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延年益寿>健脾胃>正文

论“脾主五脏之气”

五脏之中, 脾属土居中, 脾运化水谷、 津液以灌溉 肝、 心、 肺、 肾四脏, 为滋养元气之本、 气机升降之枢;人 身五脏六腑非脾胃不养;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治脾胃 以安五脏;足见脾在五脏之中的核心地位。五脏之气 对引发和维续五脏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 《脾胃论·阴 阳寿夭论》 云 :“地气者, 人之脾胃也, 脾主五脏之气” 。 “脾主五脏之气” 反映脾对机体的整体与系统调控, 体 现以脾为核心的整体观和系统观。

1 “脾主五脏之气” 之哲学基础

河图、 洛书对中医脏象理论的形成影响颇深 [1 ] 。 河图、 洛书中的象数、 五行生克及易理均蕴含重视“中 土” 的思想。在河图、 洛书中, 河图左转表示五行相 生, 洛书右转表示五行相克, 二者均是不规则环形, 在 运转过程中绕弯而经中央的土, 这也表明土虽居中央, 但在五行相生相克中不可或缺 [2 ] 。河图、 洛书在解释 空间与时间概念时, 也突出在空间与时间范畴内物质 的相互作用及“土” 的核心地位 [3 ] 。河图、 洛书中将 “土” 置于枢机中央, 无论是 “五” 还是 “天五生土, 地十 成之” , 均将 “土” 置于中央而自旋的枢机地位。土居 中央, 包含土生万物的思想;突出五居中的动态平衡以 及中土对四方的主宰 [4 ] 。据 《尚书·洪范》 的 “土爰稼 穑 ” , 《悟真篇·十三》 提出的“四象五行皆藉土” “土 为万物之母” , 为后世提出“脾统四脏” “脾为后天之 本” 等奠定基础。

2 “脾主五脏之气” 之整体观

2. 1 生理观 《素问·玉机真藏论》 云 :“脾为孤藏, 中央土以灌四傍 ” , “脾者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 脏” ;杨上善注 :“脾者为土, 旺四季。脾行谷气, 以资 四脏” 。脾属土, 主万物之长养, 应长夏, 中和天地之 道, 以其位尊而称“孤脏” ;又脾脏与其余四脏不同, 肝、 心、 肺、 肾分居东南西北而主于春夏秋冬, 惟脾居中 央而不主时, 在四季的变换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此为中央土制约且涵盖其它四行。脾的功能以 “灌四 傍” 的方式得以延伸, 在空间上以五脏为核心, 远至四 肢, 外及腠理, 将人体官窍、 四肢百骸涵盖于内, 并营养 之, 时间上形成了脏气法时的规律 [5 ] 。《素问·经脉别 论》 云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以决死生。脾气散 精, 上归于肺……揆度以为常也。 ” 全面系统地描述了 水谷精气的输布过程, 明确指出脾胃在运化转输水谷 精微的枢纽功能及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

五脏气的升降运动, 发挥各自功能, 形成空间五脏 的特征, 肝升于左, 心旺于上, 肺降于右, 肾藏于下, 脾 居中央, 肝肾上升, 心肺下降, 形成了以脾为枢轴的五 脏之气运行规律。五脏气运行的实质是气以脾为枢纽 上交于心肺, 下归于肝肾, 维续五脏之气循环运转。脾 居中央, 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阳上升, 使肝肾之阴上 济心肺;胃阴下降, 使心肺之阳下和肝肾。机体以脾胃 为中心, 脾主五脏之气, 推动维续脏腑的正常功能, 是 维续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所在。脾主运化, 化生气、 血、 精、 液, 灌溉四旁, 内养五脏六腑, 外滋四肢百骸, 故 脾为五脏六腑之源, 生养五脏 。《难经·四十二难》 认 为 “脾主裹血, 温五脏 ” 。《金匮要略注》 云 :“五脏六腑 之血, 全赖脾气统摄” , 脾能够包裹血液使血循常道; 温养五脏六腑之血, 由脾所统。因此, 气血之源和脏腑 之本皆在脾 [6 ] 。

2. 2 发病观 脾胃内伤, 气血生化乏源, 气机升降失 常, 则内不足以维持生命活动, 外不足以抗御病邪, 则 引发各种疾病 。《脾胃论》 以脾胃虚损发病为理论中 心, 主气衰而客气旺, 心火衰微不生脾土和心火亢盛反 伤脾土而产生心之脾胃病;脾土累及肺金而所生受病 而产生肺之脾胃病;所胜妄行的肝木克伐脾土而产生 肝之脾胃病;所不胜乘之的肾水反侮脾土而产生肾之 脾胃病 [7 ] , 从脾胃内伤角度进行发挥, 阐释脾胃与其他 脏腑的病理关系。脾胃与五脏的病理关系和机理虽各 不相同, 但又有其共性特点, 基本病机为脾胃内伤, 总 的根源是脾胃功能失常使元气不足而丛生百病。 《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 曰 :“盖脾统四脏 ……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 四脏不能自生。 ” 突出脾 统四脏, 脾气充盛则四脏安, 脾气虚则病及四脏。脾统 四脏诠释了脾与其他四脏的密切联系与其核心地位: 其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濡养五脏六腑;其二, 脾胃为 气机升降之枢, 调节气机影响脏腑功能;其三, 调脾胃 可以安五脏 [8 ] 。

