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儿科>小儿疾病>正文

董氏金粟丹防治小儿高热惊厥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 指临床表现 为体温 >38. 4 ℃以上时突然出现的意识丧失、 两眼上 翻, 重者全身抽搐等惊厥状态。本病在国际上被定义 为伴随发热性疾患出现的惊厥, 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或急性电解质紊乱 [1 ] 。本病发病率国外报道为 5% [2 ] , 国内为 4% [3 ] , 且复发率高, 反复发作有可能造 成一定程度的脑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 故防治该病是 相当重要的。就发病年龄来讲, 1 ~4 岁最多, 7 岁以上 逐渐减少, 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此多由于小儿体质 脆弱, 不胜高热。临床将其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和复 杂性高热惊厥, 尤以复杂性高热惊厥危害较为严重, 可 反复发作及危害生命 [4 ] 。

1 病因病机

1. 1 内因 从内因来讲, 小儿禀赋纯阳, 肝常有余, 易 感外邪侵袭, 气候寒热变化, 均会导致外邪化风化热。 著名医家喻嘉言有云 : “小儿初生, 阴气未足, 性禀纯 阳。 ” 身内易致生热, 热盛则生风生痰, 痰再生热, 热再 生风, 风则生惊。

1. 2 外因 外因而言, 宿食、 痰饮、 肝风妄动, 均会引 起惊厥, 小儿消化及呼吸系统娇嫩, 喂养失当造成积 食、 郁积化火, 外感风邪寒邪, 伤肺生痰, 痰火上扰, 阻 于窍络而致惊厥 。《太平圣惠方》 有云 : “小儿急惊者, 使乳哺不调, 脏腑壅滞, 内有积热, 为风邪所伤, 入舍于 心所致。 ”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认为 : “若壮热不歇, 则 变为惊, 极重者, 亦变痫也。 ” 故小儿腠理不密, 易于感 冒, 体脆神怯, 不耐外感壮热, 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发育 不全, 抗力薄弱, 感染外邪后因一时的高热波动, 引起 保护性抑制作用, 形成惊厥。

目前西医对防治小儿高热惊厥尚缺少行之有效的 治疗手段, 常用的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副作用 较大, 可能引起肝脏损害等不良反应 [5 ] , 有一定的局限 性。从中医的角度, 多数学者认为惊厥属于中医学“急 惊风” 范畴, 据中医理论, 早在 《诸病源候论》 中就提到: “小儿惊者, 由血气不和, 热实在内, 心神不定, 所以 发厥。 ”

2 方药解析

全国名老中医、 儿科泰斗董廷瑶教授行医 70 余 载, 在诊治小儿常见病和疑难杂症上自成规律, 形成董 氏儿科独特的学术理论, 以临床疗效显著誉满全国。 早在 70 年代初, 董师就运用金粟丹来治疗, 此为董师 极为常用的一方良药。金粟丹出自《幼幼集成》 , 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幼科医家陈飞霞所创, 陈氏对金粟 丹一药主治, 记为 “此丸专能疏风化痰, 降火降气, 并治 咳嗽上气, 喘急不定, 嗽声不转, 眼翻手搐” , 自誉“凡诸 家截风定搐之方, 皆不及此方之圣” 。进一步还指出, 若有小儿发热 , “前医用药不当, 误而致搐, 昏沉不醒, 用此丸一服即痊” 。董师多年采用该方作为治疗小儿 发热性惊厥的防治专方。

本丹之处方组成为: 制胆南星 60 g, 明天麻( 姜汁 炒) 60 g, 乳香( 去油) 60 g, 代赭石( 煅、 水飞) 30 g, 全蝎 ( 去尾足, 以汤泡去盐, 泥晒干, 炒研用) 30 g, 麝香 6 g, 白附子( 土炒) 30 g, 冰片18 g, 白僵蚕( 炒) 30 g, 金箔为 衣。上药共研细末, 水泛为丸。

