmHg,肌肉注射硫酸镁等药。抽搐控制后,急住某医院,按高血压脑病治疗,静滴甘露醇、速尿、硝普钠、清开灵等药。6小时后意识转清,头痛好转,但仍眩晕,时有恶心呕吐,用甘露醇、速尿可缓解,停用则病复如故。
 
该院中医大夫曾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泽泻汤等方药,未收寸效。特请路志正会诊,症见眩晕,不敢睁目,天旋地转,时有恶心、呕吐,心胸烦闷,脘腹胀满,口出浊气熏人,大便10余日未行,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沉弦有力,血压180/110mmHg。证属痰热内结,大肠腑气不通,浊热上扰之候。治宜大承气汤合小陷胸汤加味,以通腑泄热化浊、佐以平肝息风。处方:大黄(后下)10g,厚朴15g,枳实12g,芒硝(冲服)12g,全瓜蒌20g,半夏15g,黄连6g,天麻10g,双钩(后下)15g,蔓荆子12g。3剂,日1剂,水煎,频频服用。
 
5月16日二诊:1剂后患者腹中转气;2剂后,恶心呕吐止,眩晕减,矢气仍频,味极臭;3剂后下大便如球10余枚,腹胀顿减。建议停用静脉输液,上方去芒硝,改大黄为6g。再进3剂,诸症基本消失,舌微红、苔薄微腻,脉弦细滑,血压150/95mmHg,热势已去,腑气已通,痰浊未尽,法当健脾化痰、平肝息风,方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之,以善其后。半年后随访,患者饮食起居如常。
 
按 本例高血压脑病患者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用西药甘露醇、速尿等有短暂效果,用泽泻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效果不佳,可见与前者脱水利尿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方药,虽为治疗高血压病常用之方,用之无效,说明药不对证。
 
综观患者脉症,路志正认为患者胸腹胀满、呼吸俱粗、面目俱赤、口中浊气熏人、大便十余日未行、舌苔黄厚腻、脉沉有力,显为阳明痰热内结、大肠腑气不通之候;眩晕、头痛时有呕恶,乃浊热上蒸清窍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亦为浊热引动肝风之象,故选大承气汤合小陷胸汤,清热通腑,导痰浊从大肠而出,加天麻、钩藤、蔓荆子,以平肝息风。药后腑气通,浊热除,诸症随之而愈。可见路志正诊病细致入微,用药胆大而果断,使顽疾重症应手而效。
 
从肺治疗顽固性便秘案
 
赵某某,男,70岁。患便秘10余年,久治未愈,极为痛苦。前医用润肠通便,或清热通便法,虽能取一时之效,但终不能根除,而求治于路志正。诊见患者微有咳嗽,活动量大时稍有气喘;大便7~8天1行,干结难解,用力排大便即可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吐黏痰涎,满头大汗,极为痛苦。患者服用泻药时,大便通畅,可无任何症状。现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路志正沉思片刻,处方:生黄芪12g,太子参15g,桂枝6g,桃仁、杏仁各10g,甜瓜蒌15g,紫菀12g,炙甘草8g。7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药后已无咳嗽、气喘,大便二日1行,且较前通畅。舌脉同前,既见效机,仍宗上法。原方去桂枝加麦冬10g,二日1剂,再进7剂,大便通畅,诸症消失。停药半年未复发。
 
按 十年顽疾,仅服14剂药而愈。当时百思不得其解,请教路志正。路志正告知:“患者年界古稀,肺气亏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不宣肃,失于通调水道之职,大肠失于濡润,故大便秘结难解。”意含上窍不开,下窍不通之意;大便秘结,腑气难通,肺气难降,失于宣肃,故胸闷喘咳。肺与大肠互为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然其本在肺,其标在大肠。故用保元汤健脾益肺,加桃杏仁、瓜蒌、紫菀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以治其本,此腑病治其脏,意函“提壶揭盖”之意。肺气健旺,宣肃有常,自能通调水道,便秘之症不药而愈。
 
路志正临证时,尤崇脾胃学说。脾喜燥恶湿,湿邪易犯脾土。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属土,位居中州,主受纳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营养四脏。《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脏清阳之气主升,脾气升,则肝气随之而升,肾水随之气化,脾气升而水谷精微转输于肺脏而敷布周身;胃的浊阴之气主降,胃气降则糟粕得以下行,胃气降则肺气随之肃降,心火随之下潜,心肾得以相交。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革,人们的生活节律加快,因脾胃失调而致的疾病也越来越多。饮食自倍或过度饥饿及餐饮无规律,冷热不调,都能损伤脾胃,使运化失司,生化乏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失养,出现气血津液不足的病理状态。气虚日久可致阳虚,阳虚则寒邪易生;血少则经脉空虚,脉虚血少则瘀血内停。感受外湿,湿易困脾;脾运失职,内湿易停;内外合湿,湿聚则成饮,饮聚可生痰,痰饮水湿蓄于体内,可变生诸多病证,影响各个系统。
 
