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受宋代医者丘经历取女膝穴、委中穴为患者治疗牙槽风启发,临证中以此二穴为主配合其他穴位,针刺治疗下颌骨骨髓炎1例,疗效较好,现总结整理如下。
患者男,17岁,2022年1月21日初诊,主诉“右颌面部反复肿胀疼痛一年余”。患者2020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颌面部肿胀疼痛,咬合困难,至某三甲医院就诊,诊断为下颌骨骨髓炎,拔出右侧智齿,症状无好转,8月份复诊行下颌切开、下颌骨骨面刮除术,同时给予抗炎治疗,肿胀及疼痛较前减轻,9月份再次发作,抗炎治疗无效。2021年8月至北京某三甲医院就诊,诊断为右下颌骨弥漫性硬化性骨髓炎,给与帕米膦酸二钠静滴治疗3天。患者右下颌骨肿胀消失,右下颌处疼痛及咬合困难缓解。3个月后患者上述不适症状再次出现,遂求诊于中医。
刻下:右颌面部肿胀,咬合困难,可见右颌面部下颌骨部位有隆起(3cm×8cm),压痛(+),无红肿,双扁桃体III度肿大,咽红,舌体淡胖,脉弦滑。诊断为下颌骨骨髓炎。给予毫针直刺女膝、委中、颊车,斜刺合谷,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持续7日。
1月28日二诊:患者右下颌疼痛较前缓解,右下颌骨骨面仍肿胀、压痛。舌质淡胖,脉沉弦滑。处方以阳和汤加减:制附子6g(先煎),白附子10g,白芥子10g,川芎10g,熟地10g,鹿角霜15g,生麻黄5g,路路通10g,防风10g,全蝎6g。14剂,水煎服,早晚温服。针灸:毫针直刺女膝、委中、下关,斜刺合谷、中渚、三阳络,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持续7日。
2月11日三诊:患者右下颌隐隐疼痛,咬合时疼痛加剧。继服上方14剂。针灸:毫针直刺女膝、委中、下关,斜刺合谷、中渚、三阳络,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持续7日。
3月7日四诊:患者右下颌疼痛消失,右下颌骨处隆起消失,唇干,时有皲裂,舌质淡胖、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滑以关为著,无纳差,二便调。上方去白附子,减鹿角霜至10g,熟地加至15g,以养阴生津;加炒白术15g,以健运脾气;加穿山龙15g、羌活10g、伸筋草15g,以增强祛风湿、活血通络之力。14剂,水煎服,早晚温服。针灸:毫针直刺女膝、委中、颊车、万应,斜刺合谷、支沟,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持续14日。
按颌骨骨髓炎是口腔颌面外科一种常见疾病,临床上常见颌骨骨髓炎为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骨髓炎。西医治疗该病以抗感染、高压氧及手术治疗为主。中医称该病为附骨痈、骨槽风、穿腮毒等,认为病在骨之牙槽,以牙槽骨腐溃或有死骨可见也。《医宗金鉴》云:“起于耳前,连及腮颊,筋骨隐痛,日久腐溃,腮之里外筋骨,仍然漫肿硬痛,牙关拘急,皆由邪风深袭筋骨故也。”
中医认为,本病为经络阻塞,气血壅滞,邪毒乘虚入里,流注筋骨,结聚骨槽,热盛肉腐成脓所致。而病久肾虚,寒湿之邪侵袭,阻于筋骨之间,气滞血瘀,肌膜得不到营养,故见脓液清稀,溃口经久不愈。因此治宜以扶正化瘀、散寒通滞、提脓祛腐为基本原则。
据明代江瓘《名医类案》记载,宋朝刘汉卿郎中患牙槽风,久之颔穿,脓血淋漓,医皆不效,妙医邱经历为汉卿针委中、女膝穴,当晚脓血即止,经治旬日而愈。委中又名血郄,善清血分之热,解毒蠲邪;女膝为奇穴,位于足后跟正中赤白肉际处,为治疗齿槽炎、齿槽脓疡的经验穴。
此案患者针刺后即觉牙痛减轻。在针灸的基础上,以中药辅助治疗。阳和汤方中麻黄、白芥子通阳化滞消痰;熟地滋阴养血;陈皮、制半夏行气燥湿,化痰散结;桂枝、炮姜辛温散寒,温经通脉;生甘草清热解毒;合方有解毒排脓,促进瘘管愈合的作用。针药并用,收效甚佳。(宋冬梅 袁成业 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