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皮肤病>痤疮>正文

从心论治痤疮经验及验案举隅

痤疮在中医中称为“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痤疮[1]。因该病具有损容性,影响人际交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痤疮患者常伴有痒、痛症状,《黄帝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根据条文可知以“痒”“痛”等为主要症状的疾患,其病因应该从“心”入手。而肺风粉刺患者常伴有痒、痛症状,提示可用该理论论治该病。
 
1 基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理论探讨心与痤疮的关系
1.1心属火,主热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疮疡的发生多与“热毒”“火毒”相关。《素问吴注·卷二十二》曰:“热甚则痛,热微则痒,疮则热灼之所致也,故火燔肌肉,近则痛,远则痒,灼于火则烂而疮也,心为火,故属焉。”说明心有火,热轻微会出现痒的症状,热重则会致痛成疮。“痒”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痒,疡也。”与临床痤疮初起为痒,日久破溃搔抓成脓结痂致痛成疮疡相对应[2]。心在五行属火,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心主血属营。”心经火毒炽盛,可令“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是指若心火亢盛,则会煎灼营阴,营血壅滞于肌肤、筋肉,不通则可发为疮疡[3]。临床常用牡丹皮、栀子、黄连等药物清心泻火,清热解毒。痤疮治疗常用分利之法,与小肠密不可分,心与小肠相表里,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经络上相互联系。小肠主分清泌浊,心有火会导致小肠功能失常,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产生,治宜轻宣利湿,通利小便,使三焦之湿邪、热邪从小便祛,常用导赤散加减,利小便以泻心火,配伍淡竹叶、灯心草等清热凉血利尿之品导热下行。有研究采用从心论治青春期后女性痤疮效果显著[4]。
 
1.2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参与血液的生成,即“奉心化赤而为血”。血液在脉中运行需要心气的推动,以输送营养物质至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心功能正常则血运通畅。《黄帝内经》有“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的理论,是指营气行于脉中,并通于心,营血为心所主,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失常,营血运行不畅,则营血壅滞于肌肤,导致痤疮暗生[5]。痤疮患者治疗时常过用苦寒药物,导致心主血脉功能障碍,出现寒热错杂证,血脉瘀滞,气血凝滞不通,导致痤疮久不愈,色红质硬,有散在凹陷性瘢痕及色素沉着,治宜活血化瘀[6]。临床常用桃仁、当归、丹参、赤芍、川芎等养血活血,兼清血分之热毒;配伍乳香、没药、玫瑰花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1.3 心藏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精神之所舍,痛、痒是痤疮的常见症状,中医认为其属风、属火,心藏神,风火扰神,使人心烦,心主神明,神明宜静,心气足,则神明昌明,瘙痒、疼痛性皮肤疾病日久,易扰心神,使情志失调,心神不安而失眠,致使阴精耗伤,加上搔抓、刺激,又加重疼痛或瘙痒,造成恶性循环[7]。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因素会使皮脂腺分泌增多,导致局部和全身的炎症[8]。临床常运用宁心安神、止痒之法,配伍酸枣仁、合欢花、郁金、百合、茯神等安神止痒。
 
1.4 心其华在面,色为赤,在季为夏
心其华在面,人的气血是否充盈可通过望诊面色时诊断,面部肌肤赖气血以养,气血充盛、运行调畅是保证面部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的基础;若气血运行不畅,或面部无华,或肌肤腠理闭阻而成痤疮。《素问·刺热》认为“以额部候心”,《灵枢·五色》认为“赤为心”,故痤疮颜色偏赤且皮疹多出现于额部者,大多与心功能失调相关。心与夏气相通,夏养心火,夏季炎热潮湿,从而会诱发或加重痤疮[9],故临床痤疮患者多表现为面部红色丘疹伴瘙痒、疼痛,以额部为主要好发位置,夏季好发或加重。临床常用轻宣之剂,如薄荷、金银花、连翘以疏风散邪,轻宣头目。
 
