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妇科>月经病>正文

基于平调阴阳法论治绝经综合征经验

绝经综合征,又称为“经断前后诸证”或“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女性“七七”之年,天癸渐竭,月经将断至绝经这一时期出现以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失眠健忘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西医学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认为,该病以情志改变为主要表现,可归于“脏躁”“百合病”等范畴。西医认为,该病主要由该时期的女性卵巢功能减退、体内激素水平紊乱等原因引发,表现为潮热、汗出、失眠等症状,临床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缓解这些症状,但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患病风险。中医治疗该病独具特色,无论是中药内服,还是针灸等外治,均能相应地缓解更年期女性的一系列的不适症状。本文基于“平调阴阳”法阐述绝经综合征的辨治经验。
 
1 绝经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女子的生理特性与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在《黄帝内经》中也明确指出女子“二七”是肾气充足、天癸满盈的阶段,此时任脉通畅,太冲脉充盛,则月事按时而至;女子“七七”之时,肾气亏虚,天癸枯竭,则任脉、太冲脉虚衰,“形坏而无子”。《傅青主女科》认为“经水出诸肾”,经水的潮止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因此,诸多医家认为,绝经的发生主要由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肾脏衰所致,这也是女性生命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生理过程。在绝经期这个阶段,肾-天癸-冲任-胞宫轴随之发生改变,肾气不充,天癸将竭,冲任虚衰,肝肾相生,精血同源,精血无以化生,肝藏血无源,以致阴虚无以敛阳,阴阳失调,脏腑失调,故以心、肝辨治,兼顾他证,须分清主次。
 
此外,古代诸多医家以肾虚为本治疗该病。笔者认为,古代女性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多于身体发育阶段就结婚产子,彼时肾气不充,冲任未固,加之体力劳作较多,且营养较差,不能及时固护后天之本,故肾虚多见。现代生活节奏较快,女性体力工作减少,以脑力工作多见,过劳也以耗伤心神为主,心神受损,加之经、带、胎、产的影响,易导致心血不足,从而神不安,心神失常,而见精神恍惚、心悸等症状。此外,当代女性更易受到工作、家庭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精神压力的困扰,从而引起情绪变化,导致肝气不畅,故而生郁。因而,笔者以平调心肝之阴阳为法论治绝经综合征。
 
心为君主之官,主藏神,主神志。《灵枢·邪客》言:“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为藏神之脏,心神协同五脏主宰着人体一系列复杂的精神活动。若情志受伤,必定首伤心神。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肝疏泄正常,则气机畅达,气行则血行;气血和调,又可调畅情志。因而,有“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之说。若情志失常,肝失条达而疏泄不利,气血运行受阻,则可加重肝气郁结或亢逆的表现,并进一步损伤心神,出现胸闷心悸、烦躁易怒的现象,因此绝经综合征女性更容易出现情志改变的相关症状。心在液为汗,心气、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肝藏血,心行之”,若经、带、胎、产耗伤精血,肝血亏虚,心阴受损,不能制约心阳,心阳不潜,虚热内生,热偏盛则迫津妄行,阴液外泄而见烘热汗出。汗液属阴液,阴液外泄日久,津液亏虚,心气阴两虚,心神失养,更见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这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引发的情绪变化,除损伤心神以致心悸、惊惕等症状外,还可引起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或升泄太过以致汗液外泄。因此,绝经综合征女性常见烘热、汗出等症状,以及急躁易怒等相关情志改变。除此之外,绝经综合征女性阴阳失调,常因心烦而不得卧。人在入睡之时,阳伏于阴,气藏于血。若夜晚阴血虚于里、下,阳气难以伏藏而浮扬于表、上,且上焦津液亏虚,不足以抵抗阳气非时之扰,则不得卧,即失眠。正如《灵枢·邪客》言:“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景岳全书》言:“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心血亏虚,心神失养,神不守舍也会导致不寐。《金匮要略心典·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言:“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藏故不得眠。”《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肝血不足则不藏魂,魂不入肝,则虚烦不寐。此外,绝经综合征女性肝血亏虚,肝气不足,疏泄功能失常,血气虚衰,阴虚阳亢,阳不入阴,则魂不得藏,可见失眠。夜间难卧又致血不归肝,进而肝血更加亏虚,如此循环,以致病情反复、加重,恐难转圜。因此,处于“七七”之年的女性,天癸将绝,精血匮乏,冲任空虚,阴阳失衡,易引起脏腑功能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不适症状,故治疗时可从心、肝二脏入手,调其阴阳,除其不适。
 
