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悬壶济世,六十载拼搏奉献,六十载沐风栉雨,六十载一路前行。长歌奋进中,南通市中医院迎来了60周年华诞。从60年前的仓巷陋室到如今的新楼耸立,从涓涓细流到海纳百川,经过几代中医院人的励精图治,团结进取,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文化积淀浓郁、中医特色显著、人才梯队完备、医疗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成为江海平原上一颗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人文情怀的璀璨明珠。
酒香不怕巷子深
1952年,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的前身——由朱良春、汤承祖、陈继明、蒋仰三等四位享有盛名的中医领衔的南通市中西联合诊所在南通城区掌印巷组建。1954年迁至仓巷,同年,建立南通市联合中医院,服务范围和影响面逐渐扩大。
1956年4月1日,南通市中医院正式成立,朱良春被任命为首任院长,附设病床21张。建院伊始,即非常重视中医药传承发展,聘任蛇医季德胜、瘰疬专家陈照来院工作,设立了针灸科、蛇毒科和瘰疬科,对他们的验方进行研发提炼,继而成立了南通市中医院科学研究工作组,并先后开办了第一期“中医继承学习班”和“西医学习中医班”。
1958年,医院致力于中医药科研的成效很快得到体现。当年获两项国家级成果:季德胜蛇药和拔核疗法治疗瘰疬经科研观察,疗效确切,得到国家重视。两位“献方”者1958年9月3日参加了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医院也因科研成绩突出荣获全国“红旗单位”称号和“全国卫生科技先进单位”。
1971年,金荞麦治疗肺脓疡完成了279例初步总结,并参加了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至此,南通市中医院的“季德胜蛇药”“拔核疗法治疗瘰疬”“新药金荞麦”这“三枝花”享誉全国,医院也凭此在中医界拥有了一席之地,香飘万家。
医苑奇葩更馨香
60年的文化积淀,60年的艰难探索,60年的丰硕成果,使得中医院的医疗体系日臻健全,医疗技术快速提升,专科建设更加完善。南通市中医院的蛇伤专科由著名蛇伤专家季德胜于1956年创立,早在50年代就在全国名闻遐迩,“季德胜蛇药”为国家级科研成果,畅销20多个国家。60年来,专科继承和发扬季德胜毒蛇咬伤的治疗经验,在临床的不断实践中形成了排毒解毒并重,局部全身兼顾,重视入院早期的治疗、局部治疗改良、中西医结合防治蝮蛇咬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早期重视后遗症防治等一系列治疗特色。病员来自周边多个市县,成立至今已救治毒蛇咬伤病人逾万例,饮誉大江南北。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南通市中医院蛇伤专科列为国家级重点专科(病)建设单位。医院投资近千万元用于专科的建设,专科的硬软件条件均得到极大的改善。2011年9月,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跻身全国重点专科行列,实现了南通市重点专科零的突破。该院外科也因蛇伤专科的优势在2013年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专科。通过创建工作,专科的影响不断扩大,近3年,每年的门急诊人数增长20%以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脾胃病专科在全国名老中医邵荣世教授带领下,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在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及胃粘膜损伤相关疾病、慢性肝病、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方面疗效有进一步提高。目前,全院有省级以上重点专科7个,市级重点专科11个。医院坚持用中医药特色服务百姓,结合针灸、外敷、熏洗、泡脚、耳穴按压等简便廉验方法,特别是肺病科、儿科、妇科,以及中医外治、小针刀、膏方节、中医预防保健平台 (治未病科)等中医药特色,成为医院亮丽的名片。
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室、邵荣世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医院精心组建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室团队,团队传承朱良春的风湿病诊治经验和学术思想,应用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的技术,准确把握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精髓,大力加强对中医药古典文献、名医医案、传统制药技术以及民间中医绝技的整理和研究,在总结、挖掘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发表论文36篇,出版专著6部,开展科研6项,举办学习班3次,总结国医大师朱良春医案500余例,诊疗方案6种,使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邵荣世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通过3年建设,总结“三结合一接力”经验,做到出人、出论文、出著作、出科研,薪火相承,成果丰硕。
金荞麦合剂研制技艺2010年入选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荞麦合剂是根据该院专家成云龙家传的秘方研制而成,对于治疗肺脓肿有突出的疗效,上世纪80年代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南通市中医院1965年聘任成云龙来院工作,医院为其配备医务人员,对其秘方进行验证。治疗数千例病患,疗效显著,并组成协作组,对金荞麦进一步深入研究,证明其中的有效成分为双聚单矢菊甙元,有确切的杀菌消炎作用。金荞麦及制剂是我国首先发掘和研制成功的一种抗感染药,对急性及亚急性肺脓肿疗效显著。医院对金荞麦合剂扩大使用,应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取得较好疗效,并进行广泛宣传和政策倾斜,对其制备技艺进行不断提升和保护。
