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儿科>小儿疾病>正文

宣桂琪从食积论治小儿疾病经验

宣桂琪 ( 1942—) ,男,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 导师、主任中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 承工作指导老师 , “宣氏儿科”第三代嫡系传人,第一批 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杭州 “宣氏儿科”流派 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50 余 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学严谨,不断创新,对儿科疾 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儿饮食不节、嗜 食肥甘及不健康食品导致食积成为常见现象 。《景 岳全书·小儿则》云 : “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 寒,则内伤饮食” ,提出了饮食损伤是儿科疾病发 病的重要原因。小儿食积又称积食、积滞,是小儿 临床常见病之一。早在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小 儿杂病诸候》中就有关于食积的记载,列有 “宿 食不消候” “伤饱候” 。宣桂琪教授认为,小儿食 积与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及其预后转归有着密切关 系,重视食积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疾病的临床疗 效。现结合验案将宣老师从食积论治小儿疾病的经 验总结如下。

1 清热消积治疗烂乳蛾

叶天士 《临证医案指南·幼科要略》曰 : “襁 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小儿素体多 为肺胃蕴热,若复感风热,邪热壅肺,肺胃有热, 热气上冲肺胃之门户,则成乳蛾。饮食不节,食滞 中焦,郁而化热,郁火内生,挟热毒上攻咽喉,灼 腐肌膜,溃烂化脓,易成烂乳蛾。宣老师认为,烂 乳蛾乃无形之热与有形之积胶滞,形成伏热郁火充 斥三焦,伏热上冲与邪热相搏于咽,咽腐肉烂而成。 挟有食积之烂乳蛾在治疗时往往邪热难解,伏 火难清,宣老师提出,治疗当在表里双解的同时, 消食导滞,治以清热解毒、消积化滞,常用凉膈散 合保和丸,并加用藿香、薄荷等芳香醒脾、疏散伏 火之品,以助伏热郁火外达,才能使食积得消,邪 热得清。对于过敏体质及易感儿挟有食积者,乳蛾 痊愈后容易伏火不清,以致稍受外邪或疲劳后即反 复发作,宣老师强调在养阴清热、利咽散结的同时 佐以消食散结,可明显减少乳蛾的复发。

验案1: 患儿,男,6 岁。2013 年3 月26 日初 诊。主诉: 发热 2 日,体温 38 ~ 39. 5℃,咽红肿 痛。刻诊: 两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见脓性渗出物。 稍有咳嗽,口干而渴,汗出不畅,纳食欠佳,口气 秽臭,大便干结 2 日未解,平素喜荤少素,舌质 红,苔黄腻,脉浮数。诊断: 烂乳蛾,证属热毒挟 滞。治拟清热解毒,佐以消积化滞。处方: 焦栀子 5g,鲜芦根 30g,连翘 6g,牛蒡子 5g,薄荷 5g, 玄参 6g,山豆根 5g,射干 3g,金银花 10g,藿香 3g,人中白 5g,炒莱菔子 6g,鸡内金 10g,净山 楂 6g,炒枳壳 6g,甘草 3g。每日 1 剂,水煎服。 服药 3 剂后,身热退,咽红而肿,扁桃体渗出已 消,胃纳仍差,大便已解,舌红、苔转薄,脉滑 数,再拟清热利咽,养阴和中。处方: 焦栀子 5g, 鲜芦根 20g,连翘 6g,玄参 6g,射干 3g,牛蒡子 5g,北沙参 6g,麦冬 6g,生地黄 10g,淡竹叶 6g,炒莱菔子 6g,鸡内金 10g,净山楂 6g,郁金 6g。每日 1 剂,水煎服,调理 4 天而愈。

按语: 化脓性扁桃体炎属中医学 “烂乳蛾”范畴,多见于内有蕴热之人,复感温毒时邪,二热 相搏于咽喉,以致血腐肉烂,发为本病。本例患儿 平素多荤少素,饮食不节,易致食积,郁火内生, 故治疗在表里双解的基础上佐以消食导滞。方中鲜 芦根、连翘、牛蒡子、薄荷疏风解表清热,焦栀 子、玄参、山豆根、射干、金银花清热解毒利咽, 炒莱菔子、鸡内金、净山楂消食导滞,藿香、炒枳 壳理气助邪外出。3 剂后便解热退,扁桃体表面分 泌物渐消。原方酌减清热苦寒之品,加沙参、麦 冬、生地黄以养阴清热,继以炒莱菔子、鸡内金、 山楂消食助运,以防乳蛾反复发作。

