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心脏病>正文

试析王旭高从痰瘀论治心系病证

王旭高( 1798—1862) , 名泰林, 别字退思居士, 又 号九龙山人, 江苏无锡人, 清代著名医家。少时从其舅 父高锦庭习医, 精究医典, 心无旁鹜; 上追轩岐, 下迄明 清。其始为疡医, 后浸内科, 渐医名鹊起, 素以治肝三 十法盛誉医林。著述有 《王旭高医案 》 《西溪书屋夜话 录 》 《医学刍言 》 《医方证治汇编》 等。

王氏医案素有 “清华而不高深, 灵变而有规矩” 之 誉, 其辨治精详, 用药精准, 理法方药俱备。后学倘若 前后推究, 明其得失, 则必受益良多。王氏论病切实不 泛而不失灵机, 详考《王旭高医案》 , 王氏辨治心系病 证首重阴阳详审虚实, 继以痰瘀立法, 善循古方随证灵 变, 一加一减皆寓精义。故笔者结合《王旭高医案》 , 探析其辨治心系病证经验如下, 以窥王氏学术之一二。

1 心系病证痰瘀致病特点及其治法

心乃君主之官, 主血合脉, 在液为汗, 津血同源。 心阳和煦, 则血中津液, 气化流行, 随脉布散全身。若 心阳心气不足, 则鼓舞气化乏力, 血行不畅, 血中津液 不得流行输布, 水气弥漫留驻, 津液外渗而成痰成饮。 此仲师所谓 “血不利则为水” 。 诸阳皆受气于胸, 若邪气恋胸, 胸阳不振, 则津液 不布, 凝聚而为湿为痰。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皆可痹 阻心胸阳气, 令血气不畅, 致痰饮内停, 湿邪凝滞。或 因他脏痰浊因虚乘心, 以致痰浊凝滞, 痹阻心脉。心脉 既受痰湿之邪侵扰, 则气机郁滞, 血行瘀阻; 或邪扰神 舍, 心无所主, 致怔忡怵惕 [1 ] 。是故心阳痹阻, 不仅可 致血脉瘀滞, 亦会导致痰浊阻痹, 痰瘀胶结。 痰瘀同源而异物, 相互胶结, 互为因果。故治痰须 治瘀, 瘀去则痰自消; 治瘀须治痰, 痰去血则行, 临证两 者不可偏废。

2 从痰浊论治心系病证案

某, 肾中之元阳不足, 胆中之火用不宣。痰饮伏留 于心下, 故心胸如盆大一块, 常觉板痛, 背亦常寒。三 四年来每交于子后则气喘, 乃阳气当至而不至, 痰饮阻 遏, 阳微阴胜故也。天明则阳气张, 故喘平。至心悸咳 嗽, 易于惊恐, 属阴邪窃踞胸中为病。其常若伤风之状 者, 卫外之阳亦虚也。图治之法, 当祛寒饮而逐阴邪, 斡旋阳气, 如离照当空, 阴邪尽扫。用仲景苓桂术甘 汤, 先通其胸中之阳气, 再议。 茯苓( 细辛一分, 煎汁炒) , 冬术( 附子二分, 炒) , 党参( 姜汁炒) , 甘草( 麻黄一分炒) , 桂木, 半夏, 干姜 ( 五味子五粒, 炒) , 补骨脂( 青盐炒) , 紫石英, 陈皮, 胡 桃肉, 白蛳螺壳( 洗) [2 ]214 。 按 此案痰饮停滞心下, 胸阳不布, 清阳失旷, 故 可见 “心胸如盆大, 常觉板痛, 背亦常寒” 。因痰浊阻 肺, 肺失宣降, 故见咳嗽气喘; 水气上凌于心而现心悸; 胆者中正之官, 主决断, 胆火不宣则易于惊恐; 卫阳虚 则卫外失司, 故“常若伤风之状” 。王氏师法仲景, 拟 以苓桂术甘汤散寒通阳。药用党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益气健脾, 利水化饮以绝生痰之源, 兼以温药炒之强化 温运, 复用桂木、 干姜温经散寒温阳化饮, 以五味子炒 干姜防其温燥而兼有纳气平喘之功; 半夏、 陈皮燥湿化 痰, 行气消痞; 白蛳螺壳用以化伏痰, 消宿水; 胡桃肉、 紫石英、 补骨脂纳气兼以温肾。诸药合用, 阳气渐温, 脾肾得补, 痰饮得化。可见王氏用药灵活老成又精于 炮制, 温化痰饮不忘纳气治本, 足以鉴后学。

