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延年益寿>健脾胃>正文

自我判断有没有脾虚 去水湿良方

在养脾之前,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脾在哪里?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有人说,脾不就在左肋下吗?不完全对。这个部位是西医讲的“脾脏”,而不是中医所讲的“脾”,虽然只差一个字,区别却很大。中医的“脾”是整体的功能概念:仅仅就部位而言,整个腹部都属于中医认为的“脾”呢。
 
1分钟判断你有没有脾虚
 
想知道自己是否脾虚吗?不妨做做以下的测试题吧。早发现早调养,防止脾虚越来越影响你的健康。A类~C类中,回答“是”最多的就是你属于的那一类。
 
【A类】
 
1.清晨起床,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涨。
 
2.虽然不熬夜,睡眠质量也挺好,但是却常有黑眼圈,眼袋也越来越大。
 
3.四肢无力、倦怠、不爱说话、神疲乏力。
 
4.早上排出的宿便形状软烂、黏腻。
 
5.容易感冒。
 
6.脸色发黄、无光泽。
 
7.失眠。
 
8.发胖(虚胖)。
 
【B类】
 
1.饮食稍有不慎就容易呕吐。
 
2.舌头边缘常有牙齿压出来的齿痕。
 
3.月经量过多。
 
4.便血。
 
5.冬天怕冷夏天怕热。
 
6.咳嗽、哮喘。
 
7.小腿水肿(包括产后)。
 
【C类】
 
1.久泻。
 
2.脱肛。
 
3.患有胃下垂。
 
4.肾虚。
 
5.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中的一种或多种。
 
6.患有慢性胃炎。
 
诊断分析:
 
A类:轻度脾虚
 
轻度脾虚的人往往只涉及到A类现象中的一个或多个,多因或饮食不节制,或过度疲劳,或用脑过度伤脾所致。
 
B类:中度脾虚
 
中度脾虚的人会有A、B交叉现象,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了脾的阳气所致。
 
C类:重度脾虚
 
脾胃功能不强、元气虚弱是内伤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脾虚到一定程度会百病丛生。此时如果由脾虚入手治疗,许多慢性病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脾 虚 的 七 大 表 现
 
一、不做“黄脸婆”,养脾养气血
 
脾属土,所谓的“黄脸婆”,其实是脾的问题让脸色呈现“土黄”。中医认为,气血充盈,就会肌肉丰满、皮肤红润。因此,要想保持容颜靓丽,不变成“黄脸婆”,就要养脾养气血,从根本上想办法。
 
健脾美白当属三白汤
 
明代医学名著《医学入门》中记载了一个广为流传的中医美容方:三白汤“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温服”。这个方子最初是用于治疗伤寒虚烦症的,后来发现可以补气益血、美白润肤,于是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白芍能养血,白术可延缓衰老,白茯苓能祛斑祛痘增白,甘草可应对脾胃虚弱所导致的口臭以及皮肤皲裂等。几者联用,从调和气血、调理五脏的功能入手,进而达到美白祛斑的效果。特别适合因为气血虚寒导致的皮肤粗糙、萎黄的女性。 
 
二、肥胖是脾虚惹的祸
 
中医认为,厚重的脂肪层都是痰湿,肥胖的发生大多是因为“痰湿”作祟。所谓的痰湿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消化系统运作失常的一种症状——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痰湿”,进而导致肥胖。
 
如果脾气虚弱,湿邪内生,脾被湿邪困住,身体的代谢功能紊乱,想瘦就变得不容易,可以用参苓白术散来调节脾气虚弱,赶走痰湿。
 
此方用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甘草各100克,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各50克,白扁豆(炒)75克,碾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可。每次6克,一日2次,早晚服。其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可平补脾胃;莲子既可以助白术健脾,又能渗湿而止泻;而砂仁的芳香有醒脾的作用。 
 
三、消瘦是身体严重消耗的状态
 
一个人如果胃火盛,即使吃饱了,也很快就会饿;而如果脾虚,不能正常地将吃进去食物转化成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即使吃很多也没办法吸收,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来丰润肌肉,所以怎么吃都胖不起来。
 
健康的人无论胖瘦,体重都是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比如,你最近劳动强度大或者运动量加大,或者工作压力大,会使身体的代谢大于合成,人就会变瘦,这种瘦属于正常的生理性消瘦,经过休息调整就能恢复。
 
但是,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不明原因消瘦,而且还有乏力倦怠、缺乏食欲等症状,就算休息调整也不能改善,这可能是病理性消瘦,预示着可能罹患某种疾病。病理性消瘦的人长期处于一种蛋白质和脂肪大量分解的高代谢状态,严重消耗人体元气,需要引起重视,及早诊治,不要耽误病情。 
 
四、既怕冷又怕热就是脾虚
 
中医中有“虚不固表”的说法——当身体腑脏功能低下的时候,人体周围的表气就容易不足,导致身体调节体表温度的能力下降,人就会变得既不耐寒又不耐热了。
 
夏秋之际补气最适宜
 
入夏前,气虚的人适合吃“生脉饮”来补气。立秋前,气虚的人可以用经典补气名方“玉屏风散”内调补气。
 
五、脾虚会让人困乏
 
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天天处在睡不醒的状态,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待在床上。其实,“春乏秋困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并不是人人都会有的现象,而是脾虚的表现。
 
“脾虚湿盛”是困乏、睡不醒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脾有“运化水谷精微”“主升清”的作用,能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上济大脑,为大脑进行的多种精神活动提供能量。如果总觉得脑袋昏昏沉沉,人迷迷糊糊的,在中医看来则是脾的问题——脾的升清功能受到限制,清气无法上升到大脑,人就容易出现头脑不清醒、嗜睡等症状。
 
脾的升清功能受到影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脾虚,虚弱到无力升举清气至大脑,而使大脑出现混沌的状态;另外一种就是脾虽然不虚,但是身体内湿气过盛,脾被湿困,就像用绳子把脾捆绑住一样,即使脾有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发挥升清的作用,而导致混沌状态。
 
薏米红豆饮去水湿良方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种“药”。这两种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它们一是薏米,一是红豆。这两种食材比例随意,洗干净后放在锅里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
 
六、食欲缺乏是脾胃不称职
 
中医认为“胃以和为贵,脾以运为健”,食欲缺乏大多跟脾胃相关,吃饭靠的是胃气,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导致胃气虚,就没有食欲、不爱吃东西。所以,开胃运脾是治疗缺乏食欲的基本原则。
 
治疗情绪厌食小偏方
 
对情绪低落的人,则可用3克西洋参泡水饮或口含,或用制附子10克炖肉吃(制附子用纱布包好,先煮1小时,加肉再煮1小时,吃肉喝汤)。最后,对亢奋型的厌食,则可以用5克桑叶或竹叶、2克黄连泡水喝,也可用3~5克大黄、栀子或10克丹皮煎水喝。
 
七、脾胃虚寒让人口水横流
 
中医认为,“五脏化液,脾为涎”,也就是说口水跟脾关系密切。如果脾的运化功能正常,那么津液往上注于口中而为涎,即口水;当脾脏虚弱时候,其运化作用失常,口水就会不受控制外流。
 
治流口水小偏方
 
脾虚,不能制约涎液,口水就会外流。平时除了要注重养脾外,还可以选择一些源于民间验方的小偏方来缓解症状。
 
泥鳅半斤,去内脏晒干,炒黄,磨成粉,用黄酒冲服,一次二钱,一日二次,服完即可。

上一篇:调理脾胃的中医思路 脾实病的人有什么表现

下一篇:脾虚不虚看脸就知道 脾虚辨证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