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国医大师>正文

骨科大医何天祥

何天祥,蒙古族人,1923年生,四川省著名蒙医骨科专家。今年96岁的他面色红润、光洁,脸上一点老年斑都没有。跟人握手时,笑容可掬,用特有的坦诚和力量,紧紧地抓住对方。行医70余年,何天祥医术精湛,阅历丰富,著作等身。他的学问,有以下3个特点:
 
蒙医与中医的交汇
 
由于家族几代人都在四川长大,何天祥缺乏蒙古人的粗犷,却有成都人的细腻。先辈蒙古族特呼尔氏,汉姓何氏,原来生活在大漠草原,习武有功力。马背民族及习武之人,一般都懂得骨伤治疗。何氏先祖善于钻研,总结正骨手法,辅以药物治疗,开创了有家门特色的专业骨科。至第二代传人特木力吉,在清军中服役多年,医术渐有名气,人称“功夫骨医”。1718年,康熙50年,朝廷与准葛尔作战,调荆州满蒙族混合编制的驻防军队、八旗官兵3000人进驻四川。1721年战事平息,四川巡抚年羹尧奏请批准,选留官兵匠役2100名永驻成都。从此,何氏骨科就在成都扎下根来。
 
岁月流逝,至第三代何兴仁、第四代何仁甫时代,中国社会发生了一连串巨大变化。何仁甫民国初年入成都名校储才中学学习,汉文化的底子日益深厚。在学术上,他师从满族骨科名医开长斋和春三爷,又拜师汉族外科大家徐寿仙,还向著名回族拳师马震江和马镇江学习,蒙满汉文化集于一身。医道武功,造诣深厚。施手法时,“足稳手活腰发力”,意到力到气到。量伤施法,深透肌筋。他在临床中提出一种理论,称“竹白论”,即竹子受了外力撞击,表面的竹青未见损伤,但白色内层可能撕裂断裂。司外揣内,这与骨骼内膜或内侧骨小梁受损是同样的道理。想来一个蒙医用竹子作比喻,显然与从小生长在盛产竹子的成都有关。蒙古族满族的骨伤疗法与汉族中医的正骨医学,何仁甫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这种学术和技艺的杂交,形成了具有中蒙满医学特点的何氏骨伤科。
 
何仁甫学验俱丰,医名远扬,成为蜀中名医,先后著有《特呼尔氏手法》《无暇斋医疗经验》《仁济医话》等著作,将一身绝技传给了第五代传人长子何天祥、四子何天佐、五子何天棋。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何仁甫受到迫害,被抄家批斗。家谱、医经、手稿、病案,毁于一旦,于1969年郁郁病逝。
 
何天祥自幼随父习武练功,学习《黄帝内经》《千金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世医得效方》《本草纲目》等著作。其母关芬如(1897-1987)是满族著名营养学家与收藏家关正兴的孙女,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新女性。她教导何天祥学文化、学书法,又延师学算术。何天祥学文习武,钻研医术,受到“程门立雪”“兰茂断臂”等医德医风教育,拜著名中医曾彦适学习内科,向岳父赵伯钧(南满医科大学即今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学习西医。这一切,造就了何天祥中西汇通,知行合一,文武全才。何天祥一家,是当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典型家庭;何天祥其人,是当代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典型人物;何天祥的骨伤科流派,是当代传统医药骨伤科的特别代表。
 
医学与艺术的结合
 
除了从事一般的骨伤科临床以外,何天祥长期对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员的职业性损伤及其防治进行专科研究,创立了中国的“艺术人体损伤诊治学”,并在国际舞台上享有一席之地。
 
万物之美,莫过人体。人体的构造与功能,科学精细,灵动优美。舞蹈演员的表演,以肢体之美的动感,灵与肉的结合,诠释了纷纷攘攘的大千世界。凡舞蹈、戏剧、杂技、体操等演员和运动员,在学习、训练、表演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变速、跌宕、起伏、翻滚、旋转等剧烈动作。大部分动作符合生理的自然状态,少数动作有悖于人体的生理解剖,超过了人体功能的极限,以致造成不应有的创伤、残疾甚至死亡。如果治不得法,或医生考虑得不够全面,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了后遗症,往往使患者失去了重返舞台的机会。何仁甫在世的时候,就尽量做到量体施力,量伤施法。对女性用药,侧重外治,既不损伤脾胃,又不影响经行或胎孕。效仿先父,何天祥既通医药又懂舞蹈生理,常年深入训练现场,心聚舞台中央,主张寓舞于医,预防为先,提出“临场征兆性诊断损伤”学说,亲临现场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降低损伤发生率。
 
在治疗时,他道法自然,辨证施治,以武功为基础,肩、肘、腕、指齐力配合,劲达指端,力透肌筋。全部动作,注意节奏与韵律,一气呵成,犹如“音乐之和畅,舞蹈之优美”。遣方用药,从演员、运动员的身体特征出发,祛邪而不伤正。辅以补益类中药,活血化瘀,强筋壮骨,保存继续训练的体能。他还提出了“边医边练,以医促舞”的功能恢复锻炼方法,避免因疗伤休息时间过长引起的“发胖”与“回功”。1994年,其子何浚治整理出版了何天祥著的《中国艺术形体损伤治疗学》,总结了用蒙医、中医综合治疗艺术人体损伤的经验,创立了好、快、美的损伤防治体系。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首先讲“科学训练能提高人体机能的限度”,提出“人体解剖结构适于舞蹈训练的‘黄金时期’”,接下来是人体解剖、病因分析和下篇的损伤诊治。专著中公布了作者的祖传秘方和自己研制的系列骨药,奠定了何天祥在艺术形体损伤医学领域的大师地位。
 
人文与科学的呼应
 
在何天祥的医学生涯中,人文情怀永远是他的主线。他从人的生命、生活、健康、心理出发,来考虑一切治疗、预防和康复措施。中医和蒙医,都主张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何天祥的骨伤医学,一切都围绕人体的生理功能展开。庄子讲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某厨子宰牛,干了19年,宰了数千头牛,一直干得干净利索,潇洒自如。别人一个月换一把刀,或者一年换一把刀,他一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磨过的一样。原因在于他掌握了牛的解剖规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何天祥正骨,也是顺乎天理,应乎生理,任何手法、任何药物,都是为了维护生命、减少病残、赓续艺术。他永远从人出发,把人文关怀与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何天祥是幸运的。他受到先祖得天独厚的关照,尽享巴山蜀水朝露夜雨的濡养,直至抚育了何氏骨科的第六代传人。何氏骨科,后继有人,后继有术。他的儿子何浚治衣钵心传,青出于蓝,帮助父亲整理了《何天祥骨科精粹》,将凝聚何氏六代人的心血,化作缕缕金线,植入“何氏骨科流派”的根脉。中国传统医药的魅力,于此可见一斑。 (诸国本)

上一篇:修身齐家 医道济世 克承家学 绍绪箕裘

下一篇:明末大儒吕留良的中医缘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