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国医大师>正文

国医大师、临床家熊继柏谈成长之路

源于陈文和先生对熊继柏中医童子功的赏识,他亦如胡岱峰先生一般,单独为熊继柏开小灶,指导熊继柏系统研习《黄帝内经》及温病学诸家经典。更难能可贵的是,陈文和先生单独给了熊继柏一本其亲自撰写的方剂书,涵盖方剂达1000余首,并嘱咐熊继柏抄写下来。遗憾的是,当时在进修班学习期间,熊继柏刚刚打开温病学的宝库,正如痴如醉地研习《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叶天士温热论》等著作,同时开始涉猎《黄帝内经》,于是对于陈文和先生的方剂书,熊继柏只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诵记,背熟后并未抄写。数月后,送还方剂书,陈老先生得知熊继柏没有抄写便委婉地提醒熊继柏:“日后未必记得。”而熊继柏则自信满满地没有重视。时至今日,这本珍贵的方剂书熊继柏已经不能全本记诵了,深以为憾!至此,在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基础上,熊继柏对于四大经典的研习在两位老师的督促提携、严格要求的教导下,基本完成了,在数年行医经验基础上加之名师点拨,熊继柏的临床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临床治愈率大大提升。
 
听过熊继柏讲课的学生应该知道,熊继柏对中医四大经典以及临床诸家典籍的掌握是比较纯熟的,很多人好奇熊继柏到底读了多少书?这样的医学素养得益于熊继柏的两位老师,更重要的是他们让熊继柏明白了不断学习、不断读书是学医不可省却的必由之路。通观熊继柏的学医阶段,熊继柏所熟读的书籍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中医基础类的古代原著,如:《雷公炮制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脉诀》《频湖脉学》《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医学心悟》《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四诊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傅青主女科》《医林改错》等;二部分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温病条辨》《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三部分是全国高校中医二版教材:《中药学》《中医诊断学讲义》《中医方剂学讲义》《中医内科学讲义》《中医妇科学讲义》《中医儿科学讲义》《温病学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内经讲义》。
 
总起来说,熊继柏所攻读的中医经典,主要集中于古籍;而熊继柏攻读医书讲求做到三点:一是读懂,力求达到能辨释文理、明晰医理的地步;二是读熟,在反复研读中抓住重点、熟记背诵;三是融会贯通,在把握理论的基础上反复临证应用,使理论和实践互参互证,最终贯通诸家学说。这些既是熊继柏攻读医书的要求和标准,也是攻读医书的质量保证。在熊继柏看来,只有达到第三步程度,才能够真正做到由博返约、深入浅出并最终厚积薄发。此外,还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习,熊继柏当中医学徒时,边读医书、边学药,在药房学切药、碾药、炒药、捡药及各种炮制,除了水丸的制作以外,几乎掌握了全套的制药功夫,深化了对书本上药物知识的认识;到了独立当医生时,边看病边读书,带着问题学,钻研的动力十足,效果甚佳。时至今日,熊继柏依然坚持着勤奋读书的习惯,仍然在不断地学习,记忆力尚佳、理解力亦强,记忆力和理解力就是在不断读书学习中得到强化锻炼的。
 
在进一步加强学习之后,熊继柏在临床上愈发得心应手。1964年夏天,石门县乙脑流行,病死者无数,一次接诊一位乙脑病人,高热昏迷、抽搐不止、危在旦夕,经熊继柏辨治处方后竟获痊愈。借此病例,熊继柏在当地医名大振,远近乡镇受乙脑侵害的危重患者接踵而至,熊继柏以温病学理论为指导在临床上屡获奇效,声名远播至周边县域,自此开始每日接诊病患百人左右,数十年来,这一情形竟持续至今。
 
在农村行医的22年,熊继柏的足迹踏遍石门县、慈利县、澧县数百个乡村,跋山涉水、日以继夜、拯危救难。见过太多的疑难杂病,治过许多的危急重症,其中很多病案之难、险、奇、急至今回忆起来都有着特别的启示意义和研究价值。
 
如1967年春季(3~4月间)诊治流脑案:病人周某,男,17岁,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流脑”。患者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抽搐,几天后昏迷,身发红斑、像开水烫的红疱,口中频频发出乌鸦一样的“呵、呵”叫声。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请家属将病人抬回家。刚走出院门,遇当地村民,建议到熊继柏处诊治。诊见患者高热(41℃)、昏迷、手足抽搐不止、角弓反张、双目上翻、口张不合,遍身有多处斑疹,舌黑而干燥,脉数而疾,便处以清瘟败毒饮,用的大剂量,以两张《湖南日报》的报纸包药。因其距家太远,让家属把病人留在医院内,立即煎药服用。由于药量很大,煮药用的是农村煮红薯的大吊锅,生石膏用到半斤(250g),生地、玄参等均用至1~2两。处方:生石膏250g,生地60g,玄参60g,栀子30g,连翘30g,黄连30g,黄芩30g,知母30g,赤芍20g,丹皮20g,淡竹叶15g,钩藤钩30g,羚羊角片30g,犀角片15g,甘草10g。令煎水置冷,半小时喝1碗,频频灌饮,直到天明。第二日上午患者抽搐止,下午热退,晚间苏醒,病人获救了。此病例再次引起了当地的轰动,正值流脑流行期间的农民们,把大量的流脑患者抬到了熊继柏的诊室,以致每天要诊治多个流脑病人。当时熊继柏只有25岁,至今已50多年了,而这个病人周某仍然健在,算来现在他已经约70岁了。几年前,病人的哥哥来看望熊继柏,进门便称谢,一再感谢当年救命之恩。
 