2 消滞化痰治疗哮喘

《素问·咳论》云 :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 独肺也。 ”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功能 薄弱,易为饮食所伤,且饮食不知自节,恣食生冷 肥甘及难以消化之品,均可损伤脾胃,极易致饮食 停滞,积而不消而成食积。形成食积后脾失健运, 水谷不能运化为精微反酿成痰浊,上贮于肺; 或食 积日久化热,灼津为痰,上犯于肺,痰热蕴肺,若 遇外感引动,则阻塞气道,肺气不利,肃降失司, 乃致咳嗽喘促。

《幼幼集成·哮喘证治》曰 : “因宿食而得者, 必痰涎壅盛,喘息有声。 ”宣老师认为,由食积引 起的小儿咳喘常见痰涎壅盛、痰量较多、色黄质 稠,且咳喘易反复迁延难愈,每因伤食后咳喘发作 或加剧。多因过食膏粱厚味,食积内滞,脾失健 运,生痰生热,痰热壅肺,气机壅塞发为哮喘 [1 ] , 正如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所云 : “食积生 痰热熏蒸,气促痰壅咳嗽频。 ”临床上常可见有腹 胀纳呆,嗳腐口臭,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或便秘, 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等。治拟消食化积、化痰 平喘,常用保和丸合麻杏石甘汤、苏葶丸。只有消 除食积,痰热才能得以清化,咳喘反复迁延才能得 以控制。

验案 2: 患儿,男,7 岁。2013 年 4 月 2 日初 诊。主诉: 哮喘 3 年余,伴咳嗽 2 周。刻诊: 咳嗽 气喘,喉间痰鸣,痰出黄稠,两肺听诊闻及哮鸣 音,鼻塞流浊涕,咽红而肿,纳食尚佳,喜荤少 素,爱食甜腻之品,晨起口臭,大便干燥,两三日 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 哮喘 发作期,证属痰热食滞。治拟清肺化痰,降气平 喘,佐以消积调中。处方: 炙麻黄 3g,苦杏仁 6g,生石膏 15g,炒紫苏子 5g,炒葶苈子 5g,炒 莱菔子 6g,射干 3g,地龙 6g,款冬花 6g,竹沥 半夏 6g,鱼腥草 10g,鸡内金 10g,净山楂 9g, 炒枳壳 6g。每日 1 剂,水煎服。服药 5 剂后,气 喘渐平,咳嗽减轻,鼻塞涕少,咽红肿好转,口臭 已消,大便转调,苔黄腻渐化。再拟清肺化痰,和 中运脾。处方: 桑白皮 9g,苦杏仁 6g,浙贝母 6g,鲜芦根 20g,竹沥半夏 6g,茯苓 12g,陈皮 6g,炒莱菔子 6g,地龙 6g,款冬花 6g,鸡内金 6g,净山楂 9g,黄芩 6g。每日 1 剂,水煎服。治 疗 7 日后咳喘缓解,续以健脾化痰、助运调中,再 以二陈汤加味治疗 2 周调理善后,并嘱饮食清淡忌 食甜腻、油炸、辛辣之品,以防食积反复诱发哮喘。

按语: 本例患儿哮喘反复发作,平素喜荤少 素,爱食甜腻之品,有睡前夜宵嗜好,晨起口臭明 显。究其哮喘发作与过食肥甘,食积内滞,痰热内 生,肺气壅塞有关,故治疗拟消食化积,化痰平 喘。方中炙麻黄、苦杏仁、炙苏子、炒葶苈子、射 干、地龙宣肺化痰、解痉平喘,生石膏、鱼腥草、 款冬花清热泄肺化痰,竹沥半夏、炒枳壳健脾理气 化痰,炒莱菔子、鸡内金、净山楂消食导滞。服药 5 剂后咳喘渐平,诸症好转。原方酌减降气平喘之 品,加桑白皮、黄芩、浙贝母、鲜芦根以清肺化 痰,茯苓、陈皮以助健脾化痰之力。并嘱患儿改变 夜宵习惯,饮食清淡,以防食积反复诱发哮喘。