冬令进补是中医传统的防病强身、补虚扶弱的保健方法。通过积极有效宣传,更新技术设备,从2005年开始,医院便把冬令膏滋作为品牌项目来实施。从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膏方节”活动,挖掘名老中医的经验处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根据人们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确定不同的膏方方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的中药膏方。实行开具膏方减免、举办膏方进补讲座、开设膏方定点门诊、预约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组建了一支以名老中医为首的膏方专业诊疗服务团队,精心辨证组方,度身定做膏方,严格制作流程;同时还针对个体需要,加工含糖膏滋、低糖膏滋、无糖膏滋三大类;推出定量小包装,便于携带、储存,满足群众的不同消费需求。煎膏量以每年80%以上的速度增长,南通市中医院的膏滋已经成为通城叫得响的品牌。
内病外治是中医特有的宝贵疗法之一,素以“验、便、廉”而著称。自1972年以来,吴震西先生在全国率先开办内病外治门诊,夏季冬病夏治门诊,每年接待5000多人次,荣获全国内病外治先进单位称号。医院制定进一步加强发挥中医药特色的规定,鼓励各科室根据各自不同特点,积极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如肛肠科运用富有中医特色的腰腧麻醉方法;针灸科使用小针刀治疗颈椎病、腰腿痛等,实现了针灸疗法的新突破;妇科的不孕症治疗誉满通城;儿科的内病外治免除幼儿打针吃药的痛苦,生长发育门诊给矮个少儿带来了福音;推拿科的推拿手法娴熟,疗效独特,全院上下中医特色开出了一片灿烂之花,馨香满城。
跨越发展谱新篇
从2001年到2015年,南通市中医院连续实现了15年的跨越式发展。2015年门急诊约72万人次,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255%;住院病人约2.16万人次,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587%;业务收入约5.46亿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1666%;固定资产约3.36亿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886%。15年来,医院面貌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业务大楼拔地而起,诊疗场所得到了极大改善,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单位”“全国医药卫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冬病夏治先进单位”“省文明医院”“省、市文明单位”“省抗非先进集体”“省五一劳动奖状”“省、市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附属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南通中医院。
改革创新 促进发展
从2001年起,医院分别进行了工作考核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后勤社会化、科研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医院首先以工作考核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拉开了医院全面改革的序幕。医院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全面实施全成本核算,对科室实行行为、效率、质量、安全等指标的综合评分的考核,奖勤罚懒,充分调动了科室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推行以服务质量和岗位工作量为主要内容的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责任制,强化对科室二级考核的监督和管理,逐步将业务工作的着眼点从规模扩张转变为提高工作效率上,从关注业务总量转变到关注业务质量和结构上,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分配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功能,提升管理成效。
医院在全市卫生系统中率先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一改医院办社会的模式,医院的保洁、食堂、绿化、保安、护工、洗洁、电力等均交由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去办,实行了一整套后勤工作社会化,提高了后勤工作效率和层次,从而使医院的整个服务层次得到明显的提高,减少了后勤的用工人员,更重要的是领导者可以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业务建设的发展、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的提高、医疗安全的保障等方面,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医院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岗位动态管理,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科学用人机制。无论是干部选拔、人事休假、职称晋升还是工资、奖金、保险、公积金以及各项福利待遇,编内编外都一视同仁,真正实现了同等待遇、同工同酬,极大调动了编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职工主人翁意识。医院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用人制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造公开、公正、竞争、合理的用人环境,近期制定出台了《南通市中医院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考核及奖励办法》《医院职工非脱产攻读高一级学历学位管理办法》,表彰先进,鼓励深造,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新机制。提高新引进人才质量,加快引进高学历、复合型、应用型的创新人才的步伐,人才层次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弘扬文化 注重宣传
