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外科>骨伤科>正文

重庆的中医筋骨养护技术独具特色

重庆,从隋唐起被称为“渝州”,由于当地气候阴湿、山环水绕,筋骨病多发,使得重庆的中医筋骨养护技术独具特色。
 
巴渝山水多雾潮
 
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丰富,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曾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述了客居异乡遇上连绵阴雨的孤寂场景,因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重庆亦是我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属高湿区,全年相对湿度多在70%~80%,弥雾笼罩着整个城市,素有“雾都”之称。常年阴雨潮湿的气候,也给巴渝人带来了诸多困扰,风湿关节炎等病证如同连绵阴雨一般纠缠着渝州大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湿阴雨的天气在饮食上造就了巴渝人“好辛香”的饮食文化,名扬四海的重庆火锅当属最典型的代表。重庆火锅的雏形是由朴素勤劳的人民开拓而成,相传跋山涉水的码头纤夫将其捡回的牛下水洗净后倒入锅中,加入蜀椒、花椒、姜、蒜、小茴香、草果等辛温之品,一来食以果腹,二来散寒祛湿,久而久之,便成了巴渝人的饮食习惯。
 
除饮食以外,古时候的巴渝人也以功法锻炼的形式强身健体、发汗祛湿。巴渝舞是中国古代的战前舞,其基本形式是“执仗而舞,击鼓为乐”,在阵前拼杀者执看挺戈,大声呼呵,后面伴奏者则击鼓顿足,以增威势。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这样描绘巴渝舞的壮观场面:“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
 
渝州大地被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环抱,并由丘陵、低山构成,坡地较多,被冠以“山城”之称。自古以来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巴渝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也是导致当地骨伤、筋伤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医合璧齐抗战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面对日本侵略者疯狂的烧杀抢掠,许多义士豪杰不得不背井离乡,从沦陷区来到抗战大后方——陪都重庆。作为全国抗战的中枢,蓝伯熙、赵锦才、赵子虬等武林顶尖高手云集于此,他们广收学员,培养出大批武术人才,许多学员走上前线杀敌,深入敌后锄奸,谱写了一篇篇悲壮的抗战诗歌,深深展现了中华武术的深厚底蕴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重庆市卫生志(1840—1985)》记载冯玉祥将军1944年1月7日为骨科名医张乐天题词:“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求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战乱岁月,伤病极多,日军对重庆持续了长达6年的轰炸,大批军政人员与无辜百姓难以幸免,大街小巷充斥着无尽伤员。蓝伯熙,人称“南方大侠”,习武之人,自得创伤之治,不仅习得少林与峨眉的武功绝技,而且修得精湛的骨科医术;赵锦才,人称“北方大侠”,系燕青门传人,不仅习得过硬的燕青武功,更是接骨疗伤的行家,他们为了给伤员提供治疗,各自在重庆开设了伤科诊所,求诊者络绎不绝、人声鼎沸,消除了许多患者的痛苦。抗战胜利后,他们坚定不移地选择留在重庆继续演绎着他们的武医生涯。1987年,胡子昂特意书写“武医合璧”牌匾留世。
 
传承创新护筋骨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感召下,赵锦才、蓝伯熙、刘宏君、郑世安、傅荣璋等国内知名医家和武术世家们成立了“骨科联合诊所”,1958年诸所团结一心合并为“市中区中医骨科联合医院”,即现在的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他们将各自的独家秘方坦诚布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沿用至今的红肿膏、活血膏、黄连膏、养筋丸、岐黄散等,成了医院的核心技术并代代相传。他们还引领医院的同仁们习武强身,以武促医,以武会友,培养出武术与医术相结合的许多巴蜀骨伤科名医,开启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渝州正骨学术体系。
 
如今,战火纷飞的时代已经远去,湍急险峻的峡谷中几乎听不到川江号子声的回荡,激昂四起的战时巴渝舞也不再奏响,勤奋聪明的巴渝人利用其特有的山水地形,用钢筋水泥建立起了便捷发达的交通,“桥都”已成为重庆新的冠名词。虽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依然能看到人们爬坡上坎,再加上多雨天气路面湿滑,跌打损伤便习以为常,造就了渝州正骨术的常青。
 
《中医骨科临床验方集》总结渝州正骨四法:“灵巧手法,动静固定,内外用药,导引练功。”渝州正骨术并没有故步自封,20世纪60年代在X光下进行传统骨折手法复位,大大提升了复位准确率,并且采用了皮牵引和夹板联合治疗骨折,拓展了诊治病种。70年代引入朱忠庆、朱正刚、郭剑华、洪波等一批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他们在老一辈名师的口传心授下,结合医学专业背景,开创了更为复杂的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手法复位,并开展了骨牵引术和清创术,结束了医院“见血不治”的历史。其后成立骨伤科科研小组,系统总结了骨伤科初、中、晚三期的理法方药,引入了更精密的制药设备和诊疗仪器,吸收了大量的新成果和新经验,构成了骨伤、筋伤、骨病、制药的“四大体系”。
 
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创新发展,新人才、新技术的引入掀起了“渝州正骨术”的开拓创新阶段,现代骨伤诊疗设备与技术的引入,融会贯通中西医结合,形成了“理伤寻踪,思量寻法,巧灵准稳,功位相宜”的新四法。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定向折骨法将陈旧性骨折重新折断为新鲜骨折再次复位,开展“金针拨骨术”解决关节内骨折复位。进入21世纪,引进更为先进的设备技术和骨伤科人才,在中医骨伤专科的学术、技术、药物、器械方面有创新和突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渝州正骨学术思想及治疗手段。
 
通过百余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灵巧手法以接骨、动静固定以续骨、补益肝肾以生骨、调理气血以养骨、导引练功以活骨、广收博采以治学、融贯中西以求新的“渝州正骨诊疗术”,为巴渝人的筋骨健康保驾护航。(朱正威)

上一篇:习惯性崴脚的预防与锻炼 中医药调理

下一篇:挛急俗称抽筋 张仲景立芍药甘草汤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