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痛经的痛感属多源性,由子宫收缩异常,子宫缺血、缺氧,性激素周期性变化和子宫峡部神经丛的刺激等因素所致。目前治疗痛经西药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避孕药等,可以迅速有效缓解痛经症状,但这些药物对正常机体代谢平衡有影响,因而其临床应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蔡连香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以养血和血、理气为基本原则治疗继发性痛经,辨证辨病相结合,分阶段调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蔡连香治疗痛经的经验介绍如下。
治法方药
蔡连香治疗继发性痛经,经期以“养血和血、理气止痛”为基本原则,养护精血为根本,在此基础上,理气、散寒、止痛,自拟“和血调气止痛汤”,基本处方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吴茱萸、小茴香、栀子、延胡索、桂枝、丹参、砂仁、黄芪。方中当归补血养血;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芍药敛阴养血,既用其柔肝止痛之功,又取其养血调经之效。上三药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构成治血要剂,痛经虚中有滞者,可各得其所,虚者以白芍养阴敛血,滞者以当归、川芎行气血。延胡索具辛散温通之性,既能活血又能行气,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小茴香、吴茱萸能温补冲任、散寒止痛;桂枝温通血脉,通络止痛;丹参、砂仁活血祛瘀、行气温中;黄芪补脾肺之气。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和血,温经行气止痛之功。可灵活应用活血化瘀、芳香辛窜类药物,如白芷、当归尾、鸡血藤、千年健、桂枝、红花、红藤、威灵仙、透骨草、艾叶等,结合辨证加减。需要注意的是经期、急性炎症期,停用外敷及灌肠药。
典型医案
徐某,32岁,初诊时间2007年9月2日。因痛经4年,未避孕未怀孕1年余就诊。患者近3年经期腹痛明显,伴恶心、呕吐、怕冷,第1~2天经量较多,腹痛明显,有血块,经前时有乳胀。在外院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末次月经(LMP)2007年8月6日。现月经周期30天,经期4~5天。平素症见:疲乏、时有腹胀、便溏、肛门下坠感。经产史:孕1产0,2006年6月18日自然流产。妇科检查未见异常。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
诊断:(脾肾不足,伴气滞血瘀型)不孕症(西医称为痛经,继发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则:非经期补脾肾,佐以养血化瘀。药物组成:党参20g,山药20g,莲肉15g,扁豆15g,菟丝子20g,女贞子15g,当归10g,丹参15g,莪术10g,生黄芪15g,威灵仙10g,鸡内金10g,升麻3g,柴胡6g。腹部外敷方药:千年健10g,白芷10g,当归尾10g,川椒10g,桂枝10g,威灵仙20g,艾叶100g,青陈皮各10g等。外敷方法:将中药装入布口袋,用前隔水蒸20~30分钟,(第一次药干,应喷些水),趁热敷于腹部患处,最好敷上30~60分钟,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停3~7天再敷,每剂药可连用10次。注意:经期停用。经期内服药在和血调气止痛汤基础上,酌加温经止痛、和胃之品:当归10g,川芎6g,赤白芍各10g,熟地黄10g,桂枝6g,没药6g,小茴香6g,吴茱萸3g,延胡索15g,砂仁6g,枳壳10g,升麻3g,鸡内金10g,炒三仙(各)15g,栀子3g,生黄芪15g。
9月23日二诊:末次月经(LMP)9月13日,经期5天,腹痛较前明显减轻,有血块,疲乏,无肛门下坠感。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治法同前,去柴胡、升麻。
随症加减治疗8月余,经期腹痛明显减轻,量色正常。疲乏、腹胀、便溏等症明显减轻。2008年6月8日BBT上升19天,食欲差,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ß)99.18mIU/ml,孕酮(PRO)32.74nmol/L,证实妊娠。
按此患者的治疗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阶段调理、内服外敷相结合、多途径用药。经期在养血和血的基础上酌加温经止痛、和胃之品。当归、川芎、赤白芍、熟地养血和血;没药活血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小茴香、吴茱萸能温补冲任、散寒止痛;桂枝温通血脉,通络止痛;栀子清热泻火,佐使温热药调和阴阳;砂仁活血祛瘀、温中行气止痛,同时因熟地质地滋腻,在使用时宜配伍砂仁,这样可免除滋补药妨害消化可谓一举两得;枳壳行气宽中除胀,气行则血行;鸡内金、炒三仙运脾消食和胃,鸡内金又可活血消癥。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和血,温经行气止痛之功。(周佩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