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某,男,22岁,广东增城人,农民。
患者咽痛9个多月,颜面浮肿及双下肢浮肿3个多月,于1987年9月18日入我院内科住院,诊为慢性肾炎,慢性咽炎,慢性表浅性胃炎,住内科期间使用大剂量激素(强的松 60mg/日,一次服),治疗无效,于1987年11月4日经中医会诊后同意转入中医科继续治疗,转科时,主要症状有:咽痛,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神疲体倦,全身消瘦,口苦口臭,常觉上腹部(心下)有异物顶住,胀满难受,胃纳不好,常有嗳气恶心,尿量少,大便干,舌红苔黄干,有时见苔白厚干,脉弦滑略数,实验室有关检查如下:肝功正常,HBsAg阳性;B超提示:①脾脏肿大,未见占位性变,②胆囊壁致密光团,拟乳头状病与小结石鉴别,③双肾正常;肾扫描符合急性肾炎曲线;尿常规:蛋白++++,红细胞1~2,白细胞2~3,管型(一);24h蛋白尿定量1.42g%,总蛋白4.3g%,其中白蛋白2.4g%,中医辨证:水肿(肝胆郁热,化火伤阴,阴虚挟湿),治以疏肝理气利胆,清热养阴化湿,药物用自拟解毒化湿汤即肾炎五方加入疏肝利胆的中药配合,有:知母10g,黄柏10g,银花藤30g,生地15g,淮山15g,茯苓10g,茅根30g,大黄6g,厚朴10g,连翘15g,石斛10g,柴胡15g,白芍15g,内金10g,枳壳10g,板蓝根15g,浙贝10g,柿蒂6g,神曲12g,另令患者早晚服保和丸各一丸,板蓝根冲剂各一包,开水送服,双料喉风散(梅州药厂生产)喷喉,西药强的松大剂量治疗虽未获效,也没有突然停用,而采取逐渐减量的方法,至1987年12月 29日好转出院时,强的松用量为30mg/日,出院时浮肿消退,尿常规:蛋白+,余皆转阴,24h尿蛋白定量213mg%,出院后患者仍坚持门诊中医治疗,中药仍守上方加减,每日1剂,强的松从1988年6月后改为每日2.5mg,并服维生素C l00mg/次,每日3次、1989年1月10日前来复查;胆固醇145mg%,三酸甘油脂83mg%;尿素氮11.5mg%;肌酐1.05mg%,总蛋白6.6g%,其中白蛋白4.5g%,尿常规正常。
【组成】牛膝10g,车前子15~30g,熟附子10g,生地15g,白术10g,茯苓皮15g,淮山15g,泽泻10g,丹皮10g,山萸肉10g,桂枝6~10g,黄芪15~30g,蝉衣6g,柿蒂15g,金银花40g,连翘40g
【功效】温阳补肾,解毒利水。
【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充血,鼻腔干燥,咳嗽痰黄或鼻塞流涕;头面或(及)四肢浮肿,腰膝酸软,疲倦乏力,或腰以下冷,小便短少或小便量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薄黄干),或淡白有齿印。舌质亦可呈淡暗。脉细无力或弦细略数。
【组方原理】 慢性肾炎是一病因不同、病情复杂、病理变化多样的肾脏疾病。该病病程长、发展慢,最终肾小球毛细血管闭塞,出现肾功能衰竭。多数患者起病后即有倦怠、头痛、浮肿、血压升高、贫血等症候。少数患者起病急、浮肿、尿中出现大量蛋白尿,也有患者直到出现呕吐、出血等尿毒症表现方才就诊。中医属“水肿”、“头风”、“虚劳”、“腰痛”、“关格”等范畴。
慢性肾炎迁延日久,必及于肾。肾为水火之宅,内藏真阴真阳,为人体阴阳之本。《黄帝内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张景岳注云“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肾气不足为本,水肿为标。本方为济生肾气丸之加味方,肾气丸虽为阴阳并补,但实质还取意于阳生阴长。方中生地、山萸、山药补肾之阴,熟附子、桂枝温补阳气,泽泻、丹皮、茯苓泄肾浊,兼降相火,黄芪补气升清,对于慢性肾炎患者,沈师常重用黄芪,血浆蛋白皆有明显上升,蛋白尿也多数减少或消失,蝉蜕祛风宣肺,又能修复肾小球破损,有较好的消除蛋白尿作用,柿蒂入肾,温肾止遗尿,常以之治肾虚寒之遗尿证,屡收佳效;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以治其标。全方阴阳互求,水火同协,补中有动,温中有清,调节肾脏的自身功能,稳妥收效,堪称妙法。医者若能会意于此,临证自有准绳。
【加减运用】大便秘结者或尿素氮超过正常范围者,加大黄6g、厚朴9g;小便不利者,加白茅根30g;阴虚阳亢者加钩藤15g;血瘀明显者,加丹参15g,红花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