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玉符潜诀论”乃“王符潜夫论”之误

笔者近日重读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所著《儒门事亲》一书,发现在其“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中,有两处提及“玉符潜诀论”,一为“然《礼记·曲礼》及‘玉符潜诀论’所云,天下皆不知”,一为“‘玉符潜诀论’云:婴儿之病,伤于饱也”。笔者屡查所涉原始文献“玉符潜诀论”未果,遂联想起曾经读过的东汉思想家王符《潜夫论》一书中有“婴儿常病,伤饱也”一说,经质疑参照,认为所谓“玉符潜诀论”乃“王符潜夫论”之误。
 
首先,就版本来看,《儒门事亲》现存较早的刊本为元代中统三年(1262年)刻本,目前出版的《儒门事亲》多以清代乾隆年间官修《四库全书》文渊阁藏本为底本或主校本,以清代宣统本《豫医双璧》等为参校本,此两版本中皆述为“玉符潜诀论”。王符生活年代大约在东汉中后期,据专家考证其所著《潜夫论》各篇大约作于公元107年至141年,彼时多以竹简为书。张从正距王符生活的年代已逾千年,据此溯源,因时间久远和战乱流离,各种典籍在流传过程中有所脱漏造成误引在所难免。
 
其次,从所处时代背景看,二人具有惊人的历史相似性。王符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汉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季世时期,社会矛盾四起,内乱不断,争权杀伐,瘟疫流行,灾祸连连。王公权贵为富不仁,寡廉鲜耻,如王符所说,“富者乘其材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士人也被“异化”,“奢衣服,侈饮食”“舍农桑,趋商贾”,洛阳之地“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社会呈现出舍本逐末、奢侈浮华、尔虞我诈、游手好闲的堕落之象;百姓衣不蔽体,贫病交加,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面对此情此境,王符发出“正义之士与邪枉之人不两立”的感慨,其后的医圣张仲景也发出了“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喟叹。迨及金元时期,战乱又起,瘟疫频发,迷信盛行。富贵之人食则膏粱厚味,药则金石丹砂,好热恶寒,喜补厌泻,崇尚秘方,以致热邪滞留,邪气横生。张从正谓之“上而缙绅之流,次而豪富之子。有金玉以荣其身,刍豢以悦其口;寒则衣裘,暑则台榭;动则车马,止则裀褥;味则五辛,饮则长夜。醉饱之余,无所用心,而因致力于床笫,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年半百而衰也。然则奈何?以药为之补矣!”并针对这一现象,独辟蹊径,推陈致新,述“天、地、人”三邪,立“汗、吐、下”三法,强调“量病之微甚,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过而生衍”,以此攻邪养正,以安百姓。从二者对其时弊的鞭挞来看,异曲同工。
 
再次,从其思想内容来看也存在着会通关系。一是自宋代以来形成了“儒医”这一文化现象。《宋会要辑稿·崇儒三·医学》里说宋代朝廷“兴建太医局……别置医学,教养上医”,“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一方面,医者以修习儒家格物致知之学为准绳;另一方面,许多儒者也将目光投向医学领域,呈现出以医寓儒、以儒寓医,医儒会通的文化现象。如儒家有宋代的陆游、苏轼、沈括、王安石、寇宗奭等,医家有金元四大家、明清时期的李梴、喻昌、汪机、李时珍、汪昂等,他们著书立说,弘扬儒学和中医。
 
二是均将儒家与医家的治国治身、仁爱仁心贯穿始终。《潜夫论》一书往往以医为喻,以病喻乱,如“上医医国,其次下医医疾。夫人治国,固治身之象。疾者身之病,乱者国之病也。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之乱待贤而治。治身有黄帝之术,治世有孔子之经”,不仅将治国与治身的人与术进行了区分,而且进一步将“孔子之经”和“黄帝之术”作为治国与治身的工具理念,使儒与医在理论上联系了起来。张从正不仅精通《难》《素》之学,而且具有深厚的儒学素养。如将其书名谓之《儒门事亲》,《四库全书·儒门事亲提要》称其书名之义“以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又倡言“人之一身犹如一国”,人的疾病“所受之邪,各有浅深。或痛或不痛,或仁或不仁”,即身体的疾病与思想上的麻木不仁如出一辙,由此强调人体的虚实寒热皆有节度,国家的治乱盛衰需循法度。一如北宋程颢、程颐所说:“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譬最近”,以人对病理上麻木状态的不知不觉譬喻思想上的“不认义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儒家和医家义理的理论会通及其重要意义。这一以医理比类儒理的言说方式是儒家和医家阐释理论的一种基本形态。究其原因,一是人们防病愈疾离不开医药知识;二是医药的社会功能与儒家教义相契合,通过行医施药可以修身养性,做到仁爱有德,扶危济困;三是借医药以弘扬儒家思想。中医药学不仅是技术,而且具有深广的文化影响力和思想内涵,更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由此不难看出,儒家和医家都将治国与治身联系起来,以国喻身,以身喻国,从而使国与身相统一具有了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
 
三是张从正对婴儿疾病的论述,从内容来看与王符以婴儿之象阐明国家治理之说具有逻辑继承性。如《潜夫论》“忠贵”篇以小儿病因阐释治国之道:“婴儿有常病,贵臣有常祸,父母有常失,人君有常过。婴儿常病,伤饱也;贵臣常祸,伤宠也。父母常失,在不能已于媚子;人君常过,在不能已于骄臣。哺乳太多,则必掣纵而生痫;贵富太盛,则必骄佚而生过。是故媚子以贼其躯者,非一门也。”张从正《儒门事亲》“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引用《礼记·曲礼》《说文解字》、玉符潜诀论等文献说明小儿病因,强调小儿养护应顺应自然,遵循中和法则,衣食住行不可过妄:“然《礼记·曲礼》及玉符潜诀论所云,天下皆不知……玉符潜诀论云:婴儿之病,伤于饱也。今人养稚子,不察肠胃所容几何,但闻一声哭,将谓饥号,急以潼乳纳之儿口,岂复知量,不吐不已。及稍能食,应口辄与……然善治小儿者,当察其贫富贵贱治之……育子之理者有四焉:薄衣、淡食,少欲、寡怒,一也;无财少药,其病自痊,不为庸医热药所攻,二也;在母腹中,其母作劳,气血动用,形得充实,三也;母既作劳,多易生产,四也。此四者,与富家相反也。”二者说理方式及思想内涵可谓如出一辙。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玉符潜诀论”应为“王符潜夫论”,今聊以辨正,以就教于大方之家。(孙可兴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基于矛盾观辨析中西医文化差异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