又贾某, 病已两月, 先呕而后咳, 多吐清涎, 口不 渴, 心胸痛而痞闷, 此痰饮停于心下也。虽微有寒热, 并非外感风邪。当从胸痹痰饮门中求之。

半夏, 茯苓, 瓜蒌皮, 橘红, 杏仁, 生姜。 渊按: 仲景治胸痹用蒌皮须同薤白, 治痰饮须同桂 枝, 否 则 不 效。盖 胸 脘 之 阳 不 化,饮 痹 皆 不 去 耳 [2 ]214 -215 。 按 此案痰饮停留胃脘, 胃失和降故呕; 痰浊停聚 于肺, 失于宣降, 咳而多吐清涎; 痰饮停留而口不渴; 痰 浊阻滞胸中, 胸阳不布, 大气不展, 是故心胸痛而痞闷。 诚如 《金匮要略》 言 : “膈上病痰, 满喘咳吐, 发则寒热,背痛腰疼, 目泣自出, 其人振振身瞤剧, 必有伏饮。 ” [3 ] 本案寒热不重, 并非表证, 故云 : “当从胸痹痰饮门中 求之” 。仲师言及 : “胸痹之病, 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 气, 寸口脉沉而迟, 关上小紧数, 栝楼薤白白酒汤主 之。 ” 又云 : “胸痹, 胸中气塞, 短气, 茯苓杏仁甘草汤主 之, 橘枳姜汤亦主之。 ” [3 ] 故于本案治当宽胸理气, 温化 痰饮。王氏拟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 枳姜汤加减。药用瓜蒌皮、 橘红、 半夏宽胸理气以化痰 饮; 杏仁止咳化痰; 茯苓健脾化痰以绝生痰之源; 生姜 走而不守, 温阳散饮。诸药合用, 胸痹之胸背痛、 喘息 咳唾、 短气等症状均为减轻。王氏用药精一不杂, 丝丝 入扣, 宽胸、 理气、 健脾、 温阳兼备, 最终痰饮得化, 胸阳 得布, 足证王氏学术精深。

3 从瘀血论治心系病证案

朱某, 久有伏梁痞痛呕酸之患, 是气血寒痰凝结 也。自遭惊恐奔波, 遂至脘腹气撑, 旁攻胁肋, 上至咽 嗌, 血随气而上溢, 甚至盈碗盈盆。两载以来, 屡发屡 止, 血虽时止, 而气之撑胀终未全平。近来发作, 不吐 酸水而但吐血, 想久伏之寒化而为热矣。立方当从气 血凝积二字推求, 备候商用。 郁金, 香附( 酒炒) , 丹参, 茯苓, 丹皮( 炒黑) , 苏 梗, 延胡索 ( 醋炒) , 韭菜根汁 ( 一杯酒, 冲) , 童便 ( 冲) , 鲜藕。 另: 用云南黑白棋子二枚, 研细末。用白蜜调, 徐 徐咽下。

复诊: 肝郁化火, 胃寒化热, 气满于腹, 上攻脘胁, 则血亦上出, 前方疏理气血之壅, 病情稍效。今以化肝 煎加减。盖肝胃之气, 必以下降为顺, 而瘀凝之血, 亦 以下行为安。气降而血不复升, 是知气降而火降, 瘀化 而血安, 必相须为用也。

郁金, 三棱( 醋炒) , 延胡索, 川贝, 青皮, 桃仁, 泽 泻, 焦山栀, 茯苓, 苏梗, 丝瓜络, 鲜藕, 鲜苎麻( 连根 叶) [2 ]168 -169 。 按 本案自脐上至心下素有痞块, 且伴疼痛、 呕酸 等症, 实为气滞瘀血寒痰相互凝结所致。心之积, 名曰 伏梁。其复遭惊恐, 以致气机逆乱, 血乘肝胃之逆气而 升, 故 “不吐酸水而但吐血” , 此 “久伏之寒化而为热” , 热伤血络也。如渊按 “血从惊恐而来, 所谓惊则气乱, 恐则气下。气乱血逆, 必然之理。 ” [2 ]168 -169 王氏识其病 机血气上逆, 郁热瘀阻。故治当行气逐瘀, 凉血止血。 药用香附、 郁金、 苏梗疏肝理气, 郁金兼以化瘀、 凉血; 丹皮、 丹参、 韭菜根汁、 童便、 鲜藕、 延胡索共奏活血化 瘀, 其中丹参、 丹皮、 鲜藕兼以清热凉血, 童便善滋阴降 火, 确为良药。韭菜根汁用以和胃止吐, 延胡索止痛化 瘀; 并以茯苓健脾化痰, 绝痰之源, 又蕴肝病实脾之意。 复用化肝煎为法疏解肝郁, 平逆降火。药用青皮、 延胡索、 郁金、 苏梗、 丝瓜络解其郁滞, 疏理壅蔽; 焦栀、 桃仁、 三棱、 鲜藕清热凉血逐瘀, 兼清气、 血两分之余 热。与初诊相较, 皆寓理气解郁、 活血凉血。所不同 者, 前方凭沉降之棋子平肝潜阳, 以求速效, 兼以清营 分之热; 而后方则去性沉之棋子, 用以川贝、 丝瓜络之 属降其冲逆之气, 化血气凝结之坚, 通痰凝瘀阻之络。 由是观之, 王氏洞察病机, 熟络药性, 理气疏肝以治瘀, 善用气机升降及络病理论指导临床。

