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儿科>小儿疾病>正文

从湿、瘀、气滞论治黄疸

黄疸,中医又谓“黄瘅”,主症为小便黄、目黄、身黄,包括西医学的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血液胆红素异常升高等疾病。《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黄疸,提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黑疸、女劳疸、酒疸、谷疸、黄疸五种。《景岳全书》论述“胆黄证”时谓“凡此数证,皆因伤胆,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黄疸发病内因多为正气不足、脾胃虚寒,外因多为饮食不节、感受外邪,内因与外因往往相互作用。笔者认为黄疸的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外湿,临证运用化湿、理气、祛瘀三法论治黄疸,收效显著,现简述如下。
 
从湿论治
 
湿邪在黄疸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嗜食酒肉肥甘、饮食不节又外感湿邪等,损伤中焦脾胃,脾主运化水湿而喜燥恶湿,最终致脾胃传输、运化功能受遏,阻扰肝胆,致其疏泄失控,胆汁无法渗入血分而发为黄疸。可见黄疸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阻,病情日久则夹热、夹瘀,阻滞气机,湿热、瘀滞等病理产物互相影响,虚实夹杂,互为因果,加重病情。
 
黄疸的治疗关键是清利湿热,为了达到清利湿热的目的,往往还需要通利二便,以求快速退黄。临证治疗黄疸时,要根据热和湿的偏重,综合使用利水化湿、健脾利湿、利湿泻下药物治疗。可选用清热利湿泻下药物如黄芩、金钱草、大黄、茵陈、蒲公英、田基黄、虎杖、山栀、夏枯草,亦可选用健脾利湿退黄药物如茯苓、山药、黄芪、白术、苍术、扁豆、生薏苡仁等,以及利水化湿药物如葶苈子、白茅根、车前子、猪苓、大腹皮、泽泻等。
 
从气滞论治
 
黄疸的发病与肝郁不疏引发的气机郁滞有直接相关性。笔者在临证中发现,肝气郁结往往会导致胆汁无法顺利排出,从而引发黄疸。因此,临证治疗黄疸时,以祛湿退黄为基础,辅以理气法治疗,往往收效较佳。笔者临证治疗黄疸常用理气药物包括佛手、郁金、柴胡、延胡索等。而在临床实际中,只要是能够疏通气机的治疗方法,都可以视为广义的理气法,例如宣肺利水、疏肝解郁等法,均可辨证酌情选用。
 
黄疸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腑气不畅,因此可以使用通腑泻下法治疗。通腑是以攻下腑实为主,促进大便通畅,使得胆汁经肠道排出。西医学认为,下法能够减轻胆总管内压和肠内压,促进胆汁排泄。
 
从瘀论治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实,黄疸的形成与湿、热等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瘀滞有关。如《张氏医通》谓:“以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指出尽管黄疸多由湿热引起,但瘀血阻滞也是重要原因。中医学家关幼波曾经提出,湿热往往只存留在气分,或者弥漫三焦,尽管出现乏力、身重、胁痛、腹胀、纳呆、恶心等症状,但不会引起黄疸,只有热瘀阻于血脉才会引发黄疸。因此,黄疸的重要治则之一便是从血瘀论治。
 
临床上治疗黄疸的首选药物是清热解毒利湿药物,但退黄作用较为缓慢,还需配用活血化瘀药物,才能提高退黄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活血化瘀类中药能促进肝细胞代偿、促进有害物质的清除,还可促使肝细胞营养增加,改善肝血流量,对变性肝细胞的恢复较为有利,可进一步提高免疫功能。国内一项研究指出,黄疸患者单独应用清热利湿中药治疗效果不佳,而联合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则效果显著提高。笔者临证治疗黄疸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包括丹参、紫草、丹皮、红花、桃仁、赤芍、夜交藤、鸡血藤等。若患者黄疸症状严重,还可酌情选用炮穿山甲、全蝎、蜈蚣、水蛭等破血之品。上述药物可促使血脉通利,继而有助消退黄疸。(章优幽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上一篇: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治紫癜 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