如1969年诊治一例“大小便癃闭”案:那年大雪天,有一位村革委会的杨姓主任,当时40岁,在人民医院里住院10余日,小便不通,昏迷不醒,医院通知病危,病人被抬回家去了。公社革委会主任派人去找熊继柏,熊继柏跑了几十里山路,到了病人家,他们家有三个木匠在屋前的场子上锯木头,给病人制作棺材。熊继柏进去看那个病人瘦的不得了,在医院住了10余天,7天没解小便,也没解大便,昏迷了4天4夜,腹胀如鼓,腿也肿了。医院诊断是急性尿毒症。医院给病人导了尿,随着病情的发展,一开始还导得出尿来,后来尿都导不出来了,每次只能导出一点点。脉象数大,舌苔黄腻,从舌、脉来看是个实证,还有办法抢救。病人的两个弟弟都坐在病床旁边,有个木匠也在听熊继柏的诊断结论,那个木匠居然说:“病人这个样子了,还有办法吗?熊大夫判断他绝对要死,不然咱打赌。”熊继柏说:“怎么个赌法?你赌输了是不是不做木匠了?”后来这个木匠的小孩跟熊继柏学医,现在还喊熊继柏师傅。用什么方子呢?用治湿热癃闭的正方,方名滋肾通关丸。滋肾通关丸是李东垣的方,滋肾通关丸有一个用量的特点,黄柏、知母是肉桂的10倍,重点是清湿热。熊继柏记得当时用了黄柏、知母各30g,那肉桂只用3g。熊继柏想这不够,还加一个方,加什么方呢?加了个刘河间的倒换散,这个倒换散也是两味药,一味大黄,一味荆芥。表面上看大黄是通大便,荆芥是解表的,而实际上此方是治癃闭的。就用滋肾通关丸配倒换散,熊继柏还加了一味药麝香,用它通窍,醒神。把处方开好,并交代频煎频灌服。熊继柏说:明天病人如果好些了你们就去找熊继柏,如果病人没反应就别找熊继柏了。第二天中午,他的弟弟找熊继柏去了,他一去熊继柏就明白了。熊继柏问:“什么情况?”他说:“解尿了”,熊继柏问“什么时候解尿的?”他说:“天亮的时候解尿的,解尿之后,大便随后就通了,大小便一通,肚子胀一消,人就清醒过来了。”熊继柏说快去看病人。那天下大雪,熊继柏从雪地里跟那老弟走两步滑一截,走两步滑一截,从大山坡的雪地里,连滚带滑地到了病人家里。病人已经坐起来了,危险脱离了。三个木匠还在做棺材,熊继柏说:“你把这棺材卖了,他还只有四十岁。”40多年过去了,如果这个病人还在的话,也是八十开外的人了。
 
还有1970年治疗的“急暴吐泻”案:盛某,男,27岁,是石门县的一个农民,在暑天双抢(抢收早稻,抢插晚稻)季节,因为天热,遂至田旁水沟喝了两碗生水。一会儿即感腹痛,随后上吐下泻不止,旋即昏倒田间。村民们遂将其抬至家中,当地医生急予之“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内服。但患者仍呕吐,且呕吐如喷、泄水如注,伴腹中痛。立即请人民医院医生来看病,给予西药治疗。但进药、进水则呕,大便泻泄无休止,药水下咽即吐,不能吃药,只有输液。但当时山区农民家输液没有条件,遂建议送人民医院抢救。而当时农村只有山路,没有公路,只能用担架抬。可当时患者病到什么程度呢?频频呕吐,频频泻泄,并且口张气短,声低息微,大汗淋漓,神志昏沉,于是大队(村)干部急忙把熊继柏找去。看到的是什么情况呢?病人吐泻不已,呈现两目深陷、面部肌肉凹陷、腹部凹陷(三陷症),面色晦暗、口唇淡紫、精神极差、神志昏沉,全身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无力。西医诊断:“急性胃肠炎,低血容量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重,按道理应立即送医院紧急抢救。但当时病人已经抬不动了,有十几里山路,送医院已然来不及,怎么抢救呢?中医诊断:吐泻暴脱。是脱证,故首先应该固脱。但当时病人呕吐不止,水难下咽,服药更不用说,故救脱须先止呕。第一个方,两味药,乌梅30g加干姜15g煎水,熊继柏亲自给病人喂药,一次只饮一口。喝第一口呕;过几分钟,喝第二口,再呕;再过几分钟,喝第三口,大概喝三四口药后,药能下咽了,约半小时后,呕吐基本缓解。呕吐缓解了,下一步就要固脱了。所以第二个方,用大剂量的附子理中汤加龙骨、牡蛎。服药2~3小时后,呕吐停止,腹泻缓解,手足转温,冷汗收敛。原方再进,一天一夜服两剂。再观患者舌淡苔少脉细,故第三方进附子理中汤合生脉散益气生津固脱。病人第三天起床了,1周后完全好了。(孙相如)

上一篇:丁甘仁 夯理论重实践 破陋习兴学校

下一篇:熊继柏诊治子痫痉厥案 持续高热并发黄疸、斑疹案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