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中医学之“藏象”在临床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之“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张景岳对此概括释曰:“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由此可见,所谓藏象就是指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象征,而这种象征由客观至主观地反映了内在脏腑的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断定脏腑生理病理机能变化的基础。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藏象是一个动态的生理、病理概念,它是通过对人体进行观察所知的生理、病理变化的征象,并结合自然界季节气候与这些现象的相应关系,以一些脏腑器官名称,进行分别归类,来归纳当时人们在与疾病斗争中所积累的若干经验认识,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藏象”涵义。藏象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和精神气血津液等,运用阴阳五行作为说理工具,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的联属关系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并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
 
长期生活观察:在日常劳作生活中,人们可以看到有些身体虚弱的人,怕冷畏风,乏力自汗,容易遭受外邪侵袭,通过长期观察逐渐认识到这是人体卫外之气不足、肌表失固的表现,如果“卫气”的肌表功能正常,则有“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防御外邪作用。又如发现人们突然受到惊吓,会引起大小便失控或生殖功能减退,从而产生“恐伤肾”和由于思虑过度而食欲减退即为“思虑伤脾”的证候等。
 
从病理现象推论生理功能:如脾胃虚弱的人,常常出现腹胀、纳减、便泄以及四肢倦怠无力,肌肉消瘦或浮肿等一系列病变,从而推论出“脾主运化”“主四支”“主肌肉”等生理功能。又如人们感受风寒,可出现鼻塞、咳嗽气急等症状,通过对这些病理症状的反复观察,逐步认识到毛发、鼻等组织器官与肺有密切联系,同时也认识到咳嗽、气急等都与肺有关,从而推论出“肺合皮毛,司呼吸,其声咳”等论点。
 
从临床实践中摸索规律:如在临床中见到有些肝气疏泄失宜,肝气横逆,而见胁痛、呕吐、脘胀不食、飧泄等。从而总结出“肝木侮土”的理论。
 
解剖实验:《灵枢·经水》篇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数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灵枢·肠胃》篇还记载了解剖实例,《难经》对有些藏腑都记有大小、长短、容积、重量等具体数字。
 
以上说明藏象学说形成是建立在人们的生活实践、医疗实践和解剖实验三个方面基础之上的。但鉴于解剖只能看到人死后的脏腑组织形态,而活人的生理、病理活动和变化就要在活体上进行观察,所以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生理变化”和治疗实践中的“病理征象”便成为藏象学说形成的重要客观基础。
 
藏象学说的发展
 
《黄帝内经》时代已形成了理论体系,论述了人体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关系;对脏腑位置形态、属性及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功能以及形体管窍的关系均作了论述,以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作了不断的充实和提高。如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进行辨证施治,为藏象学说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如麻黄汤治肺卫风寒郁闭之喘;承气汤攻下阳明之热等,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华佗《中藏经》亦以脏腑虚实辨证;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以脏腑寒热虚实概括杂证,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根据藏象学说,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五脏相乘的五脏证治体系。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提出“人以脾胃中气为本”的观点,充实了治疗脾胃病的方药;朱丹溪则提出了肝主疏泄的观念。明代张景岳等对肾阴肾阳及命门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和阐发。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基于《内经》“头者,精明之府”的观点,进一步指出“脑为元神之府”,揭示了大脑是精神、思维活动的发源地;清代王清任则更明确指出“人之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叶天士不仅创新了卫气营血的治热辨证,还对胃阴理论作了阐发,吴澄《不居集》又专门论述了有关脾阴问题,使脾胃理论日臻全面系统;王寿林对五脏中的“肝”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治疗肝病方法。综上所述,中医藏象学说源远流长,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实践基础。
 
藏象学说贯穿在中医临床的各个方面
 
藏象学说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藏象学说的意义十分重大。
 
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看,发病是脏腑功能活动失常的结果,临床症状和体重同样可以认为是脏腑生理功能失调的反映,临床据此可推断病因:如脾的机能失调,可见纳差、腹胀、便溏、四肢无力、苔腻等症状,根据“湿性黏腻”和脾胃恶湿的论点,可以推断其病因为感受湿邪,导致脾为湿困,此即所谓“审证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中医诊法以藏象学说为依据。首先诊法十分重视机体脏腑生理和病理的客观反映,把脏腑功能紊乱所反映的症状、体征,作为主要对象,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如可根据头目眩晕、颤动、痉厥等表现,可测知为肝风内动等;而舌诊、脉诊、面部望诊等,均以内在脏腑做出相应部位的划分或配属,借以诊断脏器病变,如舌尖属心,舌边属肝,舌根属肾等。无论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各种辨证纲领和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脏腑经络上来。
 
藏象学说是中医治法的理论基础。如肝气不舒进行疏肝;肺气不宣进行宣肺等;诸如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及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等,都是在脏器相关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治疗法则。而方剂的君、卧、佐、使配伍,药物的归经、升降浮沉等,都与脏腑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由上可见,藏象学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藏象学说对中医临床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朱文元)

上一篇:论中医之象

下一篇:舌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历代医家认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