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民族医药>正文

“天时、地利、人和”助推中医药海外发展

所谓“天时”,指我国对外开放内涵不断丰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地利”,指中医药的国际化要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来统筹谋划;“人和”,指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相互交流与认识的增进,中医药国际合作的一些壁垒正在逐渐打破。
 
内蒙古:蒙医药成对外交流桥梁
 
管理者的话
 
内蒙古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蒙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乌 兰
 
蒙医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瑰宝。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蒙医药在国家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睦邻友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蒙医药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比较完整的独特理论体系、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以及科学合理的炮制工艺,对很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有特殊疗效。蒙医药在对外医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些年中蒙关系融洽,边境上没有任何矛盾与纷争,蒙医药的对外医疗起到了一定作用。曾有一个蒙古高级官员,自从他母亲在内蒙被蒙医治好病以后,便对中国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开始主动联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
 
蒙古人很信任蒙医药,每年有3万多蒙古国的患者到内蒙古进行蒙医药治疗。蒙古国的很多高级官员,包括副总理、国会议员,都曾到内蒙古来找蒙医看病。过去他们经常选择去韩国、日本,现在都到内蒙古,蒙古国驻华大使专门从北京跑到内蒙来体检。中蒙博览会时,蒙古国现任副总理到国际蒙院的博物馆参观,非常惊讶,认为中国政府把民族医药发展得这么好,非常不容易。内蒙与外蒙文化相近、语言相通,蒙古国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和蒙古开展医药交流合作有便利条件。
 
除了发挥蒙医药的对外医疗作用,内蒙古自治区还积极组织开展蒙医药的学术与文化交流活动:在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台湾、蒙古、俄罗斯等地举办国际蒙药学术会议,在法国举办蒙药展览,在蒙古建立蒙医五疗体检中心,讲述大学生求医故事的电影《第七种味道》屡获影展奖项。
 
大使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蒙古国大使 齐治家
 
内蒙古自治区为我国中医药特别是蒙医药走向世界做了大量工作,卓有成效,蒙医药不愧是我们民族传统医学的璀璨明珠。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有2所综合医院,还有5家专科性医院,基本上是蒙古所有的水平较好的大医院。所以蒙古人经常到内蒙古自治区,甚至到北京来看病,包括许多高级领导。我想,如果蒙古国来看病,他们经费有困难的话,是不是适当根据我们的政策在经费方面对他们有一些减免,这样对于促进两国的友谊有好处。
 
云南:民族医药互通 传统文化先行
 
管理者的话
 
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郑 进
 
云南是我国西南边陲的省份,有着4060公里的边境,与越南、老挝和缅甸接壤,尤其是澜沧江(湄公河)也流经云南。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共26个民族,15个民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文化是相近,语言是相通,习俗相似。所以在湄公河流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文化,我们有很强的共同性。
 
2007年,我们和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建立起湄公河流域的传统医药交流机制。期间我们举办湄公河流域传统医药知识与保护的培训班、示范传统医疗技术,还进行传统医药药材的展览、文艺汇演等。到目前为止,我们共举办了七届交流会,并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传统知识与保护委员会。此交流机制从一开始的民间合作,过渡到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发展到现在的政府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把云南定位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传统医药文化在其中需要起到辐射的作用。跨境的医药交流不仅仅是医药本身,实际上也是文化的交流,可以通过传统医药文化增进国家之间的感情。一方面我们的技术走出去,一方面人才和资源走进来。湄公河流域的中药资源非常丰富,我们也通过培养人才,调查各国中药材分布、种类和储量。天然药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在中国是以政府传承体系为主,但在国外以民间传承为主,所以虽然都是傣医药或佤医药,但实际上内容特点已经有很大的区别,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传统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在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传统医药交流机制,提高认识,丰富内容。我们计划建立一所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院,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云南中医学院为主,为湄公河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另外建立一个研发平台,共同推进区域的传统医药的发展。
 
大使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老挝、越南大使 李家忠
 
云南在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我建议,不管是云南也好,还是中医药工作也好,都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希望把我们现在这个工程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
 
湖南:政策扶持 对外合作
 
管理者的话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办主任 陈栋材
 
湖南是我国第二大中医药资源分布省份,也有很多医药企业。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们成立了湖南省的“一带一路”领导小组。我们“走出去”要有针对性,不可盲目,力求可持续发展。
 
第一,择优发展,注重实效。我们会选择一些有合作基础的、积极于合作发展的国家进行合作。第二,政府牵头,市场导向。政府如果不重视,不立项,不给经费就很难办,但是没有市场导向和经济效益,我们的企业、医院也难以为继,无法持续发展;第三,弘扬特色,搭建桥梁。中医药有很多宝贵的东西,我们要把优势病种的治疗技术体现出来,抓住重点,呈现亮点,让外国人心服口服。
 
针对合作模式,我们在海外要依托国外的一些医疗机构来建立合作中心;对于运作模式,不能贪大求成,需要摸索着慢慢地扩大;同时,在外成立医疗中心的人员选拔非常重要,我们和人事厅及组织部都取得了联系,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鼓励大家外出工作。近期,我们抓住“一带一路”的好时机,分别与德国、巴基斯坦、意大利、韩国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合作开展了一些项目。而且,这一系列“走出去”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财政的保障。
 
大使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韩国首任大使、外交部亚洲司原副司长 张庭延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走出去”战略既要积极推动,又要慎重。中医走向国际化,我提三点意见:第一要有基础,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各省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中医外交”;第二要合作共赢,既要向外推进,拓展我们国家的影响,但同时要为所在国老百姓谋福利;第三要循序渐进,切勿急躁,切勿过分要求。
 