因此,路志正根据叶氏“湿邪害人最广”的论述,提出“北方亦多湿”“百病皆由湿作祟”“湿为万病之源”的科学论断。脾又主统血,脾胃损伤不能统血,亦可造成各种血证。由此可见,脾胃一损,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随之而至,水停、饮蓄、痰浊、湿阻、湿瘀互结由此而发,遵李东垣“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之旨,运用健脾祛湿法治疗疑难杂症,取效甚佳,此举数案如下。
 
健脾益气利湿治顽固性
 
尿频、尿失禁、遗尿案
 
高某某,女,19岁。2005年9月6日初诊。患者及其母述,于96年秋末冬初时,无明显诱因患尿频、尿急,15~30分钟上厕所1次,若强忍则可尿湿衣裤,夜间睡眠时多尿床。患者极为痛苦,影响学业,被迫休学。曾辗转多地医院诊治,未能确诊。遍服中西药物,罔效。经人介绍慕名求路志正诊治。症见尿频、尿急难忍,时有尿失禁,夜间多尿床,口渴不敢饮,困倦不敢睡。伴神疲乏力,纳少,便溏日2次。形体瘦小,面色萎黄、憔悴,看上去像30多岁的病妇。舌淡、苔少,脉细弱无力。
 
路志正十分同情患者,沉思良久,说遵吴鞠通“气虚下陷,门户不藏,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方药:黄芪20g,党参12g,当归10g,焦白术12g,炒怀山药12g,升麻6g,炒枣仁15g,石菖蒲10g,远志6g,茯苓15g,鸡内金12g,金樱子15g,桑螵蛸15g,生龙牡(先煎)各30g,炙甘草6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敷贴疗法:五倍子(焙)30g,硫黄15g,共为细末,每次取5g,取大葱白15g捣烂,与药粉混匀,每晚敷脐部,外用塑料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针刺疗法:取两组穴,一组足三里、关元,另一组三阴交、气海。用捻转补法,留针一刻钟,二组交替针刺,隔日1次。并对患者进行精神鼓励,嘱其能食即食,想饮即饮,树立病愈信心。
 
9月14日二诊:用上述疗法后,纳食稍增,大便已成形,尿频明显减轻,能坚持1~2个小时上1次厕所,已无尿失禁,偶有遗尿,仍有尿急感,精神较前好转,舌淡苔薄白,脉细数较前有力,既效仍宗原法不变,上方去枣仁,加覆盆子12g,乌药6g。再进7剂,针刺、外用药同前。
 
药后诸症基本消失,纳食正常,面转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较前有力。上方去生龙牡加太子参12g,再进14剂,诸症未复。嘱用补中益气丸以善其后。如此9年顽疾,路志正仅用一个月时间使之尽除。
 
按 本例患者形体瘦小,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不愈,心力憔悴,心、脾、肾三脏同时受损。《灵枢·口问篇》云:“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吴鞠通遵经意提出“气虚下陷,门户不藏,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治拟健脾益气利湿、养心、固肾,使脾胃恢复运化升降之权,肾恢复司固摄之职,心恢复行君主之令。方宗吴氏法,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用参、芪、术、草、升麻,健运中气,升阳举陷;茯苓、白术且有健脾利湿之功,湿去则脾阳易复;取山药、金樱子、桑螵蛸、益智仁、鸡内金健脾益肾固摄;当归、枣仁、石菖蒲、远志、龙牡宁心安神,外用五倍子、硫黄、大葱温阳固涩,诸药配合,内外合治,针药并用,使9年顽疾1月尽除。
 
健脾益气除湿治疗湿痹案
 
张某,年45岁。两年来关节酸痛沉重遍及周身、疼痛部位固定不移,而以两肩关节为著。某医院查血沉43mm/h,白细胞11000/mm3,类风湿因子阳性,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芬必得、瑞培林及中药数十剂,未见明显好转,求诊于路志正。
 
