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培养一支能力素质过硬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对于保障全民健康至关重要。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住院医师培训,到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医教协同深化中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加强中医临床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也为“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建立规培制度 主动适应医疗卫生发展新常态
面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新形势、群众健康服务的新需求和医疗卫生发展存在的新问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培养造就高水平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是主动适应医疗卫生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助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质量。国内外实践证明,合格的、高素质的临床医师培养需要经过严格的院校医学教育、规范化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及终身的继续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院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桥梁。通过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医学生能够在较高水平的规范化培训基地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临床技能训练,夯实临床基本理论,提高临床技能,实现临床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变,对于提高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都具有显著意义。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助于缩短医师成长周期,提高医师发展潜力。包括中医学在内的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多数医学生院校培养期间接触临床较少,临床技能不扎实,在实际工作中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生还要经过若干年的培训和实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医师成长搭建了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阶段的培训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化培训,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不断强化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夯实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医师的成长周期。同时,通过相关科室轮转培训和专科集训,使原本只接触本领域、本科室知识技能,拓展为接受多学科、多领域培养,掌握不同疾病内在的关联和协同机理,帮助其提升思维空间,扩充临床思路,增加临床方法,为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提升了医师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助于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进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住院医师是医疗机构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关系着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结构完整与稳定,影响着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规范化培训基地吸引了大量的社会人、单位人和研究生参加培训,首先充实了住院医师队伍,有利于缓解医疗机构住院医师紧缺,减轻主治以上医师工作压力,使之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重点疾病诊治、学术研究和培训提高;其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明确的职责分工、衔接有序的工作机制,激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培训带教、住院医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教学相长的人才成长环境;其三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一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扎实、临床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敢于创新创造的医师,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储备人才,为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遵循中医药规律 推进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中医师规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人才强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要遵循中医药教育和人才成长的特殊性和自身规律,形成突出中医药特点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标准。
实行通科培训,培养合格中医住院医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医住院医师,而不是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医师,除面向基层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外,其他人员在规范化培训期间暂不分科。
采取“2+1”模式,注重中医整体思维培养。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中医思维养成特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即前2年(24个月)进入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等科室轮训,掌握相关科室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疗方法和临床技能。第二阶段,即第三年(9个月),根据学员拟从事的专业进入其二级学科相关科室及密切相关的辅助科室轮训,进一步提高中医专科疾病的诊疗能力。通过中医临床各科的全面培训,加强中医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
引入师承教育,充分发挥师带徒的优势。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传统和行之有效的途径。学员进入规范化培训基地后,即确定一名师承指导老师,采取跟师学习方式,学习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通过指导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好地掌握和融会贯通所培训内容,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相对完整的中医临床诊疗知识与技能体系。
强化门诊教学,突出中医辨证论治能力培养。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在于个体化诊疗,个体化诊疗集中体现在门诊。开展门诊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员接触到更多的临床病证,另一方面通过参与首诊、复诊等诊疗全过程,使学员了解不同疾病病情的发生、转归等变化,体会老师遣方用药的技巧和规律,并在临床实践中提升学员的中医辨证论治能力。基于此,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尤其重视门诊教学,学员在规范化培训期间,除辅助科室外,其他科室的培训均要求在门诊、病房轮转学习。
强化责任狠抓落实 扎实推进中医住院医师规培
2014年,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正式启动实施。2014年、2015年全国共招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23747人(含在校研究生),其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1768人。国家、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在顶层设计、政策衔接、过程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实施。
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设计。在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印发《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等文件,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组织管理、培训模式、培训基地等作出具体要求,初步形成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体系。
纳入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整体规划。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培训基地能力建设纳入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与临床、口腔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一补助标准,同步组织实施。人员培训方面,中央财政按每人每年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先后共计投入约11.7亿元;基地能力建设方面,中央财政对85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含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按每个基地500万元给予补助,2014年共投入4.25亿元。
提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水平。组织力量汇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政策文件,编制并发布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政策解读。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分四期对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高等中医药院校、规范化培训基地相关管理人员650余人进行专题培训,对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以规范招生招录、过程管理、监督考核。在此基础上,2016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委托中国医师协会承担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研究、标准制定、督导评估、师资管理、学术交流等相关业务技术建设与日常管理工作。2016年8月成立中国医师协会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规划的研究工作,指导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推动中医硕士专业学位与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2014年,中医专业硕士学位从临床医学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并结合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律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要求,制定印发《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从2015年开始,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全部纳入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时,通过招录参加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毕业后可以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实现了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
加强面向基层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加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是缓解基层中医药人才缺乏、提升中医基层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相关部门,启动实施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中医医学生培养,加大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招录力度和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招收5000余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中医医学生,招录1768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学员,中央财政投资13.3亿元支持88个中医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
当前,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推进进度不一、基地分布不均、培训水平差异较大、临床思维培养有待加强等问题。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培训制度,加强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招录、过程管理、结业考核、学位衔接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启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题库建设,制定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标准。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委托中国医师协会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评估,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骨干师资培训,编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手册、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手册。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增补一批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快推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系统的开发与使用,提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