1.5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肝为心之母,肝与心为相生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推动血液运行,气畅达则血行通畅[10],气血调和则心得安,肝气郁滞则心不安[11]。当郁怒情绪不能及时疏泄,往往肝气郁滞,久之郁而化热,上蒸头面,蕴结肌肤,则发为痤疮[12]。痤疮患者常有起居失常、心情抑郁,或平素性情急躁,影响肝气疏泄,气血运行不畅,肝胆及其经络未得到充分休养,肝气郁滞又进一步导致心不安。女性痤疮患者常在经期前后加重,多与情绪相关,说明肝郁是痤疮的诱发和加重因素。临床常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宽胸之法,配伍柴胡、川楝子、郁金、茵陈、延胡索等疏肝理气。
 
心为脾之母,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痤疮患者常喜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日久则损伤脾胃,以致湿热蕴结中焦,脾喜燥恶湿,湿易阻滞中焦,脾运化失利,水液失于布散,湿热浊邪不能下达反而上逆,蕴阻于面,久则化湿生痰,痰瘀等病理产物互结于肌肤腠理而成痤疮,所以临床治疗痤疮常运用健脾祛湿、化痰散结之法,健脾祛湿常配伍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祛瘀常配伍赤芍、当归、紫草、丹参,祛痰常配伍用半夏、芥子、浙贝母,软坚散结常用夏枯草、浙贝母、皂角刺、天花粉。临证还需辨证论治,随证加减。
 
2 病案举隅
患者,女,26岁,2020年6月2日初诊。主诉:前额散在炎性丘疹、囊肿伴瘙痒1个月。曾外用药膏无效,现前额可见散在红肿丘疹、粉刺、囊肿,部分有脓头,瘙痒剧烈,皮脂溢出明显,于经期前后痤疮加重,伴有心烦易怒,口干口渴不欲饮,纳可,夜寐不佳,常熬夜,凌晨1点入睡,小便黄,大便干且2d未解,舌红、舌中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肺风粉刺,热毒炽盛证。治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法,予仙方活命饮合栀子豉汤、逍遥散加减。处方:金银花15g,野菊花15g,连翘15g,天花粉20g,蒲公英10g,皂角刺15g,浙贝母15g,栀子15g,淡豆豉10g,牡丹皮15g,桑白皮15g,枳实10g,生大黄6g(后下),柴胡15g,薄荷10g(后下),黄芩片15g,陈皮6g,当归15g,赤芍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2020年6月9日二诊:皮损明显好转,皮疹色变淡,红肿减轻,瘙痒感消失,二便可,舌质红,苔白,脉略弦数,原方去大黄、枳实,加醋乳香、醋没药各15g,继服7剂。服药后,皮损已消,唯红色印记尚未消退。嘱患者少食辛辣油腻之品,禁甜食,调畅情志,起居有节,后随诊未再复发。
 
按语:痤疮的发病多与火热有关,心在五行属火,主热,患者丘疹、囊肿以额头为主,丘疹、囊肿色红,瘙痒剧烈,结合舌脉辨为热毒炽盛证,再结合患者心烦易怒,痤疮于经期前后加重,病位在心、肝,加之平素喜熬夜,久之导致营阴暗耗,皮肤瘙痒剧烈而不能安眠,进一步导致阴液不足,出现口干不欲饮症状,加之患者性情急躁,肝失疏泄,故经期前后加重,而脉弦溲赤,治疗以清心泻火为主,用金银花、连翘、牡丹皮、栀子、淡豆豉清心泻火除烦,配逍遥散疏肝理气、调畅气机,黄芩清热,薄荷清利头目、引药上行,当归、赤芍养血活血,又清血分之热毒。因“肺合皮毛”,予桑白皮清肺经风热,陈皮佐桑白皮祛皮内之湿;配合天花粉、蒲公英、皂角刺、浙贝母消肿散结,透脓外出;天花粉消肿排脓,清热生津,可缓解口渴之症;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促进疮疡早愈。3小结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理论为肺风粉刺的论治提供了临床治疗思路,可从“心属火,主热”“心主血脉”“心藏神”“心其华在面,色为赤,在季为夏”为切入点分析,治疗时可运用清心泻火、养阴(血)活血、宁心止痒、五行相生相克等方法,但不可单纯认定“心”为“火”,该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治疗时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可囿于固定思维和固定处方,方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冷梦莹 马育晓 胥小娟 张玮琨 聂振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上一篇:青春痘痤疮 内调外治来祛痘 中医治疗痤疮的外治法

下一篇:痤疮痘痘 金银花煮水洁面 掐压耳尖穴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