南通市中医院于2001年全市率先创办院报《杏苑春》,从创刊伊始,就秉承着为市民办、给百姓看的宗旨,力求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贴近生活,广泛宣传医院信息、医德医风、名医名科、中医药科普知识,《杏苑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医院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之一,屡获全国优秀医院院报称号。从2014年12月起,医院的官方微信正式上线,及时报道医院的信息,宣传医院的品牌特色和医学科普知识,积极与社会互动,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医院建立了自己特有的一整套形象标识系统,包括院徽、院歌、院旗、文化理念、医院精神、办院方针、形象用语等等,搭建起医院文化的整体架构,让外部受众能够全方位了解中医院。
医院还密切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合作。先后有专家参加电视台的多项栏目录制,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报道,对医院网站进行了改版,使之更具有中医院特色;并开辟院报《杏苑春》电子版专栏,宣传医院精神理念。通过广播有声、报纸有字、电视有影的宣传,塑造了品牌优势,增强了医院与大众的亲和力,确立了医院正面的公众舆论形象。
拓宽思路 引进技术
南通市中医院在突出中医特色之外,还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积极引进人才,开展适宜技术,促进医院全面发展。
种有梧桐树,引来凤凰栖。中医院的发展,吸引了省内外多家医院的20多位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来院创业。经过多种形式、多渠道招聘人才、培养人才,医院已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医院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医院开展了先心病手术、颈椎手术、肾移植手术、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等先进手术,心脏介入手术、心脏瓣膜手术、钬激光绿激光、输尿管镜下治疗、微创治疗下肢动脉曲张、乳腺病、美容、针灸减肥、针灸美容、小儿外治、小儿早熟和矮小症治疗、中医肿瘤治疗、中医男科等技术均得到不断提高,业务量不断上升,不断成为医院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改善服务 优化行风
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首先从改善基础条件入手。本世纪初,南通市中医院陈旧的大楼、脏乱的环境与对面美丽的市民广场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的服务环境还不如许多的乡卫生院。而现在,新的综合业务大楼已投入使用,门急诊、住院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医院设有服务中心,为病员排忧解难,使病人感觉到家的温馨。这些条件的改善从目前来看也许已经算不上什么,但如果你在十年前到过南通市中医院,你就不能不感叹当时医院的改变之大了。而正是这些变化,让市民看到了南通市中医院奋发图强的一种决心。
如果说南通市中医院就医环境的改善留住了患者的“人”,而“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的转变则留住了患者的“心”。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教育作为医院的常规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的满意作为医院的追求,围绕病人的需求,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医院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作为该院行风监督员,多次召开行风监督员会议,征集社会对医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改进服务工作。在开展“无红包医院”活动中,各科室主动挂出“无红包科室”的标牌,推行医院向社会、科室向院部、个人向科室无红包三级承诺,同时出台了创建“无红包医院”相关奖惩规定,向社会各媒体公示创建“无红包医院”承诺,每年召开主题推进会2次。全院上下形成了以“拒收红包为荣,收受红包为耻”的良好氛围,医院职工每年上交拒收不了的红包70多万元。中医院医生不收“红包”成为通城市民的口碑。
医院深入推进为民服务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优化门急诊环境和服务流程,医院加强窗口服务工作,实行电话、网上预约挂号、分区划价收费和弹性门诊等便民措施。开通“银医通”自助挂号收费系统,减少患者在收费窗口反复排队的等候时间;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引导患者正确就医;扩大优质护理覆盖面,切实改善就医环境。完成院内信息系统改造,与12320进行对接,并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送数据;对LIS系统进行了项目升级,更换HIS服务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医院坚持了15年的送煎制中药上门,不管刮风下雪,还是酷暑严寒,只要是在中医院煎制的中药,医院即于当日送到病人家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肩负着振兴中医的使命,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南通市中医院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投身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新医改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医药传统,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打造“三名”品牌,牢记责任,不负重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奋发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以“继承、创新、求实、奋进”的精神风貌向着基本现代化中医院的目标迈进!(许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