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民族医药>正文

王庆昆:老药具收藏家

我的同事王庆昆专门收藏老药具,经多年不懈的努力,在这方面颇有成效,已成为民间收藏家,现为天津文博协会民间收藏委员会会员。在天津市收藏界,收藏老药具,他是独一份儿。新华社、《今晚报》《渤海早报》《今晚经济周刊》等多家媒体予以报导,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了20分钟的专题片,并在全国卫视转播。初冬的一天,我慕名专门去他家参观采访。
 
走进客厅,一面墙的文物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瓷器,有青花瓷的药罐,有乳白色的乳钵,有罕见的瓷药碾,有唐代的瓷脉枕,卧室、餐厅、阳台都摆放着各种老药具的藏品,各种老药瓶、药戥、药鼓、药杵、药壶,琳琅满目。他收藏的老药具多达200多种(件),家里俨然是一微型老药具博物馆。
 
已过耳顺之年的王庆昆热情地接待了我。说到这些老药具,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我这辈子就没离开中药,上学念的是中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同仁堂制药厂,几十年与中药相依相守直至退休。中药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我对中药有特殊的感情,如何挖掘和传承中药这一瑰宝,成为我退休后的追求。”
 
说起老药具的收藏,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他父亲喜爱收集旧物。在父亲的影响下,王庆昆年轻时就爱好收藏,那时就是收集瓷器。一次,王庆昆向一位瓷器行家请教收藏经验。这位前辈问了他两个问题:“你收藏了多少件瓷器?你是干什么工作的?”王庆昆说他收藏了300件瓷器,学的是中药。前辈听后说:“收藏瓷器一般都是家传,水很深,你是学中药的,一定很了解相关知识,为什么不收藏与中药相关的老物件儿呢?现在收藏老药具可是空白,你能搞这方面的收藏就是独一家!”听了行家的一番话,他茅塞顿开:“对呀,中药是我的老本行,收藏老药具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收藏这些老物件谈何容易,一是年代久远,市场上流通少,古玩市场也少见;二是人为损坏多,服药后有些小药瓶随手丢弃,很少留存,更显弥足珍贵。老王一有空就往古玩市场跑,每发现一件老药具,他都如获至宝,千方百计也要淘到手。中药器具、典藏医药古籍、老字号药店的药目、民间验方手抄本等,他都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已收藏多个门类的老药具200多件,其中一款长沙窑脉枕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而清代光绪年间胡庆余堂的豆青釉水盂、宋代的洗眼杯等藏品也都被他收入囊中。他还向我展示一组陶罐。从外表看类似养蛐蛐的罐,上半部挂釉,下半部本色。原来这是早年间盛膏滋的容器,罐体上印有“同源堂”“仙德堂”等名号及膏名,装入膏滋后用油纸封口扎牢出售。他收藏的小药瓶独具特色,一枚枚始于清代的青花小药瓶,宛若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这些小瓷瓶不仅造型精美,青花花纹别致,每个小药瓶上都有“天津”二字,例如“天津同德堂”“天津德生堂”“天津瑞芝堂”“天津长春堂”“天津永春堂”等。
 
在他的藏品中,木版《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雷公炮炙论》等中医学典藏书籍均被他细心保存;天津隆顺榕、同仁堂等老字号药铺的药目也被他完整保存,特别是一本清代万全堂药目,前面还有用楷书写的序,落款为:上书房行走翰林院侍讲愚弟王文锦拟序并书”。时间为“光绪十二年(1906年)岁次丙戌”,可谓年代久远、极为罕见的药书。
 
王庆昆的藏品除了具有年代感外,还有史料价值,他收藏的两张仿单印证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他拿出两张达仁堂药店乐家老铺的仿单,上面用红色镂空字写着“抗美援朝、卫国保家”字样,一张为“银翘解毒片”,另一张为“香连片”,都是在古文化街寻访藏品淘到的。从仿单可以看出,这两种片剂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由达仁堂研制成功。通过进一步解读,他还发现了达仁堂当时将最新研制的片剂药品无偿捐献给志愿军战士。
 
王庆昆收藏之路既充满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有说不完的故事,他把散落在民间的宝贝挖出来,硕果累累,他说:“如果中药传统的手艺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中药文物在我们手上流失了,我觉得愧对历史,无法向后代交代。”他怀着历史责任感做老药具的收藏,使古老的中药国粹得以传承,同时,收藏也丰富了他的退休生活,使晚年生活格外充实,正如他所说:“收藏之乐,其乐无穷。老有所为,乐此不疲。”

上一篇: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打开中医药的“世界之窗”

下一篇:小雪时节话“节气灸”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