董师分析该药组成: 方中胆南星主治中风痰厥、 小 儿惊风, 性燥烈而逐风痰; 僵蚕善治中风失音、 小儿惊 痫, 化风痰, 止惊搐, 开壅结而通经络; 白附子消痰祛 湿、 通络开窍; 三药为主, 善治风痰、 通络开结。天麻为 肝经气分药, 用于风虚眩晕等症; 全蝎可治小儿惊风惊 痫; 代赭石熄风镇惊、 清热降逆; 三药专攻熄风定惊。 再佐以乳香、 麝香、 冰片辟邪通络; 金箔重镇安神。综 上诸药合用, 熄风豁痰、 镇惊通窍, 对小儿发热时邪热 客居, 引动风痰之惊搐昏厥有独到的功效。

董师数十年来将该方加工成丸, 30 g 一料分 20 天 开水化服, 连服三四料, 疗效颇佳。近年来, 随着医疗 水平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 师从董老四十余年的倪 菊秀医师在跟随董老学习的长期研究中将其与现今的 诊疗形势结合改制成“董氏金粟丹” , 在原方基础上加 减而成, 组成为: 胆南星 3 g, 煅代赭石 1. 5 g, 姜汁白附 子 1. 5 g, 僵蚕 3 g, 姜汁天麻 3 g, 全蝎 0. 9 g, 乳香 3 g, 羚羊角粉 0. 06 g, 蝉衣 1. 5 g, 石菖蒲 1. 5 g, 龙齿 6 g。 此为 1 天量, 其中羚羊角粉的加入尤为亮点, 羚羊角性 咸寒、 无毒, 平肝、 辟恶解毒, 清热定惊, 治子痫痉疾, 又 能降寒热及伤寒伏热。经酸水解, 其含多种氨基酸, 此 类氨基酸成分具有一定的解热、 抗惊厥和镇静的作用; 蝉衣性甘寒, 归肺肝经, 散风除热, 解痉, 对惊风抽搐有 一定功效; 石菖蒲的药理作用主要是中枢镇静抗惊作 用, 开窍化痰, 在安神定志丸中石菖蒲配伍龙齿能够安 神定志, 对小儿热象的癫痫、 癫狂有明显的功效。

3 炮制方法及用法

炮制方法: 上药碾粉制成丸剂, 如梧桐籽大小。 服用方法: 30 g 为 1 个疗程, 分成 20 天服用, 惊厥 发作几次, 服用几个疗程。我科自去年起收集 60 例有 高热惊厥史半年以上最少发作两次以上的病例, 高热 惊厥后脑电图为无病理波出现, 年龄在 6 个月 ~ 5 岁 间, 于是服用董氏金粟丹治疗。最后观察综合疗效, 48 例患者在疗程结束后观察半年, 遇发热未有惊厥发 作, 惊厥次数比治疗前有所减少。

4 验案举隅

案 1 钱某, 男, 26 个月。初诊日期: 2015 年 9 月 30 日。

患儿发热至 39. 8 ℃, 曾反复高热惊厥两次。此次 发作, 两眼上翻, 呼之不应, 四肢抽搐 1 min, 脑电图显 示无异常。面色潮红, 乳蛾红肿, 咳嗽痰少; 舌质红, 脉 浮滑数。

诊断: 高热惊厥; 辨证: 风邪犯肺, 热扰清窍; 治法: 疏风解表, 清热开窍。

处方: 金银花 9 g, 连翘9 g, 桑叶9 g, 钩藤9 g, 香豆 豉 9 g, 牛蒡子 9 g, 杏仁 9 g, 浙贝母 9 g, 蝉衣 3 g, 生甘 草 3 g, 薄荷 3 g, 芦根 15 g。3 剂。再同时服用加味金 粟丹 90 g, 分 60 天化服。

患儿 60 天后上呼吸道感染复诊, 发热为主, 热度 38. 6 ℃, 未有惊厥。之后随访 1 年, 未再有发作。 案 2 曾某, 女, 38 个月。初诊日期: 2015 年 8 月 25 日。

患儿曾高热惊厥 4 次, 高热 39. 8 ℃, 发作时牙关 紧咬, 两目上窜, 手足抽搐, 时长持续 3 min, 脑电图检 查正常。作抗惊厥急性对症处理后, 热度未清, 仍处于 39 ℃上下。伴有咳嗽、 喉间痰鸣, 气急喘息; 舌红、 苔黄 腻, 脉浮数。