3 消积平肝治疗抽动症

《普济方·婴孩一切痫门·风痫》云 : “食痫, 因乳食过多,伤动脾与胃,或食停中脘,内生痰 热,气逆上冲,为之者曰食痫。 ”由于小儿脾常不 足,运化功能较弱,饮食不知自节,或过食辛辣、 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食停中脘,内生痰热,积 痰内伏,生热动风,气逆上冲,蒙蔽清窍,或痰气 阻于经络导致气滞痰凝血瘀,均可发为抽动。 临床上部分多发性抽动症患儿面色黝黑,形体 肥胖或消瘦,注意力不集中,时有脘腹作痛,长期 用药后有所好转,但始终不能治愈。宣老师认为, 这些患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与存在食积内滞有关。 食积、痰滞、血瘀不仅是本病的发病原因,更是影 响疾病发展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2 ] 。因为一方面食 积日久伤脾,脾虚失运,痰浊内生,痰阻清窍,脉 络瘀滞,或为土虚木乘,肝木亢盛,引动内风可导 致抽动发生; 另一方面食积于内,有形之积可致气 行不畅,气机失利,而使邪去难尽,以致抽动难 愈,症状此起彼伏,影响预后。治拟消食化滞,平肝熄风,常用保和丸合自拟抽动方。治疗从过食导 致气滞、痰瘀着手,使气滞得畅、痰瘀得消,才能 使肝风得以平熄,抽动得以缓解。

部分多食肥胖的难治性抽动症患儿,宣老师认 为更应从食积论治。因多食肥胖易使食积化湿、化 痰,痰湿内阻日久可致气滞血瘀,症兼体态肥胖, 面色黝黑,多见高血脂、脂肪肝,经多种方法治疗 难以见效,只有饮食清淡,在治疗上加用二陈汤、 净山楂、茵陈等以消食化痰、理气消瘀,才能取得 疗效。临床上本症日久也可出现舌淡嫩、苔薄之 象,此为痰食内滞以致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之 故,必要时可加用当归、黄芪益气养血以行血生 血,从而使抽动症肥胖患儿得以治愈。

验案 3: 患儿,男,11 岁。2013 年 3 月 19 日 初诊。主诉: 多发性抽动症 3 年余。抽动症状反复 发作,近来患儿摇头、耸肩、吸鼻频率增加,自觉 咽喉部不适而频频出现清嗓,注意力不集中,胃纳 佳,多食肥肉,平时喜食巧克力及油炸食品。刻 诊: 形体偏瘦,面色黧黑,大便偏干,舌质红、苔 薄黄腻,脉弦数。诊断: 多发性抽动症,证属痰滞 食积。治拟消食化痰,平肝熄风。处方: 白芍 6g, 龙齿 10g,石决明 10g,茯苓 10g,天麻 5g,地龙 10g,全蝎 3g,郁金 5g,石菖蒲 5g,板蓝根 10g, 金银花 10g,葛根 10g,制胆南星 5g,鸡内金 10g,麦芽 9g,净山楂 10g,当归 5g。每日 1 剂, 水煎服。服 7 剂后,患儿清嗓减少,摇头、耸肩、 吸鼻频率降低,注意力仍不集中。拟原法续进,去 板蓝根、金银花,加钩藤 10g,射干 3g,紫草 5g。 每日 1 剂,水煎服。并嘱患儿饮食清淡,忌食巧克 力及油炸、香辣、腌熏之品,3 周后患儿摇头、耸 肩、吸鼻、清嗓等明显好转,能安静就坐。再经三 甲复脉汤加减滋阴益肾,养血柔肝调理3 周而稳定。 按语: 本例患儿多发性抽动症史 3 年余,平时 胃纳佳,多食肥肉,喜食巧克力及油炸食品,容易 导致食积化湿、化痰,痰湿内阻而致气滞血瘀,故 治疗从过食导致气滞、痰瘀着手,拟消食化痰,平 肝熄风为先。方中白芍、龙齿、石决明、天麻、葛 根养阴平肝祛风,地龙、全蝎搜风解痉,郁金、石 菖蒲理气开窍,板蓝根、金银花清热解毒,制胆南 星涤痰开窍,当归活血化瘀,生麦芽、鸡内金、净 山楂消积化滞。服药 1 周后,诸症好转。原方酌减 清热解毒之品,加钩藤、射干、紫草以助平肝熄 风、利咽活血之功。治疗 3 周后以滋阴益肾、养血 柔肝调理,并嘱患儿改变饮食习惯,尽量清淡饮 食,病情好转渐趋稳定。

4 消食化湿治疗胃脘痛

《幼科发挥·脾所生病》云 : “小儿腹痛,属 食积者多。食积之痛,属寒者多。饮食下咽之后, 肠胃之阳,不能行其变化转输之令,使谷肉果菜之 物,留恋肠胃之中,故随其所在之处,而作痛 也。 ”小儿稚阴稚阳,形气未充,脾胃娇嫩,易伤 于饮食。宣老师认为,小儿食积最易损伤脾胃之 气,脾胃虚弱又易形成食积,如此周而复始,导致 食积日久,脾失健运,化生湿热; 或久服生冷,伤 胃不化,寒食化湿,湿久生热,湿热内蕴,影响气 机,均可导致脾胃纳运失常,气机升降受阻,而成 胃脘痛。

