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外科>肛肠科>结肠炎>正文

溃疡性结肠炎的针灸治疗思路探析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1]。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因直肠顺应性降低而引起易怒、失禁、体质量减轻和全身不适等[2]。UC属于中医“泄泻”“久痢”“肠澼”等范畴,病机多为脾肾两虚、肝脾失调、湿热阻滞大肠,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肾亏虚,标实为湿、热、瘀、毒壅滞大肠[3]。针灸作为重要的中医治疗手段,治疗UC效果较好[4,5,6],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各代医家对UC病因病机的认识各异,当今临床医生对该病的治疗思路也有较大差异。结合已有文献与临床实践,本文探析针灸治疗UC的治疗思路。
 
1 中西医理论分析
1.1 从中医角度探析UC
十二经脉与其所属脏腑存在直接联系,《灵枢·逆顺肥瘦》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通过气血运行,沟通体表与五脏六腑,构成了一个如环无端的网状结构[7]。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接相通,故气血循行从手阳明大肠经流入足阳明胃经,病邪亦可据此传变,由此表明该病有可能并发溃疡性胃炎[8]。
 
UC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同样密切。如手太阴经别散布于大肠,足太阴经别络于大肠,此外腧穴是各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位置,也是疾病的病理反应点。研究表明,UC与脾经、肺经、大肠经、肝经、肾经存在特异性联系,与足三里、上巨虚、大横等穴位的关系也较密切[9],这些经脉具有多气多血的特点,说明UC病因与气血的变化关系密切,这是临床选穴的重要基础。
 
1.2 从现代医学角度探析UC
现代研究表明,UC可能是由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肠道免疫紊乱、神经内分泌失调引起[10]。该病发病存在种族差异性,常见于白种人,不同人种病变程度不同。有学者研究发现,UC患者在环境刺激下CD4+和糖皮质激素调节蛋白激酶1(SGK1)过表达,导致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和IL-13分泌失衡,进而导致慢性疾病[11]。结肠由肠系膜上、下神经丛支配,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脑肠肽激素可以维持机体稳态。UC患者血清中脑肠肽分泌紊乱,使肠道平滑肌收缩,产生不合适的免疫反应,促进炎性因子释放,形成局部炎症[12]。因此从现代医学角度可以认为,UC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免疫反应及神经内分泌密切相关。
 
2 针灸治疗思路
UC大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治则宜标本兼顾,同时应以急则治其标、损其偏盛为原则,常用扶正固本、补益脾肾、疏肝健脾、清热祛湿等治疗方法。UC的治疗思路为针灸并用,标本兼治。治疗策略重视标本情况,或先针去标实、后灸补其本,或先治其本虚、后治其标实,遵循调脾肾以补益本虚、调肠道以祛除标实的原则,选穴以任脉的关元和胃经的合穴、下合穴为主,以脾经、肝经及膀胱经的穴位为辅。
 
2.1 针灸并用,标本兼治
中医认为,UC患者多素体脾虚或脾胃受损,易感湿热之邪,而湿热邪气是导致UC发病及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认清标本轻重缓急,若体质虚弱者,应先艾灸补益脾肾以固本,再行清热祛湿之法以祛邪;若体质强壮者,则可先行泻法。《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说明应根据标本具体情况实施恰当的治疗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阐明临证可使用多种方法,按照标本轻重进行综合治疗。郑丽红等[13]采用温针灸配合愈肠栓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标本兼治,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2.2 经络和穴位选择的治疗策略
(1)经络选择方面,针灸治疗UC多取足阳明胃经、任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穴位[14,15,16]。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且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属胃络脾,循腹里,该经穴位可健脾益气除湿。任脉循腹而上,行经中焦,邻近脾胃,该经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宽中之功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通过刺激任脉可对足阳明胃经产生一定作用,达到行气活血、疏经止痛之功效。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该经穴位与脏腑功能具有密切的联系。(2)穴位选择方面,针灸治疗UC常取足三里、天枢、关元、上巨虚、长强等[17,18]。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四总穴歌》有“肚腹三里留”之说,均表明足三里为治疗肠腑疾病的要穴。募穴是脏腑经气在胸腹部聚集之处,腑病取募穴,天枢是大肠经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为腹部要穴;关元为小肠经募穴,既可调理脏腑气机,又可扶正培元。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腹痛、腹泻、便溏等肠道疾病。阴陵泉为脾经合穴,乃利湿要穴。上巨虚乃大肠经下合穴,可疏通大肠经气,取“合治内腑”之义。脾俞、肾俞补益脾肾。长强为督脉络穴,位于会阴区,局部取穴可以敛肠止泻。诸穴合用,具有调理肠腑气机、健脾益肾之效。
 
