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属人与社会的失和谐状态。临床论治抑郁症,应根据病证类属及主证,选择相宜辨治法则,所谓各得其法为相宜,对抑郁症采用志意辨证是可能相宜的选择之一。
•抑郁症基本病机是神魂不足、意郁魄抑,治疗时应把握主证,辨别病理阶段、类属,其次结合兼证、发病经过,审证求因。治疗以论裁志意、补虚泻实、减轻抑郁发作为主。
抑郁障碍是一类具有发作性特点的精神疾病,其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伴有其他认知、生理以及行为改变。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类疾病中的主要亚型之一,特征为持续至少2周的发作,包括情绪、认知及自主神经系统显著的变化。全球约有3.22亿抑郁症患者,我国抑郁症患病率为6.8%,其中重度抑郁为3.4%,中国抑郁症患病率、发病率女性均高于男性,约为男性的2倍。
中医学无“抑郁症”病名,多将其归属于情志病范畴,临床症状与“郁证”“脏躁”“百合病”“卑惵”等病症相关。初期五志异常本证合证阶段,神魂不足,意郁魄抑;中后期病及形志兼证阶段,或肝郁魄抑,或心脾两虚、神意不足,或心肾阴虚、志不谐神。应分别辨病机、析主证、重舌脉,选择方药穴位,相宜施治。
病因病机
从抑郁症主要表现、伴随症状可以认为,抑郁症属人与社会的失和谐状态,而非外感病(人与自然界的失和谐状态)和内伤病(人自身的失和谐状态),临床论治抑郁症,应根据病证类属及主证,选择相宜辨治法则,所谓各得其法为相宜,对抑郁症采用志意辨证是可能相宜的选择之一。
本病隶属精神、志意、魂魄失调。初起为精神、意志、魂魄禀赋差异的本证,渐及五志异常合证阶段,神魂不足,意郁魄抑;中后期病及形志兼证阶段,或肝郁魄抑,或心脾两虚、神意不足,或心肾阴虚、志不谐神。若调治失宜,病涉脏腑气血,则心身共病。
情志失调,尤其青少年,形体旺盛,志控不足,受认知及排解能力限制,个体世界观可以直接决定其人生的发展,对多数事物有负面认知的消极者,在遇事上多会出现“忧”“悲”的情志,容易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造成抑郁情绪。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则为火郁;气滞血瘀则为血郁;谋虑不遂或忧思过度,久郁伤脾,脾失健运,食滞不消而蕴湿、生痰,化热等,则又可成为食郁、湿郁、痰郁、热郁。体质因素,志意差距,人性百态,受成长环境、性格禀赋等影响,心理强度及抗压程度不尽相同。意志坚强者,遇事不慌,神志不乱,心神稳定,病不得生;意志薄弱者,遇事不决,神志不安,心神慌乱病从其生。意志薄弱者难以承受较高的精神压力,压力过大时,神志就会慌乱失去规律,此时“忧”“悲”等情志乘虚而入,致使人表现出抑郁症状。少年儿童,少阳体质,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刺激,肝郁抑脾,饮食渐减,生化泛源,日久必气血不足,心脾失养;郁火暗耗营血,阴虚火旺,心病及肾,而致心肾阴虚。
综上所述,本病性质多属形神共病,临床过程往往以五志异常为先,渐及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及形体改变。病理阶段演变初起为魂魄、意志、精神本证、合证时,选用志意辨证,病及脏腑形体兼证,则脏腑气血津液辨证与志意辨证结合。
辨治要领
笔者从志意辨证角度分析,抑郁症的基本病机是神魂不足、意郁魄抑。
辨病机
