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皮肤病>性病>正文

从伏邪论治艾滋病理论探讨

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 中医学对该病没有 明确的记载, 根据艾滋病的临床特点, 中医认为艾滋 病毒通过血络侵入人体, 除部分患者早期出现外感 症状外(相当于西医急性感染期) ; 艾滋病毒深伏于 人体, 不断耗伤机体元气, 而临床上常无明显的症状 体征, 一般可达数年或十数年, 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无 症状HIV感染期; 随着艾滋病毒不断耗伤人体元气, 伤及脏腑功能和气血阴阳, 形成水湿痰饮、 瘀血等不 同的病理产物而出现虚实夹杂、 寒热交错、 复杂多 样的临床表现, 从而进入艾滋病期, 根据其临床具 有伏而后发的特点, 可属于中医 “伏气温病” 的范畴。 早在 《黄帝内经》时期已有伏邪理论的记载, 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继承和发展, 形成的伏邪理论体系至今 在临床上仍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笔者通过对伏邪 理论的认识, 结合艾滋病 “伏邪” 的致病特点, 从 “伏 邪” 进行艾滋病论治, 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 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对伏邪理论的认识

伏邪理论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相关内 容的论述, 如《灵枢 · 岁露》曰: “虚邪入客于骨而不 发于外, 至其立春……两邪相搏” ; 《素问 ·疟论》 曰: “温疟者, 得之冬中于风, 寒气藏于骨髓之中, 至春 则阳气大发……此病藏于肾, 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 也……名日温疟”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 “冬 伤于寒, 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夏伤于 暑, 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 ; 《素问·金匮 真言论》篇: “夫精者, 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 春不 病温” ; 到《伤寒论》的 “中而即病者, 名日伤寒; 不 即病者, 寒毒藏于肌肤, 至春变为温病, 至夏变为暑 病” 伏寒化温的模型; 并有吴又可 《温疫论》 言: “今 邪在半表半里, 表虽有汗, 徒损真气, 邪气深伏, 何 得能解, 必俟其伏邪渐退” , 首次提出伏邪的概念, 伏邪理论体系在医家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 和完善, 逐步形成了涵盖病名、 病因、 病机、 诊断、 治 疗、 预后等较为成熟的体系, 至今仍广泛地指导疾病 的临床治疗, 如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乙型脑炎、 钩端 螺旋体病、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类风 湿性关节炎等, 均可在伏邪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治 疗, 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艾滋病“伏邪”的致病特点

1. 潜伏时间长 HIV侵入人体以后, 除部分患 者出现短暂的恶寒、 发热、 皮疹等急性期表现以外, 均进入6-8年的无症状期, 无症状期是HIV感染自然 史中持续时间较长、 患病者最多的一段时期 [1] 。 无症 状HIV感染期的命名是相对于艾滋病期指征性表现 (就是艾滋病期的临床表现) 而言, 临床上并非无任 何的临床症状体征, 此期非静止期, 也非安全期, 而 是机体正邪交争、 相对平衡的渐进期, 本课题组称之 为慢性进展期 [2] 。 传统的伏气温病从邪入体内到发 病, 潜伏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 而艾滋病 “伏邪” 潜伏 人体可才达6-8年, 突显出艾滋病 “伏邪” 的致病特 点, 进一步拓展了传统伏气温病的理论内涵。

2. 潜伏部位深 HIV伏邪通过破损血络深伏于 人体, 不断耗伤人体元气, 狭义的元气指藏于肾脏命 门、 由先天父母精气所化的先天本原之气, 其致病变 层次深达肾系之命门, 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广泛而深 重 [3] , 显示出其病邪潜伏部位之深。 最新研究表明, 目前最有效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 尚 不能根治HIV/AIDS, 主要原因就是由于HIV潜藏于 机体静息期免疫细胞中而无法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 并清除 [4] 。 针对HIV的致病特点医家们提出了 “激活 再杀灭 (shock and kill) ” 策略 [5] , 首先应用药物对潜 伏的HIV进行激活, 再联合HAART从而达到彻底清 除体内HIV的目的,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明了HIV潜 伏人体部位较深的临床特点。

3. 伏邪毒性强 HIV伏邪所表现的症状均比普通 病邪致病病情重, 并具有缠绵难愈的特点, 如艾滋病 发热 [6] 常表现为长期反复的发热, 并伴发各种全身症 状, 尤其在艾滋病期常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 表现为 持续高热, 难以控制, 是艾滋患者常见的病死原因之 一; 另外艾滋病腹泻在临床上也不同于其他原因引起 的腹泻 [7] , 具有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 病情 较重的特点, 并逐渐出现体质量减轻、 营养不良和恶 病质等临床表现而造成艾滋病患者的病死; 艾滋病合 并皮肤黏膜病变 [8-9] 与单纯的皮肤黏膜病变相比, 具 有皮损范围大, 疼痛、 瘙痒更为剧烈, 治疗周期长而 且容易复发等特点。 HIV所致的艾滋病其他临床表现 如神经系统的破坏而出现的痴呆、 皮肤黏膜的溃疡糜 烂、 各种结节与肿瘤等均显示出其邪之甚毒性。

