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发泡疗法是将一些对皮肤有刺激性的中药切碎捣烂后,贴于患处或一定穴位,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该法只要掌握得当,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斑蝥发泡法
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并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如黄豆大的小孔,贴在发泡部位,以暴露穴位保护周围皮肤,再将切粉少许置于中间,胶布固定即可,以局部起泡为度。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等症。
白芥子发泡法
白芥子研末,用醋或姜汁调为膏状,每次取5-10克贴于一定穴位上,贴敷时间为2-4小时。贴大椎、身柱、肺俞等穴可治疗寒哮;贴下关、颊车穴主治口眼歪斜。
白降丹发泡法
用白降丹极少许点于适当穴位,外贴黑膏药,24小时后取下,皮肤起水泡即可,主要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肩周炎。
大蒜发泡法
雄黄粉6克,蒜头1个,共捣烂为泥,搓为丸状,放于合谷穴,盖上纱布,再以胶布固定,24小时后起泡即可,主要用于治疗喉肿痛。也可单用蒜泥外敷合谷、涌泉穴治疗扁桃体炎、鼻衄等症。
巴豆发泡法
取巴豆仁3粒,大黄粉2克,合捣成膏,敷贴脐孔,胶布固定,12小时起泡后取下。临床上用于治疗便秘、积滞。
吴茱萸发泡法
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陈醋少许调成糊状,外敷于百会、涌泉穴,治疗脱肛、子宫脱垂、小儿水肿等症。
中药发泡疗法还有很多,使用发泡疗法应选择适宜的药物与穴位,外敷的部位不宜过大,起泡后可让其自行吸收,泡破应严防感染。在同一部位进行重复治疗时,需在皮肤完全愈合后方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