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路cctv10节目视频2024年1月2日晚上17:25分播出《透过文物看中医3》关键词:针灸,诊脉,舌诊,舌象,脉象,三部九候,伤寒金镜录
诊脉、看舌头就能确定病因?三件文物透露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色、声、味、脉,都是中医敏感提取的健康密码,望、闻、问、切,都是中医灵活运用的诊病手段,中医诊断的手段维度丰富,三件文物透露中医诊断的奥秘之处。
中国早期针灸
从扁鹊画像石谈起,诊脉针灸历史悠久
汉代的扁鹊是中医脉诊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中医靠望、闻、问、切来诊断病情,切指的就是脉诊,脉诊历史悠久,至少在2000年前就拥有相对成熟的技术。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全身遍诊的方法,为三部九候法。人的全身可以分为三部分,上、中、下,对应着天、地、人。
上部就是头部,分为三部分:太阳穴、耳前和脸颊。
中部就是手部,寸口尤为重要,左寸口对应心、肝、肾;右寸口对应肺、脾、命。
中医号脉前需稳定情绪、安神定志。号脉的时候要一呼一吸脉四至,跳得快代表有火、跳得慢则代表寒。
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望闻问切四诊合一
明代医家李中梓撰写了《诊家正眼》,是中医诊断的合集,书中详细讲述了望、闻、问、切及各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断学重要的来源和参考。四诊一定要合参,切脉不能决定一切。
五色入五脏
“望”通过色来判断疾病,《黄帝内经》提出五色当五脏,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颜色表现为青、赤、黄、白、黑,与人的脸色有关。
简单准确的诊病方法,看舌诊如何体现中医智慧
元代的杜清碧在前辈敖继翁的基础上编撰了这本《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舌诊的专著,对于中医舌诊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伤寒金镜录》的三十六副图形象直观、一目了然。通过舌象和脉象的结合,就能诊断出病人的证候、病因和病理,以便于医生对症下药。
望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望舌质,主要看五脏的虚实。第二部分为望舌苔,主要看六淫的浅深,是否有湿、风、寒、暑、燥和火等症状。
看中医之前不要刮舌苔或化妆,否则会影响医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