4. 伏邪致病广 HIV伏邪侵入人体后, 不断耗 伤人体元气, 元气伤则脏腑之气俱伤, 人体之气血 阴阳随之损伤, 与由脏腑功能紊乱所形成的水湿痰 饮、 血瘀等病理产物虚实交杂, 造成了艾滋病临床 上呈现全身性的寒热虚实夹杂的复杂证侯。 本课题 组通过对1 323例HIV/AIDS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 的结果 [10] 显示, 出现症状体征225个, 全身、 脾系、 肺 系、 心系、 肾系、 肝系、 表情面色、 五官口腔、 肢体、 皮 肤、 爪甲毛发、 前后二阴均有症状出现; 中医证候10 例以上的共出现29种, 虚实夹杂证982例达到74.2%, 中医证候分析凸现艾滋病以复合证、 虚实夹杂证为 特点, 说明HIV伏邪致病范围广 , 病机复杂的特点。

从“伏邪”论治艾滋病

1. 基于艾滋病毒邪 “潜伏时间长” 确立中医药 早期干预论治 基于无症状HIV感染期长达6-8年, 处于正邪交争、 相对平衡的渐进阶段, 在中医 “治未 病” 学术思想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的指导下 , 本课 题组提出中医药对无症状HIV感染期的早期干预是 治疗的 “最佳阶段” [1] , 并在国家 “十一五” 科技重大 专项的资助下 , 运用随机、 双盲、 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 方法, 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原则, 完成了10个中心1 199 例无症状HIV感染期的不同证型临床观察, 结果显 示, 中医药在延缓进入艾滋病时间、 降低终点事件发 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 [11] , 初步形成了中医药对无症状HIV感染期的临床治疗方案, 并经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发布进 行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

2. 基于艾滋病伏邪 “潜伏深” “毒性强” 开展中 医药抗病毒研究 针对艾滋病伏邪 “毒性强” 开展 中医药抗病毒研究多集中在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体 外抗HIV的研究, 如甘草活性成分甘草酸可通过抑 制NF-κB和LTR的结合而抑制LTR所调节基因的表 达, 阻断HIV基因的转录 [12] ; 黄芩的活性成分黄芩 素能够与HIV整合酶催化核心区的疏水区域结合从 而引起整合酶构象发生变化失去活性 [13] ; 针对艾滋 病伏邪 “潜伏深” 、 不易根除的临床特点, 应用中医 药首先对潜伏于细胞中的HIV进行激活, 再实施杀 灭的策略是近年来中医药抗病毒研究的一个重要 方向, 如潘晓彦等 [14] 运用狼毒大戟提取物激活潜伏 HIV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 明确了提取物EFE含有效 成分prostratin及其类似物通过激活NF-κB通路促进 p65入核从而发挥作用。 基于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研究 员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治疗疟疾青蒿素系列新药 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启示, 中医药在 抗病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从国家层面 应高度重视中医药抗病毒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以期 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 基于艾滋病伏邪 “致病广” 开展中医药综合治 疗方案研究 随着艾滋病伏邪对机体元气的不断损 伤, 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破坏而继发各种机会性感 染,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针对艾滋病伏邪 “致病广” 的临床特点, 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 整体调节的特色 优势, 筛选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合并相关疾病具有 优势的病种进行系统研究, 如开展艾滋病腹泻 [15] 、 艾滋病发热 [6] 、 艾滋病肺部感染 [16-17] 、 艾滋病痒疹 [18] 的中医病因病机、 证候分布及演变、 治则方药等中医 基础研究, 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筛选有效方药进行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研究, 制定中医药防治 艾滋病合并症的系列方案并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断优 化, 从而提高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总体水平。

小结

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 其病邪具有传统 伏邪的特点, 如潜伏性, 而其潜伏期远远长于传统的 伏邪温病, 艾滋病中医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研究对 于丰富和发展中医伏邪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 组根据艾滋病伏邪特点, 在中医伏邪理论体系的指 导下 , 已开展了无症状HIV感染期中医药的早期干预 和中医药防治常见艾滋病合并症临床研究, 取得了 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制定的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 期) 中医诊疗方案、 艾滋病相关腹泻中医诊疗方案、 艾滋病咳嗽(肺部感染)中医诊疗方案已通过国家 中医管理局医政司发布实施。 下一步要在中医传统 理论的指导下 , 借鉴现代医学最新研究成果, 制定中 医药防治艾滋病合并症的系列方案, 并对已形成的 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和推广 , 提升中医药防治艾滋病 的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中医药抗HIV的基础 和临床研究, 以期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领域取得重 大突破, 造福于广大HIV/AIDS患者。

作者:许前磊 许向前 许二平 李青雅 谢世平 郭会军 徐立然

上一篇:淋为小便淋沥涩痛 国医大师李济仁治验

下一篇:中医“阴疮”生殖器疱疹治疗方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