2. 3 治疗观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云 :“元气 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脾胃之气既伤……此诸 病之所由生也。 ” 脾胃健旺, 元气得以充盈而滋养全 身;若脾胃虚弱, 水谷精微不得化生元气, 脾胃运化清 浊升降逆乱, 无以维续心、 肝、 肺、 肾功能, 使得百病丛 生, 由此提出 “内伤脾胃, 则百病由生” 的发病观, 并倡 “善治病者, 惟在调和脾胃 ” “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 的 治疗观 。《景岳全书·脾胃》 云 :“五脏之邪, 皆通脾 胃 ” “五脏中皆有脾气, 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故 善治脾者, 能调五脏。 ” 阐释了邪通脾胃、 五脏皆有脾 气以及调脾胃安五脏的目的。 《四圣心源》 提出“脾胃中气为肝心肺肾功能轴 心” 。肝、 心、 肺、 肾四维气机在脾胃中气的枢轴下, 阴 阳升降有序, 脏气相互生发, 功能相互维续。若中气 衰, 则脾虚不运而湿盛, 水泛土湿, 肝木横塞而不达, 戊 土不降, 火金上逆, 己土不升, 则水木下陷 [9 ] 。《四圣心 源·劳伤中气》 云 :“中气衰则升降窒……四维之病, 悉因于中气” , 认为脾胃受损是引发疾病的内在根本 原因, 临证时从整体出发, 治病当善治脾, 时时顾护脾 胃中气, 强调以运脾为法度 [10 ] 。

2. 4 养生观 《黄帝内经》 强调了脾胃与肾在养生中 的重要地位 [11 ] 。脾为后天之本, 五脏六腑之精皆源于 脾化生之精微, 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 云 :“五脏 者, 皆察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 ;而且“必因于脾, 乃得禀也” , 意即脏腑与四肢一样, 需通过脾的运化方 得以禀受 “胃气” , 强调维护脾胃功能在养生中的重要 价值 。《伤寒论》 提出 “四季脾旺不受邪” , 脾旺则万物 皆旺, 脾土 “灌溉” , 濡润脏腑, 充养形骸, 则全身得精 微滋养而能保 “全形” [12 ] 。《景岳全书》 认为 :“夫人以 脾胃为养生之本” , 强调脾胃为养生之本, 养后天以补 先天;治病养生均应以脾胃为主, 顾护脾胃之气;并主 张调养脾胃需食饮有节、 劳逸有度、 调畅情志等, 以达 到护脾胃、 助养生、 促长寿的目的。

3 “脾主五脏之气” 之系统观

3. 1 脾 - 心 脾心经脉相贯、 母子相依、 气血相济、 心 神脾意互助。脾与心共同参与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 云 :“脾经化汁, 上奉心火 ……是谓之血。 ” 说明心血的生成需脾的运化。心气 充沛, 营血充盈, 脉道顺畅是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的三 个必要条件。脾气充盛, 血液生化有源, 则心之气血充 盈 。“脉为血之府” , 血液的正常运行需心气、 心阳的 温煦推动, 更赖脾气旺盛以统摄其于脉道之中;脾虚气 不摄血, 血溢脉外, 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心主血, 藏神;脾主统血, 藏意。气血为心主神志功能的物质基础, 脾 气健旺, 心血充盈, 则心有所主;同时, 脾统血使血循常 道, 血液得以正常输布全身, 神志活动才得以正常发 挥 。《素问·六节藏象论》 又云 :“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神乃自生。 ” 说明脾胃又为神气之源, 是心主神明 之功得以正常发挥的保证。若脾虚气血化生乏源, 难 以荣养心脉, 暗耗心血, 产生心之气血阴阳亏虚, 出现 神志失常、 心悸、 失眠、 面色无华等症;心脾两虚, 无力 推动及固摄血脉则出现血瘀及出血的表现;若脾虚运 化失职, 变生痰浊水饮, 则易痹阻心脉、 上凌心阳则引 起胸痹、 心悸等病证。

3. 2 脾 - 肺 肺主宣发肃降, 主一身之气;脾主升清, 肺主气的功能须依靠脾之运化完成。脾为肺母, 肺主 气, 脾益气, 脾对肺有着滋生、 促进及助长之功, 是肺气 宣畅、 呼吸功能正常的基础。脾气主升, 将水谷精微上 输至心、 肺, 输布精微, 荣养全身, 维持各项生命活动; 肺得濡养, 发挥其宣发肃降、 布散精津之功, 以濡润五 脏六腑, 四肢百骸;同时将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 以资 元气。肺之宣肃、 布散津液, 依赖脾之转输, 而后得通。 脾气健旺, 气血充盛, 肺气得养, 肺主气司呼吸则正常。 脾脏虚衰, 气血乏源, 导致肺气亏虚, 无力布散津液, 或 聚而为痰, 或凝而成瘀, 正如 《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 论》 中曰 :“气之所至, 水亦无不至焉” 。