神魂不足: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的生命活力,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狭义之神则是各类心理活动的总称。神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神为生命的萌芽,参与新陈代谢,具有统御精神动作行为的功能。“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神不足则无以控精驭气、调节心理活动。抑郁症患者呈现持续性心境低落,沉湎于忧郁情绪中无法自控、难以摆脱,甚则出现精力缺乏,均为神不足引起的外显症状。“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从魂魄辨证角度分析,魂魄具有先天性、内向性、本能性的特征,以自律性的生理功能、无意识的本能活动为主要内容,魂与怯勇、精神情绪调节有关。魂弱则精神、动作、行为,尤其思维、情感、评价与外界交流并反馈回机体的活动能力发用不力。抑郁症患者神魂俱不足,则表现为情绪低落,感情淡漠,思想消极,思维迟缓,且症状易反复发作。
意郁:“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是心意、意识,既与注意记忆思维和推测等心理活动有关,又是思虑、思维的体现,如“脾藏意”“脾在志为思”“脾为谏议之官”,《三因方》:“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者兼心之所为也。”同时意是心与身的媒介,心理过程转化为身体活动,须以意为之传送。意郁,肝气不疏,则出现心境抑郁、情绪不畅;脾气被郁,脾失健运,则有忧愁多思、食欲异常、便秘等症状。意郁则精神行为指向性、选择性以及注意、记忆、臆度推测的广度均受到抑制,典型表现为兴趣减退、思维迟缓、联想困难,认知过程改变表现为注意力难于持久和记忆困难。
魄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魂与魄共同组成中医学生命体动作行为的营镇装置,二者均为与生俱来,基于形气且与形体功能强弱有密切关系。相对而言,魄属阴神,属形体,“静以镇形谓之魄”,如“体魄”之说,是较低级的神经精神活动,如非条件反射动作、冷热痛痒等感知觉,魄抑则精神、动作、行为,尤其感觉、运动、反射等功能驭收不利,可见言语、动作减少,嗜睡、性欲减退等,抑郁症患者通过自杀意念或自伤行为,损伤形体,以解除魄抑。
析主证
抑郁症主症为心境低落、兴趣和愉悦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辨证围绕五志偏禀相对盛衰的神魂不足、意郁魄抑本证合证为主。
心境低落:心情、情绪抑郁,思想消极,精神衰弱,责之肝魂不足、脾意抑郁,依据魂证辨证,为思维、想象、评价、决断、情感与外界交流并反馈回机体的能力不足;心境低落呈持续性,沉湎于忧郁情绪中无法自控、难以摆脱,均为神不足,不能控精驭气,继而不能正常调节心理活动所引起的外显症状。
兴趣和愉悦感丧失:“意者,心之所发。”从志意论,志是人心之主,而意是欲有所为。意是以人的意念、欲望为基础的,如王夫之所言“己所不欲,意不自生”,抑郁症患者不仅对曾经感兴趣的事或物失去兴趣,还表现出对周遭事物普遍性兴趣减退,愉悦、欣快的情感体验减少甚至丧失,责之意欲被郁、不能发用。
精力不济或疲劳感:一方面,抑郁症患者精神不振,神疲困顿,同时精神集中力下降,注意力持久度降低,责之神气衰弱、心神不振、心脾两虚;另一方面若出现躯体乏力、常感疲劳、气短或动作迟缓,是因肺魄因神不足、意郁而被抑。抑郁症患者一般无定向及记忆智能障碍,故意无损、精无亏;无病理征及其他脑损害证据,故无精形经髓损害,结合“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医述·卷一》“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可知魄抑实则为魄以精养形的功能和魄协神驭气的作用被抑制,进而出现形气渐衰的外在表现。