2.3 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
现代医学关于U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与免疫调节紊乱、遗传易感性、感染及环境等因素有关[19]。现阶段的研究表明,针灸对UC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肠动力等体内多个靶点的生理平衡,进而有效控制肠道炎症,其治疗机制与发病机制相关[20]。(1)在临床研究方面,张博等[21]研究发现,自拟扶正平溃汤联合针灸能显著缓解慢性UC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抑制患者肠道黏膜炎性损害,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促进辅助性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从而抑制炎性反应有关。(2)在动物研究方面,陈艳萍[22]研究发现,针灸能通过下调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γ-干扰素和IL-12水平,上调IL-4和IL-10水平,从而保持Th1/Th2细胞间平衡,进而改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UC的作用。王程玉林等[23]研究发现,电针足三里、关元可以治疗UC模型小鼠,其机制可能与调节UC小鼠Treg/Th17细胞免疫平衡相关,针灸可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皮质酮(COR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调节脑-肠轴,这可能是其缓解UC焦虑样行为的重要机制[24]。综上研究,针灸治疗UC是通过抑制炎症、调节免疫平衡、调节肠道菌群等多水平、多靶点方式进行调节。
 
3 病案举隅
患者,女,35岁,2019年3月3日初诊。主诉:间断性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2年。外院电子结肠镜示UC。经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腹痛减轻,但腹泻、黏液脓血便仍缠绵不愈。刻下症:间断性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每日4~5次,口干口苦,心烦不安,纳呆,眠可,小便黄,舌暗红、苔黄厚,脉弦细数,余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UC。中医诊断:泄泻。证型:湿热内蕴,脾胃亏虚。治法:祛湿化浊,健运脾胃。治疗方法:针刺双侧足三里、上巨虚、水道、公孙、合谷、曲池,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在天枢(双)、关元、气海行艾灸补法,长强斜刺行补法,可加灸行温针灸,时间均为30min。1个疗程(6d)后复诊,患者腹痛、腹泻减轻。继续维持原方案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腹痛、腹泻症状基本消失。患者继续针刺治疗,调节饮食,保持心情愉悦,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患者间断腹痛伴黏液脓血便为典型UC症状,兼见心烦,纳呆,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可诊断为湿热内蕴、脾胃亏虚型UC。针刺泻法,取足三里、上巨虚、水道等调理脏腑气机、泄肠腑湿热,后灸天枢、关元、气海培元固本、补脾养胃,长强针刺或温针灸敛肠止泻、扶阳固本,同时配合情志调节,保持心情愉悦,病乃除。
 
4 小结
UC的治疗重在增强免疫功能,维持免疫平衡,针灸可以对免疫系统相关因子起到针对性的作用。针灸治疗该病采用针灸并用、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UC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治疗需做到辨清标本、轻重、缓急、虚实,结合针刺和灸法,视轻重、缓急而采取先去其标实再补其本虚,或标本同治,或先治本虚后去标实,才能达到补益气血、调理肠腑气机、补脾益肾的目的,因此辨清疾病标本、虚实极为重要。针刺可调理脏腑、祛除病邪,艾灸可补脾益肾、扶正培元,两法相合,疗效更佳。因此,辨清基本标本、虚实是治疗疾病的首要任务,再以针灸并用,方可标本兼治。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曾超 梁俊斌 张悦 贺香毓 钟秋兰 邸安琪 丘明旺 许少绵
广东省东莞道滘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秦皮,石榴皮是李佃贵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药物

下一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名 中医药对结肠炎的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