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中医膜腠三焦理论的内涵

•三焦、腠理、膜原三者互通互会,共同组成“膜腠-三焦”系统,而该系统是联络脏腑组织、沟通表里上下的枢纽,也是气机升降、津液布散的关键通道。
 
•膜腠-三焦失和而致三瘀(气郁、痰湿、血瘀),久而成毒是结直肠癌的核心病机,通达三焦-膜腠则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
 
•中医学素来注重疾病的预防,导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运动康复方法,在防治结直肠癌及其并发症,减轻放、化疗等副作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膜腠-三焦作为气、液流行的通道,通达上下内外,联系五脏六腑。结直肠癌归属于中医学“肠蕈”“积聚”的范畴,以往对其病机研究主要集中在气郁、痰湿、血瘀。本文以膜腠-三焦理论为核心探讨结直肠癌的形成,认为膜腠-三焦失和是关键,进而影响气机升降、津液布散失司,最终导致三瘀(气郁、痰湿、血瘀)等病机的形成与演变,并提出以疏通膜腠、调畅三焦为法而祛三瘀以达阻遏结直肠癌病情恶化之佳效,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中医导引康复方案,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医导引在“治未病”中的独特优势。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现已发展为发病率第二和死亡率第五的癌症。目前,对于结直肠癌的研究已成为中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主要围绕“气郁”“痰湿”“血瘀”等病机要素展开探讨,对病机的研究多从某一方面开展,较难从整体上将其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病机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结直肠癌的全面认识,限制了结直肠癌的预防、诊断、治疗的效果。
 
中医学素来注重疾病的预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治未病”的观点,故对于结直肠癌不仅要“治”,更强调“防”。而导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运动康复方法,在防治结直肠癌及其并发症,减轻放、化疗等副作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现代医学是一种较好的支持与补充。本文以膜腠-三焦理论为核心探讨结直肠癌的形成并提出各治疗阶段相对应的中医导引康复策略。
 
“膜腠-三焦”理论的内涵
 
“三焦”一词始载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记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三焦具有代谢水液的功能。《难经·三十一难》中有“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的描述,突出了三焦主气,兼有运化水谷的作用。
 
膜原、腠理、三焦三者之间密不可分,其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在中医典籍中确有记载。对于三焦和腠理的关系,《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腠理为三焦之元真之处,故两者互通互会,同属于一个系统结构。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谈到“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进一步叙述了膜原、腠理、三焦三者互联互通之大格局。
 
因此,三焦、腠理、膜原三者互通互会,共同组成“膜腠-三焦”系统,而该系统是联络脏腑组织、沟通表里上下的枢纽,也是气机升降、津液布散的关键通道。
 
膜腠-三焦失和与结直肠癌病机转化的关系
 
膜腠-三焦失和,原气运行失司,导致气郁
 
《中藏经》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以上说明了三焦对人体整体气化及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作用。人之形体的充养全赖气化,若三焦失和,气机则紊乱,机体形气神会相散,易诱发结直肠癌微环境的形成。正如明·皇甫中《明医指掌》所云:“若人之气循环周流,脉络清顺流通,焉有瘤之患也。”
 
膜腠-三焦失和,水谷精气运化失职,导致痰湿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水液代谢的主要脏腑,膜腠-三焦失和,脉道壅闭,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湿,加之膜腠失养发生炎症改变,久而成癌。
 
膜凑-三焦失和,决渎水液失权,久致血瘀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讲湿热留于三焦即“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说明温病学说中湿邪留滞三焦为气病及血。因此,通利血分之瘀滞是条畅三焦的重要部分。血不利则为水,膜腠-三焦瘀阻水道,则水液输注失常,水瘀停于下焦,则伤及肠腑,损及肠络,久病及血,久积致瘀,血瘀久羁阳明,终而成癌。
 
综上所述,膜腠-三焦失和而致三瘀(气郁、痰湿、血瘀),久而成毒是结直肠癌的核心病机,通达三焦-膜腠则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
 
以疏通膜腠、调畅三焦为法分期论治
 
术前预康复期,行气祛湿,维持三焦-膜腠气机之调畅
 
膜腠-三焦气机畅达的前提是脾胃气机升降和肝的疏泄通利正常。《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解释了膜腠-三焦与脾胃联系密切。章虚谷提及“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脾升胃降”,进一步说明膜腠-三焦气机升降受脾胃之气的影响。《读医随笔》有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气的疏泄通达受肝所主,肝通过调控气的升降出入,来影响机体脏腑气的运行,因此膜腠-三焦气机畅达离不开肝的疏泄通利。
 
