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汤最早出处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奇闻》,书中云:“斯少阴肾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治法宜大补肾水,而加入补火之味,以引火归藏。”原方为:熟地黄三两,麦冬一两,巴戟天一两,五味子二钱。同时期的名医傅青主调整药方药量为:熟地黄三两,麦冬、天冬、巴戟天各二两,茯苓一两,五味子二钱。用来治疗小儿乳蛾肿大证属阴虚火旺之病。近代名医李可用引火汤加减治疗顽固性疾病,效果显著,如顽固性口腔溃疡、神经性头疼、高血压等等脑系疾病。李可认为“水浅不养龙”“水寒龙火飞”“阳不归位”是致病关键。运用引火汤加减变化,顽疾得安、效如桴鼓。其用方组成和药剂量调整为:熟地黄90g,麦冬30g,天冬30g,巴戟天15g,茯苓15g,紫油肉桂粉3g(冲服)。
笔者在临床治疗儿科疾病的同时,深挖引火汤组方原则和含义,思考对症疾病的病因病机,后广泛运用到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水浅不养龙)和肾阳亏虚、虚火上越(水寒龙火飞)为病机基础的疾病上,都收到较佳效果,故特举不同病例,以证实效。
颈椎病案
袁某,男,50岁,农民,2022年3月25日初诊。有颈椎病史5年,因干活劳累后颈椎病发作,右臂疼痛无比,自述烧灼、刀割样疼痛,白天时而作痛,夜间尤甚,夜不能寐,连续数天。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口服止痛、营养神经药物数种,例如双氯芬酸钠、布洛芬、氨酚待因、甲钴胺、谷维素、维生素B1等,均未收良效,遂来中医门诊治疗。X线片检查显示:颈椎骨质增生、侧弯,二至五椎间孔狭窄。
诊断:颈椎病(相火妄动)。
治疗: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处方用引火汤加减:熟地黄90g,麦冬30g,天冬30g,巴戟天15g,茯苓15g,肉桂粉3g,黄柏15g,砂仁10g,牛膝30g,赤芍30g,白芷15g,细辛15g。3剂,水煎分3次服。剩余药渣加醋2两煎半小时,用纱布蘸药液外敷颈椎,早晚各1次,睡前半小时用该汤液泡脚。
二诊:刀割样疼痛完全消失,晚上隐隐作痛,但已不影响睡眠,白天活动自如,可以干农活。大便变稀,下午感觉有点乏力,吃完晚饭便有睡意。舌质淡红,苔薄不黄,脉数。原方减量后调整为:熟地黄45g,麦冬15g,天冬15g,巴戟天15g,茯苓15g,黄柏15g,砂仁10g,牛膝15g,白芷10g,黄芪30g,五味子10g,党参15g,山药20g3剂,煎服方法如前。
3天后反馈:右臂疼痛明显缓解,偶有困重,其他症状消失,白天正常干农活,晚上正常睡觉。
三叉神经痛案
钱某,女,76岁。2023年4月20日初诊。自述清明时头痛开始发作,服药物无效后由子女送市级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治疗,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予以卡马西平、氨酚待因、曲马多等治疗半个月,症状未缓解。伴失眠、饮食受阻、精神状态差。主治医生与神经外科会诊,建议做三叉神经阻断术,因考虑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及年老体弱,家属放弃治疗,出院后寻求中医治疗。刻诊见患者身体消瘦,口干口苦,不思饮食,手抱头呻吟,不与人言,疼痛发作则痛不欲生,舌质红、舌面干燥,脉细数。
诊断:三叉神经痛(虚火上炎)。
治疗:降火止痛,引火归元。
处方用引火汤加减:熟地黄45g,川牛膝30g,赤芍30g,麦冬15g,天冬15g,巴戟天15g,茯苓15g,细辛10g,白芷15g,龙骨30g,牡蛎30g,磁石30g,肉桂3g(冲服)全蝎1.5g(冲服)。1剂,水煎分3次服。嘱其睡前半小时用二煎药液泡脚。并予以针灸治疗1次,选穴合谷、太冲、三阴交、头维、上关、太阳等穴。
二诊:发作时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安然入睡两小时,情绪好转,喜与人言。观其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继续针刺治疗1次,原方继服3剂。
三诊:已基本正常,自感疲乏明显,乃壮火食气之原因,原方稍作加减,继服5剂。随访半年未发作。
高血压案
陈某,女,68岁,2022年12月12日初诊。主诉:头痛头晕3天。自述头痛头晕、头顶如火烧,浑身发热,失眠数日,伴心急烦躁、眼红眼干、口苦咽干,服用降压药无效。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平素口服降压药物,血压可控制在正常水平。查血压180/120mmHg,舌红少苔,脉弦数。
诊断:眩晕、高血压病(相火上炎)。
治疗:滋阴降火,清肝敛阳。
处方用引火汤加减:熟地黄45g,川牛膝30g,赤芍30g,麦冬15g,天冬15g,巴戟天15g,茯苓15g,栀子10g,知母10g,白芷15g,生地黄20g,龙骨30g,牡蛎30g。3剂,水煎分3次服。嘱其睡前半小时用二煎汤液及药渣泡脚。
二诊:查血压130/86mmHg,头痛头晕消失,可安然入睡,头顶烧灼感消失,口苦口干减轻,眼睛稍干,服药后疲乏明显,出现轻度腹泻。予以原方减量调整,去栀子、知母、生地黄,加黄芪30g、白术15g、山药20g。5剂,用法如前。
服药后随访:患者血压控制正常,头晕头疼症状再无发生,降压药物正常服用。
按就引火汤本方组成来分析,该方以熟地黄为君药,用其滋腻黏稠之性补肾中之水、封上炎之火,麦冬、天冬为佐,滋阴液、补肾中精液,润肺生津,滑润脏腑,君臣并用,以旺水制火。巴戟天温肾缓和而不燥,徐徐温暖肾水,使水火相济而不助火。更有茯苓利水化浊、淡渗利湿,助巴戟天入肾以温、水火上下循环,互生互滋。后加肉桂,更有引火归元、温暖肾水加以封藏之意。打粉先服,可通下焦,打通水火之通道,使游离之火能降、寒水可温,真龙得藏。
以上三则病例虽然病名各不相同、发作症状各异,但究其缘由,都为肾水不足,肾中真阳游离于上,虚火灼伤所致。个别患者发作速度快、症状重,犹如雷霆万千,故又称雷龙之火。通过辨证论治,不难辨别其根本致病原因。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症状及病症加减变化,疼痛严重可加白芷、细辛、全蝎等;火势较重兼有君火者,可加知母、五味子、栀子、赤芍;加强收敛相火可加黄柏、砂仁、龙骨、牡蛎、鳖甲等;脾胃虚弱可加党参、白术、茯苓、山药。从临床效果来看,只要辨证准确,治疗顽疾亦能得心应手,效如桴鼓。中医治病求本,解决引起症状的根本原因,则病能安、症能除。(伏学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中川镇卫生院 王兰英 甘肃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