由于当今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许多小儿进食物 品的热量过高及蛋白过多,喜食香炸甜腻之品,过 量高热量食物超出其运化能力,使脾胃运化失司, 阻于中焦,生热助湿,湿热互结致胃之脉络闭塞不 通而胃脘作痛反复不愈。临床上常见患儿脘腹胀 满,口气秽臭,时有干呕、泛酸,舌质淡红,苔厚 腻,脉弦滑等。宣老师认为,食积所致胃脘痛,治 疗当注重消积化滞,调畅气机,治拟消积导滞,理 气化湿,常用保和丸合平胃散。使食积得消,气机 复畅,才能使脾胃运化得健,胃脘疼痛得缓。 验案 4: 患儿,男,5 岁。2013 月 4 月 9 日初 诊。主诉: 间断胃脘疼痛 1 年余,加重 1 周。胃脘 疼痛以饱餐后明显,伴恶心呕吐,吐出为胃内容 物,平时喜食冷饮及甜腻之品。夜寐欠宁,哭吵不 安,时有磨牙,晨起口臭,纳食呆滞,大便时干时 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诊断: 胃脘痛, 证属湿热食滞。治拟清热化湿,消积和中。处方: 黄芩 3g,姜半夏 6g,蒲公英 10g,麸炒苍术 3g, 陈皮 3g,厚朴 3g,炒山楂 6g,鸡内金 6g,醋延 胡索 5g,制香附 5g,姜竹茹 3g,紫苏梗 5g,茯 苓 10g。每日 1 剂,水煎服。服药 7 剂后,脘腹疼 痛减轻,恶心呕吐已止,夜寐转宁,偶有磨牙,口 臭已消,纳食略增,苔腻渐化,舌质淡红、苔薄 白,脉细。再拟健脾化湿,理气和中,去姜竹茹、 蒲公英,加炒麦芽 10g,治疗 1 周胃脘疼痛已除, 纳便转调,续以益气健脾、和中助运调理2 周而愈。 按语: 本例患儿为湿热食滞之胃脘痛,平时喜 食生冷甜腻之品,易使脾胃运化失司,生热助湿, 湿热互结致胃络闭塞不通,故治疗以清热化湿、消 积和中为主。方中黄芩、蒲公英、姜半夏、姜竹茹 清热化湿、降逆和中,苍术、厚朴、陈皮、茯苓运 脾化湿,延胡索、制香附、紫苏梗理气和中,炒山楂、鸡内金消积和中。服药 1 周后诸症好转,原方 酌减清热降逆之品,加炒麦芽以消食助运,1 周后 诸症渐平,再以五味异功散加味益气健脾、和中助 运调理 2 周后痊愈。

5 结语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 未壮,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物质需求对于薄 弱的脾胃运化功能而言相对较大,因此,小儿脾胃 容易受损,脾胃损伤引起疾病也最为常见,且反复 迁延难愈。治疗小儿疾病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时时 顾护脾胃之本 [3 ] 。李东垣 《脾胃论》云 : “内伤脾 胃,百病由生” ,指出了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损 伤可以导致许多疾病的产生; 还指出 “脾胃一伤, 五乱互作” ,表明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因此,宣老师认为,食积不但可引起 脾胃系统疾病,宿食也可导致呼吸系统、神经系统 等其他系统的疾病。挟有食积的疾病不但治疗要注 重消积导滞、健运脾胃,平时患儿尚需注意饮食调 养,当节制饮食,忌食冷饮、油炸食品,荤素菜肴 需均衡,少食甜腻之品。需注重顾护脾胃运化功 能,消积化滞去除病因后,还应保持脾胃调养得 当,以防积食反复而致疾病复发迁延。

参考文献

[ 1] 宣晓波, 宣桂琪. 宣桂琪主任辨治小儿哮喘与提高疗效 的思路[ J] .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7( 7) :851- 853.
[ 2] 施亚男, 宣桂琪. 宣桂琪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 49( 2) : 19- 20.
[ 3] 陈华. 浅谈经方在小儿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 J] . 中国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 6( 6) : 485- 487.

【作者】 陈华; 李岚; 宣桂琪;

上一篇: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学术思想及技法特色介绍

下一篇:董氏金粟丹防治小儿高热惊厥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