3. 3 脾 - 肝 脾肝两脏同居中焦, 经脉相通, 肝木与 脾土间是克而互用、 相辅相成的关系 。《名医方论· 卷一》 曰 :“肝为木气, 全赖土以滋培……阴血少, 则木 无水润, 而肝遂以枯。养葵曰:人知木克土, 不知土升 木, 知言哉!” 说明肝木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及保持升 发条达之性依赖脾土化生之精微之气的濡润滋养。脾 之枢纽气机升降, 保证了脏腑之气机升降出入的通利, 脾气的升降为肝气的条达奠定了先基 [13 ] 。脾失健运, “土壅木郁” , 而致肝失疏泄, 造成脘腹胀痛、 纳呆、 泄 泻, 同时会伴有胸胁满闷不适、 情志不舒等。肝藏血, 脾统血, 脾健统血有权, 使肝有所藏;脾健生血有源, 肝 血充沛, 藏疏有度, 气血才能正常运行。若脾虚或化生 不足而血虚, 或失于统摄而出血, 可直接引发肝藏血和 运行血量的异常。

3. 4 脾 - 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肾藏先 天之精, 为先天之本。肾所藏之精须通过脾气持续地 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 方能生生不息。脾主运化水湿, 肾主水, 司开阖, 脾肾两脏共同调节机体水液代谢, 而 肾主水须赖脾气和脾阳的推动温煦方可实现。脾失健 运, 可导致肾精不足, 出现腹胀、 便溏、 腰酸、 耳鸣、 消瘦 或生长发育迟缓等证。脾失健运, 水饮内停久治不愈 时, 常可累及肾脏而致肾虚水泛之证;最终出现脾肾两 虚, 水饮内停之证, 表现为腹胀、 便溏、 尿少、 面浮肢肿、 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等症。

3. 5 脾 - 胃 脾与胃五行同属于土, 脾为阴土性湿, 胃为阳土性燥, 太阴湿土, 得阳始运, 阳明燥土, 得阴自 安。脾与胃经脉相互络属, 表里相合;脾主升清, 胃主 降浊, 合为气机升降枢纽;且脾为胃行其津液, 二者同 为后天之本, 密不可分。胃主受纳, 而脾主运化、 转输 精微, 是胃能持续纳食的前提条件。脾气推动有力, 运 化散精功能正常, 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糜才能逐步向下 转输至小肠, 胃腑正常排空, 才能有助于胃对水谷的进 一步受纳。脾胃主气机升降功能也维护了内脏位置的 相对衡定, 使其能在正常的位置上发挥各自生理功能。 脾虚升降失司, 则清阳不升, 则致胃的受纳与降浊的异 常;脾气不升, 浊阴中阻, 胃失和降, 可致呃逆、 嗳气、 脘 腹胀痛、 呕吐、 纳呆等症。

3. 6 脾 - 脑 《灵枢·动输篇》 云 :“胃气上注于 肺……循眼系, 入络脑。 ” 表明脾胃将五脏六腑之精气 通过经络转输于 “高巅” 而为脑神所用, 以使脑正常行 使其 “主神明” 之功能。神志功能正常依赖于脑髓的 充盈, 脑髓的充盈与脏腑之精尤其是肾精的充足密切 相关, 脏腑之精须脾所化生的气血精微持续充养, 方能 维续 。“脾藏营, 营舍意” , 脾化生营气, 以营养意, 为 “脾主思” 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也说明脾与 “神” 的关 系极其密切。脾主统血, 血行于脉内, 循经上头, 奉养 神明 [14 ] 。

4 结语

脾脏象是一个寓天人合一、 形神合一、 体用合一的 复杂性科学概念 。“脾主五脏之气” 反映脾对机体的 整体与系统调控, 体现以脾为核心的整体观和系统观。 整体上 , “脾主五脏之气” 在生理观、 病理观、 发病观与 治疗观、 养生观等体现脾在五脏中的核心与主导地位。 系统上, 从脾 - 胃、 脾 - 肺、 脾 - 心、 脾 - 肝、 脾 - 肾、 脾 - 脑等系统阐释脾与脏腑的相关性及其主导地位, 为 “脾主五脏之气” 提供理论依据。 致谢:衷心感谢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尊敬 的郑洪新教授、 王彩霞教授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与 建议!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作者:唐晶 杨关林 刘悦 王洋 孔德昭 孟繁丽 高晓宇 潘嘉祥 陈智慧 张哲

上一篇:“脾主四季”中的“季”按季节来理解

下一篇:中医脾胃病与浊毒密切相关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