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3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延安常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视察,他对常学军董事长说:“中药疗效好、价格低、新农合需要量大,”还指着常泰药业对面的山说:“你们的山上都是宝,药材多,要大量生产中药。”从1938年的八路军制药厂到连续多年被延安市政府命名的“明星企业”,常泰药业在延安精神指导下,在省、市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开拓创新,成为革命圣地延安乃至陕北革命老区一颗耀眼的制药明星。
延安常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八路军制药厂。1938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陕甘宁边区受到敌人的经济封锁,药品奇缺。为了战胜敌人对延安解放区的封锁与包围,解决解放区奇缺的药品和医疗器械,1938年中央军委、八路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决定成立八路军制药厂,李维祯(新中国成立后任军委卫生部药政处长、药政局长,兼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等)任厂长,吴补渊为助理员,汪东兴(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顾委委员)为特派员,技师有瓮远、尹桂田等人,有职工100多人。
八路军制药厂成立后,1941年毛泽东主席为药厂题词“制药疗伤,不怕封锁,是战胜敌人的条件之一”;朱德总司令也为药厂题词“加强团结,努力生产,多造药品,输送前线,医好战士,打大胜仗”。
在党中央“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下,遵照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题词精神,药厂职工倚山打洞,开荒种地,植棉纺纱,上山挖药材,解决了药厂原料不足等困难,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生产出的药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和各个根据地、解放区,挽救了许多前线战士和根据地军民的生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药厂分中药、西药两个部,以中药为主,属手工作坊。制作的药品有丸、丹、膏、散、粉、酒,以及针、药棉、纱布、胶布等器械、卫生材料共约一百多种。随着战争的持续,制药厂为了适应战争需要,相继建立了玻璃生产车间、卫生材料车间和制药研究室等部门与机构,而后演变发展成为集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制药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药厂更名为延安制药厂。 1969年,为了贯彻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精神,药厂于1969年4月,生产出第一批防治“克山病”用药“681”粉,并参加了党的“九大”献礼活动。同时,派人学习制造新技术,于10月生产出第一种中成药附子理中丸。至当年底已生产中成药5个品种,4000余盒,产粉剂25吨,远销东北、广东、江浙等地。药厂根据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需要,先后研制出了大蜜丸、水丸、散剂、膏药、大输液、糖浆、片剂、注射剂、兽药等,产品达120余种。1976年后,药厂又先后研制生产小针剂、酒剂、人工牛黄培制等项目。
1998年8月,药厂改制为延安常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他们秉承“延安精神制好药”的传统,科学组织药品生产,成为陕西国企改革成功的样板。由于其显赫的政治背景和良好的声誉以及对地方经济建设的贡献,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在全国享有很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