近日来天气阴霾多雨,病人双肩关节酸痛加剧,周身困重,恶风寒而无汗,自觉气短,纳呆不饥,大便偏稀,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关节痛处不移,沉重酸痛,显系湿痹。病人脾虚湿困,然恶风寒而无汗,知其表邪尚在,先以祛风散寒、健脾除湿之法,拟麻黄加术汤合麻杏薏甘汤加味:麻黄3g,桂枝9g,杏仁9g,羌活9g,白术9g,薏苡仁12g,陈皮6g,半夏9g,甘草3g。4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4剂后二诊:药后微汗出,恶寒除,而疼痛稍减。但罹病两载,脾虚湿困,气血已衰,非补益则脾虚不复,非温燥则寒湿难除。即以补脾益气为主,兼以祛风散寒除湿,方选六君子汤化裁:党参12g,茯苓9g,炒白术9g,陈皮6g,半夏12g,五爪龙15g,怀山药12g,羌活9g,独活9g,川乌6g,草乌6g,秦艽9g,薏苡仁15g,甘草3g。6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6剂后三诊:药后关节疼痛大减,气力有增,而大便偏结,小便短赤,舌尖边略红,苔微黄而腻,脉弦细而数。此寒湿欲解而有化热之势,遂更方以健脾除湿,清热通络。处方:石膏(先煎)30g,白术10g,薏苡仁15g,秦艽10g,豨莶草15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7枚。4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4剂后四诊:热势已除,苔白腻,脉濡缓。仍以健脾益气为主,略减散寒除湿之力,以二诊方去川草乌、羌活、独活,加苍术、防风各9g投之。守方进33剂,关节疼痛消失,查血沉19项,白细胞计数9000/mm3,类风湿因子转阴。随访一年未复。
 
按 脾主肌肉,以营四维。脾虚不运则湿邪内生,内外合邪,故四肢沉重酸痛。路志正治疗本例病人,始终注重脾胃,二诊及四诊尤用补脾益气祛湿为主以治其本。脾气健而寒湿易除,湿邪去则脾阳易复。故病人饮药47剂而病痛霍然若失。
 
健脾祛湿治疗闭经案
 
华某某,女,32岁,已婚,于2004年10月9日初诊。患者15岁初潮,月经尚调。21岁结婚,于1998年6月,因怀孕3个月自然流产,出血较多,经清宫、中药等治疗痊愈。自此身体逐渐发胖,月经量逐月减少,渐至闭经。先后服用中药500余剂无效,唯有西医作人工周期疗法,月经始潮,否则不至,亦再也未能受孕。
 
路志正诊见:形体丰满(体质量78kg,病前58kg),纳欠馨,大便不成形,小便量少,伴见神疲乏力,周身骨节疼痛,动则汗出,微恶风寒,性欲淡漠,带下清稀,月经2年未潮。观前医处方,多为温经通脉,理气活血,调补冲任等药。舌体胖有齿痕、质略暗,苔白腻,脉沉细滑,下肢水肿(++)。路志正诊毕说:此乃脾虚失运,湿阻经脉而致闭经。治宗“去水,其经自下。”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味治之:防己12g,黄芪20g,白术15g,茯苓20g,生薏苡仁30g,炒薏苡仁30g,泽泻12g,藿梗10g,苏梗10g,防风10g,香附10g,益母草15g,车前子15g,车前草15g,炙甘草10g。
 
7剂,药后乏力、恶风、身重有减,下肢水肿(+),舌脉同前。原方去防风加桂枝10g,川芎10g,以增化瘀活血之力。再进14剂,服药至第12剂,月经来潮,但经量极少,色淡,两天即停。其余诸症悉减,体质量减至76kg,上方略有出入,共进药100余剂,体质量减至65kg,诸症消失,月经周期、量、色基本正常,于2006年2月26日顺产一男婴。
 
按 本例患者流产后,出血较多,气血俱损,复因过早上班,工作劳累,再加饮食欠于调理,致使脾气受损,失于健运,水湿不化,聚湿酿痰,化为脂膏,停于皮下脂膜,而渐致肥胖。水湿阻于经脉,气血运行失常,冲任不调而致闭经。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湿阻则神疲乏力,肢体酸重。气虚则卫外不固,而微恶风寒,时汗出。脾虚湿阻,升降失常,则纳少便溏。湿邪趋下,故见带下清稀,下肢水肿。
 
本病先起于脾虚湿困,而后闭经,符合“水分”之诊断。故治以健脾祛湿之防己黄芪汤,使脾土健运,以堵水湿产生之源;用利水祛湿之品,使已成之水从表里分消而去;复加行气化瘀之品,使气行、湿行、血行,以舒畅阻闭之经脉。由于辨证准确,立方遣药,恰中病机,故十年闭经顽症,经三个多月的调理,终收良效,经调自然受孕成胎。(高社光)

上一篇:血栓不是脑部独有的疾病 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下一篇:脑萎缩的辨证治疗 方药拟菖蒲郁金汤加减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