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先民的早期医疗活动,为壮医的起源和形成打下了基础。先秦时期,岭南地区,包括壮族先民聚居地区,虽然生产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低下的。与此相应的是,壮医的诊疗技法也应是比较简单。如前所述,只能借助微针技术治疗某些挛痹病;通过舞蹈气功防治风湿一类关节肌肉疾病;能使用数量不多的草药特别是药食同源的品种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并从中原迁来一批外地劳动人民“与越杂处”,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南越王赵佗自称 “蛮夷大长”,在岭南地区也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政策。灵渠的开通,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西汉王朝在同南越国交界处设有“关市”,进行朝廷控制下的有限贸易,岭南出产的食盐、丹砂、水果、犀角、象牙、玳瑁以及一些其他药材,不断北运中原。海上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徐闻、合浦是当时的重要港口。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又有不少汉族人民避乱南来,与西瓯骆越民族共同开发岭南地区。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于医疗卫生的要求范围和层次也就相应扩大和提高,同时也有可能创制更先进的医疗工具;认识和使用更多、更有效的药物;发现和总结更好、更多样的诊疗方法。以针刺治疗为例,武鸣出土的青铜微针,为西周至战国时期壮族先民使用的较为先进的医疗针具。那时其他一些壮人居住地区,大约还在同时使用较为落后的砭石和动植物刺或陶针等针具。然而到秦汉时期,壮族地区极有可能已经可以制造和使用更为先进的、治疗范围更为广泛的九种医疗针具——“九针”。《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称“九针从南方来”,是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
壮医的诊断方法,如望诊、问诊、按诊、舌诊、目诊、闻诊、甲诊、脉诊、腹诊等,也得到了逐步发展和完善。依靠这些综合的诊断手段,加深了对疾病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治疗水平。
壮医目诊的形成和发展,是壮医诊断方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壮医称眼睛为“勒答”,认为它是天地赋予人类洞察事物的窗 ’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气精华所在。人体脏腑之精上注于目,所以眼睛能包涵一切,洞察一切,也能反映百病。因此在疾病诊断上,把目诊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目诊可以确诊疾病,可以推测预后,可以确定死亡。人体内的脏腑气血,“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两路(龙路、火路)及“巧坞” (即大脑)的器质或功能性病变,都可以通过目诊而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经过壮医目诊专家黄老五的发掘整理研究,并借助现代放大镜的技术,壮医目诊与现代医学仪器诊断的符合率进一步提高,被患者誉为壮医的“CT”。
壮医重视目诊,但并不排斥其他多种诊断方法,把问诊主诉,当作症状诊断的主要依据。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一些造诣较深的老壮医,往往掌握多种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合参运用,得心应手。壮医基于天地人三气同步和人体也是小天地的认识,对人体与外界相通的一些器官,如眼、耳、鼻、舌、口等,认为又可以作为人体各部分的缩影或反映,在疾病诊断上具有特殊的定性定位和判断预后价值。验之临床,往往也颇为准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壮医对 “三道”排泄物(尿、粪、涕、泪、汗、痰、呕吐物等)的观察也比较重视和认真,以其颜色、形态、气味、数量的异常变化,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
壮医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进步。目前已知的壮医治疗方法,已经远远不止于古代的微针和导引按矫舞蹈气功。光是内服外用的民族草药,就在干种以上,并依据壮医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壮医治疗方法,除了草药内服外,还有熏洗疗法、带药佩药疗法、捶药敷贴疗法、洗鼻雾化疗法、角吸疗法、骨弓刮法、药刮法、夹捏法、灯花灸、药线灸疗法、挑针疗法、陶针疗法、掌针疗法、跖针疗法、颅针疗法等等,可谓丰富多彩。壮医割治疗法和切开排脓等小手术记载也见于清代文献中。
近年来,广西中医学院和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流传于壮族民间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和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进行了重点发掘整理和研究提高。这两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经过药物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该法源于柳州地区女壮医龙覃氏祖传,经其儿子龙玉乾继承发展而更为广泛流传。这种疗法具有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功效,可应用于治疗上百种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病。目前已在全国300多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还传播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是以老壮医岑利族的祖传经验为基础加以发掘整理和研究提高的。将适量的壮药加水煮沸,投入已制好的竹罐,同煮5·分钟左右取出应用,边拔边捞,甩净水珠,趁热迅速扣于选定拔罐部位的皮肤上,并配合三棱针在拔罐部位针刺。壮医认为这种疗法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拔毒消肿的作用,可以治疗风湿和各种原因的腰腿痛、肩背酸痛、四肢或半身麻木、半身不遂、跌打肿痛、头痛以及骨折愈合后瘀积等病症,是一种简便廉验的壮医特色治疗方法,深受患者的欢迎。
壮医的许多独特诊疗技法,目前仍在深入发掘整理研究之中,并逐步规范化,以利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