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国医大师周仲瑛认识到黄疸的病机因人而异,一起湿热,既有或热重或湿重和在气在血不同,又有兼瘀、兼毒、兼水之异。还有瘀热、瘀毒、寒瘀、伤阴之变,当灵活对待。周师提出辨治黄疸六法经历。
清利湿热法
该法为退黄根本规律,但由于湿与热的主次消长改变,临床有必要辨清热侧重、湿侧重、湿热偏重三种状况,依据湿热主次改变,从药味多少,药量轻重方面加以分配。有必要留意苦寒太多常易损害脾胃,即使偏于热重,在病势取得抑扬后,亦应酌情减轻药量,不宜大剂继续乱用。
清热解毒法
包含清热泻火、祛湿凉血、针对邪气在气分、营分、血分,采纳清气分热毒及清血分热毒为主,气血两清的不同。在气分阶段,每见热极化火,火毒炽盛、燔灼阳明、腑实热结,用泻火解毒、通腑泄热治法,阻断病势免其侵入营血,提高存活率。
泻热通腑法
主药首推大黄,寓有下积滞、下热毒、下瘀热等多种效果,举凡湿热火毒瘀诸邪毒壅盛者皆可用之。
凉血化瘀法
湿热久蕴,深入营血,热与血搏,胶结和合,往往见动血出血,神昏痉厥等重症体现。首推《千金方》之犀角地黄汤,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之功。
利水逐水法
利小便时祛湿退黄重要规律,湿去则热孤,不致郁遏化热。详细治则当以淡渗利湿为主,方如茵陈四苓汤,合作宽中化湿行气之品以助水行,缓图取效,避免伤正。
开闭防脱法
病理体现以邪毒内闭、邪正激烈交争为主要特点,且多有腑热上冲、瘀热阻窍等错杂并见。
验案举隅
柏某,女,30岁,1998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黄疸继续月余,面黄,目黄、皮肤瘙痒,口稍苦,大便正常,舌苔黄腻,舌质紫暗,口唇紫,脉细滑数。B超提示多发性胆结石。肝胰未见异常。总胆红素148.6μmol/L,直接胆红素54.7μmol/L,其他肝功能目标正常。
西医确诊:胆石症。
中医辨证:肝胆湿热。
治则:清热利湿、疏泄肝胆。
处方:茵陈12g,熟大黄4g,金钱草25g,海金沙包煎12g,郁金10g,炙鸡内金10g,青皮10g,枳实10g,虎杖15g,地耳草20g,鸡骨草20g,败酱草15g,胆南星6g,生山楂12g,莪术10g。7剂,常法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8年11月27日,黄疸仍难衰退,周身皮肤瘙痒,面色暗滞,舌苔淡黄腻,质紫,脉滑,仍从湿热郁阻,肝胆疏泄失司医治。处方:茵陈15g,熟大黄4g,金钱草20g,海金沙包煎15g,苍术10g,黄柏10g,苦参10g,地肤子20g,地耳草20g,鸡骨草20g,赤芍15g,桃仁10g,莪术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1998年12月4日,黄疸好转,总胆红素已降至89.47μmol/L,皮肤瘙痒减轻,尿黄转淡,大便日行,食纳知味,舌苔淡黄腻,质紫,脉细。仍以疏肝利胆,清化湿热,化瘀通络。原方加虎杖15g,车前草12g,14剂。
四诊:1998年12月18日,黄疸根本衰退,大便正常,尿色偏黄,肌肤瘙痒已止。舌苔黄腻,边尖偏红,脉小弦滑,仍当疏泄肝胆,清化湿热,活血通络,原方继进,稳固效果。
1999年1月12日复查,黄疸指数根本正常,唯肝区间有不适。舌苔黄腻,质暗,脉细弦。拟从疏肝解郁,清化湿热医治,稳固善后。
【原按】
本例患者,以黄疸为主,而原因不明(虽有结石而无梗阻征象),肝功能亦在正常范围,因此西医医治无从下手。患者曾住省公民医院近1月,西医无对症之法,而求治于中医。依据中医理论,黄疸多由湿热郁蒸,肝胆疏泄失司,胆汁外泄所造成的,清利湿热、疏泄肝胆为常法。
【编者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溲黄为主要症状,以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病,一般以为黄疸与湿邪联系最为亲近,但常湿毒、疫毒、血瘀、痰浊、寒湿等相兼为患,医治多宗张仲景所创清利、泻热、发汗、涌吐、和解、消瘀、温中之法,大体分为阳黄清利湿热,阴黄温化寒湿两法,但在临床中,用常法而黄不退反剧者不在少数。
周老提出辨治退黄六法,针对患者个体差异,病情不同,组方中多合用消炎、利胆、化瘀、排石诸药。该患者清热利湿、理气健脾的一起,依据患者舌质紫,提示久病络瘀,方中佐以祛瘀通络,主次清楚,效果显著。
【本文选自《国医大师医治急危重症学术经历选》,公民卫生出版社,作者:方邦江,方晓磊。人卫中医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