甘肃:发挥地缘优势 配合国家战略
 
管理者的话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甘培尚
 
甘肃省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规划,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构想,中医药对外交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原因,甘肃与“一路一带”沿线国家,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有文化、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相同之处,且甘肃中医药材资源比较丰富,他们还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国家提出“一路一带”战略后,甘肃在中医药合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
 
首先,与乌克兰合作。与乌克兰大学签署框架协议后,互相的交流访问比较频繁。在乌克兰的大学加挂岐黄中医学院的牌子,并在当地开展学术讲座;举办国际研修班,乌克兰有25人在甘肃学习中医,为期两个月;和乌克兰签署100万的中药材及保健品合同;组织乌克兰学生到甘肃一些重要的文化工程进行养生保健。
 
其次,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吉尔吉斯斯坦时签订合作意向书,后来由甘肃负责实施。目前,已经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中医中心,挂牌成立中医学院;运过去一些中医器械和中成药以及150多个中药引子;派出专门人员到吉尔吉斯斯坦开展中医短期培训班;在吉尔吉斯开展中草药种植,尤其是甘草种植。
 
再次,与其他国家合作。在俄罗斯的大学挂牌成立中医学院;在摩尔多瓦进行俄语讲学和俄语诊疗服务;在新西兰成立岐黄中医学院;把韩国的毛发移植项目引到甘肃,成立中西医结合的毛发移植美容中心。
 
甘肃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中发现几个问题:政策法规问题,我国认可的一些中医药服务项目不能进入合作国家的主流医院使用;经费问题,很多项目必须依赖政策倾斜;人才问题,缺少既懂中医又懂外语的人才。
 
大使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大使、外交部欧亚司前司长 周晓沛
 
甘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甘肃也是重点地区。甘肃省为配合国家战略,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的探索工作很有成效。如何进一步发挥甘肃的地缘优势,我建议借“一带一路”东风,特别是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契机,加强内部协调,凝聚各方共识,制定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国际化战略规划,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四川:以资源优势推中医药“走出去”
 
管理者的话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会主任 钟 森
 
中医药“走出去”要现有方向,然后选定目标,最后开始行动。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基本思路,我们要加强“走出去、引进来”的能力,在四川,中医药“走出去”很有优势,因为四川中医药种类多达5000多种,这是其他省份达不到的。同时,我们加强中医药宣传。中医药“走出去”需要文化先行,然后临床跟进,若羌是“一带一路”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线,因此我们在若羌搞了分院。
 
我们在马来西亚设立了一个糖尿病中心,同时在黑山建立了我们医院的分院。我们正在和黑山谈中医院的建设标准问题,如果黑山加入了欧盟,可能这个标准就是欧洲的标准。此外,我们还准备和斯里兰卡、老挝,美国等“一带一路”国家的结点进行合作。在“引进来”方面,我们准备吸收俄罗斯和以色列的糖尿病人来就诊。我们肿瘤中心准备引进比利时的质子加速器,做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尖端肿瘤治疗中心。我们先从新加坡吸引投资在成都建立医院,然后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建立分院,这就是先“引进来”,再“走出去”。
 
大使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利比亚、约旦大使 罗兴武
 
四川在响应“一带一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和10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有的已经初有成效。我对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欣慰,我提几点意见。第一,要抓好重点,“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一带一路”的重点是东南亚、南亚和周边国家;第二,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的选好合作项目,各国国情不同,政策制度和法律体制也不同,我们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促进合作项目,充分发挥我们四川在医药方面独特的优势;第三,选好伙伴,一定要选好实力雄厚,信誉可靠,和当地政府关系密切,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做合作伙伴,这样的人士他们对当地的情况,熟悉民情和国情都比较熟悉;第四,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的培养建设,抓住市场机遇,培养具有中医药专业知识,富有战略眼光,熟悉国际商情,通晓国际惯例,精通外语的专业化人才;第五,加强和驻外国大使馆的交流,及时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避免或者少走弯路。
 
中医药走出去实现国际化任重道远,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不光是机遇,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不管怎样,我们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坚持走下去,坚持就是胜利。
 
云南佤医药:借好契机 加强保护抢救
 
管理者的话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副主任委员 查学安
 
临沧市地处祖国正西南,四季如春,被命名为中国的“恒春之都”。它在“一带一路”当中也是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也是一个前沿窗口,澜沧江、长江流经临沧,我们有三个国家级的口岸,19条的边贸通道,5条通明公路。2013年过国务院批准我们成立滨河区,也标志着真正从改革开放的末梢变成了前沿。临沧市是我国西南重要的生物安全屏障,高等植物3700多种,珍贵的树种20多种,是云南动物王国、植物王国,金属王国,水电孵化,药物宝库,天然花园的缩影,被誉为我国西南边陲的植物基因库。
 
临沧市有23个少数民族,最多的是佤族,所以被命名为“世界佤乡”。佤医佤药也是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佤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佤族人民繁衍生长的基石,我们有很多的信手拈来的中草药,都是佤药常用药物。对于佤药这一块,实际上从1959年断断续续地我们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研究。但由于佤族没有文字,所有的佤医佤药是口口相传的。1998年就成立了佤医佤药研究所,2010年成了民族医药学会,也为佤药的抢救,挖掘保护、研究作了一些工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佤医佤药的发展,从国家层面带来一个很好的契机,临沧市也成立了民族医药的培养和发展计划,包括人才、产业、基地,但由于没有文字,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面临挖掘、保护、甚至抢救的境地,希望引起国家的重视。
 
专家点评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许志仁
 
佤医佤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佤医药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里面成立一个学术组织来继承、发展,并与其他民族医药相互借鉴,同时力促佤医佤药走出去。

上一篇:“悬丝诊脉”让患者问诊更便捷

下一篇:老方不老、贵方不贵、效力更高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