诊断: 高热惊厥; 辨证: 痰热壅盛, 痰蒙清窍; 治法: 清热豁痰, 通络镇惊。

处方: 金银花 9 g, 连翘9 g, 钩藤9 g, 香豆豉9 g, 黄 芩 9 g, 杏仁 9 g, 淡竹叶 9 g, 石膏 24 g, 麻黄 3 g, 甘草 3 g, 竹茹 6 g, 胆南星 6 g。同时开始服用金粟丹 150 g, 分 100 天化服。

后于 2015 年 10 月外感高热复发, 再次就诊, 辨证 服用中药缓解症状后, 续服董氏金粟丹。之后每月随 访, 适当佐以清热解毒、 健脾和胃之调理方同服, 后未 再有惊厥发作。

5 讨论和体会

高热惊厥起病迅速, 虽预后良好, 但易复发, 转变 为癫痫的可能性高, 会严重影响小儿日后的生长发 育 [6 ] 。故如何预防而不仅仅是治疗高热惊厥的复发, 减少发作的次数才是最主要的研究目的。 小儿肺脾不足, 脏腑娇嫩, 肝常有余, 纯阳体质, 易 受痰、 食、 瘀等外邪感染而发作惊厥 [7 ] 。加味金粟丹方 中, 胆南星、 僵蚕、 白附子豁痰定惊、 通络开结; 天麻、 全 蝎、 代赭石平肝熄风; 乳香、 麝香、 冰片通络开窍; 石菖 蒲、 龙齿、 羚羊角平肝、 重镇安神。以上配伍, 体现了清肝泻火、 化痰熄风醒神、 滋阴补肾的功效, 疗效显著。 钱乙于 《小儿药证直诀》 中指出 : “小儿五脏六腑, 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 ” 小儿生理特点就是“脾常不足, 肺肾常虚” , 中医强调肺脾同治, 脾胃为后天之本, 生化 之源, 五行中脾为肺之母, 脾不足, 肺无生化之源 。“邪 之所凑, 其气必虚” , 外邪最易犯肺导致高热以及热性 惊厥, 所以治疗惊厥的后期调理是相当重要的, 健脾益 肾, 标本兼治, 提高本身体质后, 才能从根本来预防惊 厥的复发 [8 ] 。 由于高热惊厥在发作形式上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故必须根据惊厥的严重程度、 神经系统的体征等, 区分 单纯高热惊厥和复杂性高热惊厥, 还应特别注意与引 起惊厥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如脑炎、 脑膜炎、 缺氧后遗 症及癫痫等。故对每个高热惊厥的患儿做脑电图的检 查是必要的。

董师运用金粟丹治疗高热惊厥有着极其独特的一 面, 再经过倪菊秀医师的改良继承, 使其发挥了特殊的 光彩。在扎扎实实地发扬中医的传统特色之外, 我们 要将老一辈医家的宝贵经验传承下来, 发扬光大, 发挥 中医药区别于西医的强项, 造福更多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王慕逊. 儿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406
[2] 刘玲, 陈燕惠, 陈达光, 高热惊厥的研究进展[J]. 福建医科大学学 报, 2003, 37( 4) : 458-460.
[3] 张欣. 94 例热厥复发因素的探讨[J]. 临床儿科杂志, 1996, 2 ( 10) : 133
[4] 杨晓光, 赵智, 韩垒, 小儿高热惊厥防治进展[J]. 临床荟萃, 2004, 19( 8) : 437
[5] 董幼祺, 董继业. 中药防治小儿高热惊厥反复发作[J]. 中华中医药 杂志, 2010, 21( 5) : 1599-1600.
[6] 王红梅. 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及防治复发的体会[J]. 中华现代临 床医学杂志, 2007, 5( 4) : 340.
[7] 董幼祺, 董继业, 郑含笑. 固本防惊汤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疗 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 3) : 766-768.
[8] 邵新华, 吴洁, 鲍克容. 168 例高热惊厥患儿的转归及预后分析 [J]. 海南医学, 2004, 15( 10) : 91-92.

【作者】 许莉; 倪菊秀;

上一篇:宣桂琪从食积论治小儿疾病经验

下一篇:水痘的病因与症状 水痘重食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