4 从痰瘀互结论治心系病证案

孙某, 前年小产, 恶露数日即止, 因而腹中作痛结 块, 心神妄乱, 言语如癫。此谓血风病也。胞络下连血 海, 上系心包, 血凝动火, 火炽生风, 故见诸症。诊脉弦 搏, 肝阳有上亢之象, 防加吐血。为治之法, 当以化瘀 为先, 清火化痰为佐。 川贝, 赤苓, 丹参, 蒲黄炭, 五灵脂, 川连, 香附, 延 胡, 焦山栀, 茺蔚子。 另: 回生丹一粒, 开水化服 [2 ]270 -271 。 按 此案病在小产后 , “恶露数日即止” , 其必有 瘀血郁滞胞宫, 久则为干血, 凝滞成结, 拒按疼痛, 固定 不移, 当为癥积。又瘀阻日久, 郁热生风, 然《黄帝内 经·素问·评热病论》 言 : “胞脉者属心络于胞中。 ” [4 ] 故胞宫血脉, 上系心包, 病在冲任, 风热乘心, 侵扰心 神, 可见心神妄乱, 言语如癫。而风火为患煽动肝阳, 致脉弦有力。王氏假若肝火横逆犯胃, 则必灼伤胃络 见吐血之症, 故防其吐血。 瘀阻为患, 当以化瘀为先; 瘀郁为热, 法不离清火。 药用蒲黄炭, 味涩能收血, 与五灵脂相须, 共奏活血祛 瘀, 止痛散结, 兼用延胡索、 香附增其理气止痛之功; 焦 山栀、 丹参、 川连清心肝之壮火, 又可凉血安神。 案中言及 “化痰为佐” , 意在痰瘀并治, 化瘀活血 兼清化痰浊, 药用川贝、 赤苓化痰除湿泄热; 蒲黄、 茺蔚 子祛瘀活血利水。痰瘀同治则胶着得解, 血水同调, 痰 瘀悉除; 配以回生丹丸药缓投, 以期活血祛瘀, 攻补兼 施。

5 启示与思考

王旭高辨治心系病证立意精准执简御繁, 寻求实 用颇为灵活。辨证以痰瘀为枢纽, 兼顾寒热诸邪。论 治时从行气活血, 逐瘀化痰入手, 选用青陈皮、 郁金、 香 附、 柴胡、 苏梗、 川楝子等解郁疏肝, 气行痰化; 取当归、 丹参、 生地、 制首乌等以补养心血, 活血充脉; 活用桃 仁、 红花、 三棱、 莪术、 延胡索、 生蒲、 五灵脂、 丹皮等行 气逐瘀, 瘀去新生; 半夏、 瓜蒌、 菖蒲、 枳实、 丝瓜络、 天 竺黄、 蛳螺壳等化痰开胸, 通络开窍; 临证有化热之象 者多以芩、 连、 南星取效, 邪热清痞气除; 见痰瘀蒙蔽心 神, 王氏每以菖蒲、 胆星、 天竺黄、 远志、 丹参、 桃红、 童 便等取效。临证用药精炼, 直击要害, 非临证老到者不 能。痰瘀为患所致心系病证复杂多变, 或见痰浊瘀阻 蒙蔽心窍, 扰及心神; 或见郁闭化热, 入络伤阴; 或见癫 狂痴迷等各奇证怪病。王氏临证不拘成见, 以痰瘀实 邪立法, 用药精准, 入木中矢, 足为后学之指南。

参考文献

[ 1] 杨杏林. 治心悸当重痰瘀[J]. 中医文献杂志, 2006, 24( 3) : 38 - 39.
[ 2] 王旭高. 王旭高医案[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3] 张仲景. 金匮要略方论[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 4] 王冰, 注. 黄帝内经素问[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作者】 尹基龙; 杨涛; 徐征;

上一篇:冠心丹参滴丸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瘀证计分

下一篇:中医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难治性心力衰竭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