2 治疗要点
2.1 方义辨析,药症相应
基于“有是证,用是方”这一基本原则,笔者以肝血亏虚、心神失养、阴阳失衡为绝经综合征的病机,以酸枣牡蛎汤调心、肝二脏。酸枣牡蛎汤以和阴阳为法,方中以酸枣仁汤养阴泻火、宁心安神为主,以牡蛎散收敛止汗、潜阳敛阴为辅,两方合用可达到养血补肝、宁心安神、平调阴阳之功。古籍中,酸枣仁汤常用于治疗虚烦不得眠、盗汗、久病虚劳等杂病,如《金匮要略》指出“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中华医典·内科通论·大方脉·杂病心法要诀》指出“盗汗属阴,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当分别心虚、心火治之。心虚不固,宜补心,其症惊悸盗汗,虚烦不眠……服酸枣仁汤”,《金匮要略广注·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指出“虚烦不得眠者,血虚生内热,而阴气不敛也”,清·吴谦《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二》指出“《内经》曰气行于阳,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酸枣汤养血虚而敛阴气也”,都体现了酸枣仁汤养阴泻火以平调阴阳、宁心安神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酸枣仁汤的主要成分以皂苷类物质为主,其中酸枣仁皂苷A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1];川芎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酚酸类、三萜类,具有增加脑部供血的药理作用,可促进神经元恢复而镇静催眠[2];茯苓的主要成分是多糖类,具有镇静作用[3]。酸枣仁汤加减可通过调节促肾上腺素A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稳态对失眠模型小鼠的促睡眠作用[4]。左文彪等[5]认为酸枣仁汤可能通过降低对氯苯丙氨酸(PCPA)所致失眠大鼠大脑内5-羟色胺(5-HT)含量,从而提高大脑皮质中m Glu R1、m Glu R2的表达量,起到治疗失眠的作用。史琴等[6]认为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机制与其参与调控Bcl-2、Bax表达,从而调节Na+/K+-ATPase及Ca2+/Mg2+-ATPase活性,抑制神经胶质细胞激活相关。《圣济总录》言:“治产后汗出不止,腠理虚疏,粉汗。牡蛎散方。”《世医得效方》运用牡蛎散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可知牡蛎散基于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从而达到调和阴阳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牡蛎散具有调节免疫、促进造血功能、调节血糖、改善内分泌功能等作用[7]。酸枣牡蛎汤将酸枣仁汤与牡蛎散合用,既可通过酸枣仁汤养血滋阴,宁心安神,使阳伏于阴,气藏于血,宁心安魂,以助眠;又可通过牡蛎散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使气阴得复,汗出自止。
 
酸枣牡蛎汤由炒酸枣仁、川芎、知母、朱茯神、煅牡蛎、麻黄根、糯稻根、浮小麦、黄芪、钩藤、党参、珍珠母、白术、首乌藤组成。酸枣仁、首乌藤均味甘、性平,归心、肝经,主治失眠,两者相配伍可加强宁心安神之功。此外,酸枣仁味酸,补肝敛气,能使肝气上行入心包,熟用可治疗胆虚而不眠。如《本草纲目》言:“其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酸枣仁中皂苷类、黄酮类及生物碱类成分可影响大脑中睡眠相关神经递质,发挥镇静催眠的作用[8]。知母清热滋阴,川芎行气除痰。牡蛎煅用功专收敛固涩,潜纳心阳;黄芪生用,以益气实卫,补虚益损,固表止汗。煅牡蛎、生黄芪合用,标本同治,使肺气充盛而卫外密固,营阴内守而汗出可止,汗止而心阴不复受损。佐以麻黄根收涩止汗。浮小麦甘凉,糯稻根甘平,两者相配伍益气养阴,能清心除烦。珍珠母、钩藤皆为平肝潜阳之品。朱茯神宁心安神,白术健脾,党参益气养阴。诸药相合,共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平调阴阳之功。
 
2.2 随症加减,活用经方
临床上,笔者在辨证之际采用辨病、辨体相结合,谨遵“衡”法,主张平调平治,且根据具体症状,灵活加减。在活用经方的同时,不拘泥于经方,而是在经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临证加减,灵活变通。临证时,阴虚潮热明显者,可适当加地骨皮、牡丹皮等清虚热之品,加强滋阴除热止汗之功;失眠多梦较甚者,可加远志、合欢皮、煅龙骨等安神之品,解郁除烦,重镇安神;腰膝酸软者,可加淫羊藿、五味子、盐杜仲等补肾之品。
 
