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中医标准化包括三方面:理论、疾病、技术

  “三部六病”学说,是已故伤寒大家刘绍武先生所创立的医学流派。该学说充分吸收自然辩证法和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在继承《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是继中医温病学派之后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刘绍武提出,中医要现代化和国际化,首先必须标准化。实现标准化,就要做到“三化六定”,即理论规范化、诊疗规律化、技术规格化;诊疗流程实行定证、定方、定疗程、定制剂、定疗效、定费用。

  中医什么内容需要标准化

  中医标准化包括三方面内容:理论、疾病、技术。

  理论要规范化   理论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建立什么样的解释体系。中医理论五花八门,流派纷呈。各种辨证论治体系适应范围小,兼容性差,甚至此通彼塞,相互矛盾。理论要系统化,要有严谨性,要有逻辑性,不能随意解释。中医理论科学化必须规范化。而实现规范化,首先必须建立统一的学科体系。中医学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的对象是人体和疾病。因此,中医必须从大百科全书中分离出来,构建起独立的医学模式。“三部六病”学说从人体的解剖结构出发,建立起了中医自身的生理、病理、药理等理法方药齐备的理论体系,完全能够包容中医所有的辨证论治方法,初步实现了中医理论的规范化。

  疾病要规律化 即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疾病规律。客观规律是不能穷尽的,应不断发展和进步,不能局限于古人的认识。规律化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是重复性。中医长期以来,其经验是建立在个体化的基础之上的,缺乏大样本的重复性的科学实验而备受质疑。要解决继承和创新的矛盾,必须明白中医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临床疗效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方证对应”是中医延续至今经久不衰的法宝,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经方”是核心,一方一证,历代医家反复验证,不断重复,这就是规律化。

  技术要规格化 技术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即对成熟的临床技术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对于已经肯定的成熟技术要固定下来,不能因医生个人的意愿而随意变更。规格化不仅仅是定性,更要定量。量的确定在方药,方剂的君臣佐使、大小单复、奇偶反恶,决定了疗效的长短曲直,保证着人体的安全康复。

  上述三方面,最需要标准化的是中医技术。中医技术是中医存在的根本,是重点,是核心,是生命力。中医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中医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中医总体上落后于西医,但中医的名医是供不应求,也就是说中医成熟的技术供不应求。为什么中医成熟的技术不能大批量传授,规模化复制,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建立标准的操作规范。只有解决中医技术标准化的问题,才能解决中医发展的瓶颈问题。

  中医技术如何标准化

  中医技术标准化在“三部六病”学说中可概括为“六定”。刘绍武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三定原则”,即定证、定方、定疗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刘绍武又针对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增加了“定制剂”;中药治疗上安全性和肯定性也是刘绍武先生始终倡导的原则,即“定疗效”。在上述五定的基础上,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增加了“定费用”。

  定证:辨证的标准化  根据“三部六病”学说整体观思想,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以整体为基础,因此从整体的角度可以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即活动性疾病和迁延性疾病,也可简称为急性病和慢性病。活动性疾病,即急性病,就是疾病的性质相对较明确,寒、热、虚、实较易分辨;反之,迁延性病病,即慢性病,疾病的性质不容易明确,处于寒热虚实错杂的状态。

  “依部定证,辨证定性”,是刘绍武提出的定证的原则。针对上述两类疾病,三部六病学说建立了两个定证的体系,即急性病辨证体系和慢性病辨证体系。

  定方:治疗方案的标准化 疾病的治疗总体可分为两大类,即整体治疗和局部治疗。目前医疗市场的情况是,西医在局部治疗上有优势,中医在整体治疗上有优势。中医发展要突破瓶颈,就要扬长避短,全力发挥在整体治疗上的优势。

  “三部六病”学说在继承古人学术精华的基础上建立了整体治疗疾病的理论体系。“据性定方,以方定名”,是刘绍武提出的定方的原则。对应于两个定证的体系,建立了两个定方的体系,即纠偏疗法体系和协调疗法体系。急性病辨证体系对应于纠偏疗法体系,按照整体-病位-病性-合证的程序确定治疗方案。慢性病辨证体系对应于协调疗法体系,按照整体-脉象-病性-协调的程序确定治疗方案。上述两个体系的基本原则是:有是证,用是方,证不变,方不变。

  定疗程:治疗时间的标准化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个疾病的过程都有特定的时间性,因此在疾病的治疗上也要有相对的时间性,就是要有按疗程治疗的指导思想。定疗程,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一大特色。中医界普遍对疗程的强调不够,其中原因是一方面对疾病的规律化的把握欠缺,另一方面是对中医理论的规范化方面的欠缺,因此,在中医技术规格化方面就难以达到。疗程是中医技术标准化最重要的参数,如果不能确定疗程,中医在技术层面就是不成熟的,也就是难以复制,也就难以真正大批量传承。急性病有急性病的疗程,慢性病有慢性病的疗程,应根据具体临床实践经验来确定,而不是靠想像来推断。“三部六病”学说在治疗许多优势病种方面都已制定的相应疗程,这些疗程都是根据多年的反复、大量、丰富的临床经验确定下来的,有些病种已实际执行达二三十年。

  定制剂:药品制作、生产的标准化 自古以来,中医治病都是医生处方,病家煎药,延用至今,造成药剂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给疾病治疗效果带来了干扰,甚至相同的药,产生不同治疗效果,就更不用说药材的产地、品质、真伪等问题。对于患者,应该得到标准化的药品,否则,就要由患者来承担这其中的风险和负担了。定制剂是中医标准化应该大力作工作的事情,这方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修改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利于中医的发展。

  刘绍武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倡制型改革,并率先在山西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开始制作中药制剂,随后其弟子们更大规模地进行中药制剂的试验和应用,目前已建立的规范的制剂室和一批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并开发出治疗糖尿病的国药准号新药“芪味糖平胶囊”。

  定疗效:治疗效果的标准化 疾病的治疗效果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既不能医生说了算,也不能患者说了算。中医的疗效应向大样本统计学的方向发展。中医既然有成熟的技术,同样应该可以提供大样本的病历,疗效可以得出统计学的结果。但首先要建立临床疗效观察的指标,还要建立可执行的疗效标准,才有可能让西医主流接受中医,才能让国际社会接纳中医。中医的疗效标准评价体系亟待建立,否则,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三部六病”学说已对某些优势病种建立起了独特的疗效标准,如四脉仪的研制成功,就是对脉象的客观化标准的确立。

  定费用:治疗疾病的费用标准化 优势病种、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的建立,客观上为“定费用”奠定了条件,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铺平了道路,为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和医疗市场混乱,以及医疗行业腐败提供了技术支撑。

  总之,中医标准化的方向,首先应解决对于某一疾病,用某一治疗方法,给以确定的治疗时间,用某一确定的药品,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以及有相对确定的费用,这才是中医技术标准化。

上一篇:中医“治未病”越来越被重视

下一篇: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