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指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常为全身疾病的一部分,重者症状明显,轻者可无症状,往往在临床上不易认识。本病是感染性疾病,有细菌性和病毒性。病毒性心肌炎以柯萨奇B组及埃可病毒所致者最为多见。心肌炎症状可发生在病毒感染的急性或恢复期。典型病例在心脏症状出现前数日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可伴有发热、咽疼痛、腹泻、皮疹等症状,继之出现心脏症状。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较重悬殊很大,轻者可无症状,极重者则暴发心原性休克或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于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亡和摔死。其中约1/4病例表现恶心、呕吐、胸痛为主要症状而易误诊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严重心肌炎,因心肌缺血而引起疼痛,但由于内脏感觉不敏锐及小儿表达能力差而说成是腹痛,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以致延误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并积极采取措施。 本病诊断依据主要依靠综合临床资料,故必须认真观察排除其他心脏病。听诊检查可见心尖区第一心音明显低,或安静时有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可见偶发性早搏以外的异位节律,或明显的ST——T改变和低电压。病程早期可有血清CPK、GOT、LDH增高,病程中多有抗心肌抗体增高。 现代医学对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一般多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如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必须及时控制,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选用适当的洋地黄剂,还可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维生素C等一类药物,同时要卧床体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及减少耗氧量。 本病属中医的“怔忡”、“心惨’、“脉结代”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外感风热或风湿引起。前者多发于冬春,后者常见于夏秋。风热感人,先袭肺卫,作用于人体之后易伤肺之气阴。由于肺气贯心脉,而百脉又朝于肺,所以在肺之气阴不足的情况下,势必导致心的虚损,形成心肺两虚的病证。风湿内侵,病从脾始,易伤脾之阳气。由于心主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在脾阳不足的情况下。会直接影响到心阴的不足,出现心脾同病的现象。正虚是因邪祛正伤、或反复感染引起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而由此产生的痰湿阻络,血瘀气滞,郁热内炽,使心气劳损,久虚不复,而导致心肌病变。(周慈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