3 验案举隅
患者,女,49岁,已婚,2020年11月21日初诊。主诉:月经失调半年余。患者平素多思、易忧郁,近半年来月经周期延长,时间长短不一,经量减少。末次月经:2020年8月上旬,量少,2 d即净。行经4~5 d,周期30 d,无痛经等不适。刻下症:停经3个月余,时感心悸心烦,胸闷心慌,烘热汗出,夜寐不安,时有头痛,二便调,舌淡红,脉弦细。尿妊娠试验:阴性。妇科B超:子宫内膜0.6 cm,宫体及双附件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诊断为绝经综合征。证属肝血亏虚、心神失养。治拟养血补肝,宁心安神,平调阴阳。方选用酸枣牡蛎汤。方药组成:炒酸枣仁10 g,川芎10 g,知母10 g,朱茯神3 g,黄芪20 g,煅牡蛎30 g(先煎),浮小麦10 g,钩藤10 g(后下),糯稻根10 g,麻黄根10 g,党参片20 g,珍珠母30 g(先煎),白术10 g,首乌藤10 g。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两次温服。
 
2020年11月28日二诊:月经尚未来潮,胸闷心慌较前缓解,仍时感烘热汗出,手足心汗出,心悸心烦,夜寐不宁,时有头痛,大便稀,舌质红,舌边有齿痕,脉弦细。处方守原方,临证加黄芩片10 g。14剂,嘱患者多外出活动,与他人积极交流,调节情绪。服药后无明显不适,月经仍未行。
 
2020年12月12日三诊:患者服药后诸症明显缓解,伴有腰膝酸软,无潮热汗出、胸闷心慌等不适,大便黏,舌红,苔白腻,有齿痕,脉弦细。二诊方中去浮小麦、糯稻根、麻黄根、黄芩,加麸炒薏苡仁20 g,黄柏、淫羊藿各10 g。14剂,煎服法基本同前。
 
服药14剂药后,患者腰膝酸软、寐差、大便黏等不适症状基本缓解。后守方14剂加以巩固,嘱患者调摄心情。6个月后随访,患者虽然月经仍未行,但已无明显不适症状。
 
按语:本案中患者正值“七七”之年,绝经之际,中医诊断为绝经综合征,证属肝血亏虚、心神失养。虽说彼时月经3个月未行,已是肾气不足、肾精亏虚之征,但根据患者平素多思、易郁、情志不舒的特点,考虑患者病机为肝气疏泄不畅,久而久之导致肝郁;肝气郁滞,郁而易化火,火热伤阴,以致阴阳失衡,阴虚生内热,症见烘热汗出;汗出过多,心阴受损,不能制约心阳,心阳浮越,故心烦失眠。烘热汗出、心烦失眠、胸闷心慌、焦虑不安等诸症皆由阴阳失调、肝郁心损所致。治疗需以养血补肝、宁心安神、平调阴阳为要。初诊拟疏肝养阴,佐以敛汗、安神,服药疗程较短,未见成效。二诊时,患者服药后大便稀,舌象稍有改变,均为脾虚湿阻的征象;肝气不畅,郁而化火,肝火乘脾,脾土虚弱不能健运水湿,二者相交而生湿热,故加黄芩以清热燥湿。此外,脾主升,肝主降,肝脾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在疏肝养阴、敛汗安神的同时,稍加清热燥湿之品,并配伍白术、党参以助脾运。阴得养,汗得敛,神得安,则肝平心安,诸症缓解。三诊时,患者出现腰膝酸软,临绝经之际,冲任空虚,肾精亏损,而“腰为肾之府”,肾虚不能濡养腰府,气化功能衰退而出现腰膝酸软,故去浮小麦、糯稻根、麻黄根、黄芩,加黄柏滋阴降火以清虚热,淫羊藿补肾壮阳,麸炒薏苡仁增强健脾祛湿之功。三诊守方14剂配合自我情绪调节,巩固疗效。
 
4 小结
本文从心、肝二脏与绝经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论述,指出肝血亏虚、心神失养、阴阳失衡是绝经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围绕其病机应用平调阴阳之法拟酸枣牡蛎汤调治。此外,临证中除需注意辨证分析外,应分清主次兼症,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兼顾次症,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及时调节情绪,做好心理疏导。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崔芳榕 李善霞 蒙艳村 黄孆婵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一篇:许润三治疗闭经经验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