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苏省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牵头,历时5年组织整理的《龙砂医学丛书》(第一辑),近日正式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发源于江苏无锡的龙砂医学,肇起于宋元,隆盛于清乾嘉时期,再兴于清末民国至今。2012年,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基地)建设项目的试点单位率先启动,随后又被确立为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之一,201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2014年“龙砂医学诊疗方法”被确立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6年又入选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第二轮流派建设,龙砂医学流派再次入选。
龙砂医学源远流长
清乾隆年间,江苏江阴华士镇的姜氏世医有《龙砂医案》传世。光绪年间苏州医家姜成之收集戚云门、王钟岳等龙砂医家的医案,编为一帙,署名《龙砂八家医案》。嘉庆元年,孔广居在《天叙姜公传》中描述:“华墅在邑东五十里,龙、砂两山屏障于后,泰清一水襟带于前,其山川之秀,代产良医,迄今大江南北延医者,都于华墅……”形象地勾勒出了龙砂医学当时的盛况。
历代龙砂医家在行医济世的同时,亦勤于著述,编纂有五运六气、经方、本草、针灸等著作多部,如《素问运气图说》《运气指掌》《三因司天方》《运气证治歌诀》《伤寒论纲目》《杂病源流犀烛》《妇科玉尺》《风痨臌膈四大证治》《温热逢源》《经方实验录》《伤寒论新注》《子午流注针法》《夹阴伤寒》《本草经解要》等,多发微古奥,阐发新意。
龙砂医家在传承教学中注重医案的撰写和整理,并以此作为传承载体。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以及柳宝诒、王旭高、张聿青、周小农等医家的医案,都是龙砂医学的精品。龙砂名医柳宝诒编著的《柳选四家医案》影响甚大,流传甚广。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编写的《医案助读》,是一本医案阅读研究的专著,对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开展传统医案教学做了有益探索,传承了龙砂医家的传统。
流派特质及学术特色
龙砂医学流派兼有地域性和学术性特点。从地域性来看,龙砂医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历史上的江苏江阴华士地区,广义上则包括江苏无锡、江阴、宜兴等环太湖文化区。在地域中又包括许多医学世家,如吕氏世医、姜氏世医、朱氏伤寒、黄氏喉科等,他们世代相袭,一脉相承。从学术性来看,龙砂医学流派绵延数百年,医家众多,虽学术风格不尽一致,但重视和善于运用《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重视《伤寒论》经方,依据《内经》《伤寒》去研究和阐发温病的病机治则,是该医学流派多数医家的共同特色。
在流派学术特色方面,龙砂医学流派具有重视中医经典研究与应用、重视中医教学与传承、临床多有独创与新见、善于办学结社与编辑刊物等特色。
为进一步推动龙砂医学流派学术传承,无锡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正式批准成立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国医大师朱良春为研究所成立题词:“中华医药,博大精深,流派纷呈,各具优势,锡澄毗邻,钟灵毓秀,龙砂医派,杏苑崛起,经方膏方,五运六气,岐黄万代,懿欤盛哉”。短短48字,凝练了龙砂医学的地域属性、产生的文化土壤以及主要学术特点,阐明了龙砂医学流派的活态传承现状和美好发展前景。
活态传承井然有序
龙砂医学的“非遗”属性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形成了活态传承,目前龙砂医学流派有顾植山与黄煌两位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顾植山对运气学说多有默运,深入阐发了运气学说中“三阴三阳开阖枢”“三年化疫”“伏燥论”“七损八益”及《伤寒论》中的“六经欲解时”等重要理论,发掘并推广了“三因司天方”的临床应用,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疫病预测预警课题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引起了学界对中医运气学说的重视,并牵头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成为当前全国五运六气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
黄煌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用现代医学的语言对经方的传统方证进行破译,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方—病—人”为中心的“方证相应”学说和“方人药人”(经方体质学说)学说,并在方证的规范化、客观化上做出了初步的尝试,致力于经方的教学普及推广与国际传播,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国际经方学院并担任院长,主持全球最大的公益性经方学术网站“经方医学论坛”,享誉海内外。
中医药学在几千年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这些学术流派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一源多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生态,对于丰富中医药学术内涵、拓展诊疗手段、提升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等具有重要价值。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医学术流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培养的摇篮”。
龙砂医学是古老的,从宋代至今有近800年的历史;龙砂医学又是年轻的,系统整理研究也就是近10余年的事。在研究中,我们胸涵浩然,善于“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注重发扬开放、包容、创新、合作的学术气度,既要注重自身纵深研究,也要关注横向比较研究,做到同中求异,找特色;异中求同,寻规律,让中医药特色在流派振兴和交融中亮起来。
未来,龙沙医派将继续围绕文献溯源、非遗传承、特色门诊、科研创新、学术引领、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方面展开立体化研究,充分发掘、整理不同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与慢病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时代背景下的新优势,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期在守正基础上出新,切实做到流派传承古为今用、古能新用。(陶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