古曰“痰乃湿气而生”,其源于膜腠-三焦不通,结直肠癌术前患者由于癌毒内侵日久,正气本虚,脾胃受损,气机升降不畅,加之术前患者心理负担重,七情的不及或太过,致使肝气疏泄失常,两者气郁津凝,痰浊结聚,壅塞膜腠-三焦,从而聚积成癌。术前预康复期多从中焦入手,当健运脾胃、疏肝理气以调畅三焦为核心,使患者易于耐受肠道手术,减轻术后不良反应,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针对此阶段,可选取疏肝理气导引法和健脾升清导引法,是以“行气祛湿”为主的导引法。
 
疏肝理气导引法
 
动作要领:正坐,双手叠加按在一侧大腿上,然后上身徐徐向左扭转至极限,再徐徐向右扭转至极限,左右各15次。
 
作用分析:《金匮翼·便秘》所言:“气秘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结直肠癌患者若肝郁气滞,则肠道传导失司,通降失常,糟粕内滞而造成便秘、腹胀等症状。此导引法通过上身左右旋转牵拉胁肋足厥阴肝经,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使大肠的传化糟粕之功正常。此外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若肝脏疏泄功能正常,则阳气升而气机顺,全身脏腑、经络、百骸之气运行有序,气血津液得以顺畅运行,五志安和则情志顺畅,可以缓解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健脾升清导引法
 
动作要领:以两手交叉抱脑后,展开两肘,从腰部至肩部至头,依次左右转身至极限,各24次。
 
作用分析:王士雄在《温热经纬》云“脾主为胃行津液者也,脾伤而不健运,则湿饮停聚,故曰脾虚生内湿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中焦湿证最多,皆与脾相关。若脾气亏虚,气机枢利不及,精微不生不运,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从而痰浊结聚,加剧结直肠癌病情。上述导引法通过上身左右旋转牵拉足阳明胃经,使脾胃升降复常,以达到行气消滞,利湿化痰,湿邪不生的目的。
 
术后放化疗期,补气活血,保持三焦-膜腠气盛血旺
 
结直肠癌患者放化疗会使药毒化热,热毒伤阴,正气受损,造成气血两虚。因此三焦-膜腠气盛血旺的前提是温补肾阳,健脾养胃。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曰:“肾合三焦膀胱,则是左肾合膀胱,而右肾合三焦也。”《灵枢·本脏》又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可见三焦与肾相通,肾为后天之本,主骨生髓,化精为血,肾阳益固则可助三焦气化恢复,方能达到气血调和之功效。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结直肠癌患者若胃气不能通降,逆而上冲,则会出现恶心、呕吐之症;若脾气不升,反流注入下焦,则会伴随腹泻之症。因此术后放、化疗期当治以健脾补气,固本生血。针对此阶段,我们选取强肾固本导引法和健脾益气导引法,是以“补气活血”为主的导引法。
 
健脾益气导引法
 
动作要领:站立位,右臂伸直,手掌心向下,朝向地面方向尽力拉伸。左臂伸直,手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方托举。然后左右交换各15次,左手向下,右手向上。须配合呼吸,上举吸气,下落呼气。
 
作用分析:《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同属于中焦,二者升降相因,相辅相成。该导引动作一手上托,引脾气上升,脾宜升则健,水谷精微得以布散全身而非下注肠道,故可以有效改善术后放化疗结直肠癌患者腹泻等症状。正如张锡纯所言:“冲脉之上系原隶阳明胃府,因冲气上冲,胃府之气亦失其下行之常,或亦转而上逆,阻塞饮食,不能下行……因腹中膨闷、哕气、呃逆连连不止。”该导引动作,另一只手下按,引胃气下降,胃降则和,调顺胃气,从而降逆和胃,改善术后放化疗结直肠癌患者大便秘结、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强肾固本导引法
 
动作要领:正坐,双手上举,如托举石头,牵引胁肋十五次。
 
作用分析:《素问·金匮真言论》记载“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提出肾经贯通二阴,肾主大小便,司开阖。肾气充足,气化正常,二便通利,开合有度;肾虚气化失常,患者则会出现尿频、便秘、腹泻等症状。该导引动作通过双手上举,一方面激发肾气,使之上行,肾气化则二便通,肾气壮则二便调,可缓解术后放、化疗期结直肠癌患者尿频、便秘、腹泻等症状;另一方面引肾水上济于心,以滋心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可以缓解患者心烦失眠、口渴、口舌生疮等症状。(陈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  毕鸿雁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

上一篇:农家农耕生活生产经验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启迪及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