重舌脉
抑郁症患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左关弦而不畅者,提示肝郁气滞;舌质红苔黄剥脱,脉左关弦数而躁者,提示肝郁化火;舌质淡、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双关沉细而弱者,常提示心脾两虚;舌质淡苔白,或滑腻或黄腻,左寸关脉弦细或弦滑,提示心虚胆怯,痰火内郁;舌淡红形小苔薄白或类剥,脉左尺沉弱或弦细者,提示肾精气虚;舌红少苔,脉左尺虚数或左寸细数者,提示心肾不交;舌淡白形胖或有齿痕苔润,脉右尺沉细或沉迟者,常提示肾阳虚;舌红形瘦苔少,脉左尺细而数者,常提示肾阴虚。左寸神脉弱,左关魂脉弱,右关意脉拘束,右寸魄脉小而不及,提示神魂不足、意郁魄抑。
治则治法
本病辨证,须把握患者主证,辨别病理阶段、类属,其次结合患者兼证、发病经过,审证求因。明辨志意魂魄精神何者失常,分清虚实,位在何脏,辨析气、血、阴、阳虚之所在;实证以气郁居多,可夹痰、化火。治疗大法则以论裁志意、补虚泻实、减轻抑郁发作为主。
选方用药
初期五志异常本证合证阶段:神魂不足、意郁魄抑:心境低落,情绪抑郁,思想消极,悲伤沮丧,持续且反复发作,伴有兴趣或愉悦感减退,甚则有自伤或自杀倾向。精力不济,神疲乏力,可兼见食欲异常,睡眠障碍,舌淡白形常偏小,苔白根略厚,脉左寸、关脉弱,右关脉拘束,右寸脉小而不及。治宜强神魂、舒意郁、解魄抑,方选强魂舒意散加减(苍术、巴戟天、黄芪、半夏、桂枝、当归等)。
中后期病及形志兼证阶段:①肝脾气滞、意郁魂弱:以“疏、行”为主,兼以调魂养魂。选择肝经气分药,切忌过燥生火。若抑郁,情绪低落,善怒易哭,郁郁寡欢,喜叹息者,可选用柴胡、枳壳、薄荷疏肝气,茯苓、木香、北沙参安肝魂、舒脾意;胸闷不舒,胁腹胀痛,选用佛手、郁金。②心脾两虚,神意不足:以“补、养”为先,兼以舒意养神。选择甘温之品。若抑郁反复发作,心悸怔忡,善悲欲哭,面色苍白无华,少动懒言,神思恍惚,疲倦乏力,不思饮食,便溏者,可选用白术、茯神、黄芪、当归、炙甘草补益心脾,柴胡、木香舒意,龙眼肉、远志、柏子仁养神安神;失眠多梦,加百合、炒枣仁安神魂。③肾阴虚弱,志不谐神:以“滋、潜”为要,兼以养精调神,选择滋肾潜收之剂。若抑郁日久,精神不振,善恐易惊,惊悸不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者,可选用生地黄、龟板、天冬、白芍、当归滋养肾阴。山萸肉、女贞子、麦冬养精,远志、柏子仁养神;心烦失眠,加莲子心、琥珀清心安神。④痰火内郁,神虚魂怯:则“养、化”结合,虚则补之,实则清化,兼以安养神魂。若抑郁善悲,心意烦乱,坐卧不安,梦中惊悸,自汗盗汗者,益气养心选择人参、地黄、五味子、甘草、大枣,化痰选择半夏、枳实、陈皮,佐以桑椹、茯神、桑白皮安神魂。⑤脾肾阳虚,志消意郁:重在“温、补”,兼以增志调意。柔剂阳药,热而不燥。若抑郁持续,意志消沉,思虑多疑,嗜卧肢凉、乏力,纳差、腹胀,溏泄,腰膝酸软,动则头晕头痛者,选择人参、山萸肉、苍术、白术、干姜、五味子温补脾肾,熟地黄、巴戟天、茯神、石菖蒲、远志增志调意。
穴位治疗
参考穴位可选神门、魂门、意舍、魄户。从病机考虑,治以补神门、魂门,分推意舍,推揉魄户。具体操作步骤:选用指揉法或掌揉法合左右旋转补泻法。补神门、魂门,拇指顺时针按揉;分推意舍,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腹,自意舍穴向两旁做分向推动;推揉魄户,沿着膀胱经方向上下拇指平推。每次15~20分钟,以达到强神魂、舒意郁、解魄抑的作用。(阎兆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